天龘安门广龘场升起的国旗被称为祖国第一旗,因此,肩擎这面国旗的国旗护卫队员被称为共和国第一旗手。
每天升、降旗时,最先映入公众视线中的护卫队员是站在队伍最前面的三名战士, 三个人当中,中间的一名是擎旗手,两边分别是左右护旗手。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三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也就代表了国旗护卫队给公众的第一印象。
由于擎旗手的位置醒目,又是负重行进,因此,对擎旗手的军事动作要求也就格外的苛刻。擎旗手的“三功”训练也会格外辛苦,“站”要扛着15公斤重的国旗杆站,“走”要扛着15公斤重的国旗杆走。说到“持”,如果遇到大风天气国旗兜风,下雨天国旗被打湿,手中的重量就远远不止是15公斤了。特别是在进出天龘安门城门洞时,风向经常变化,擎旗手既要稳稳地控制住旗杆,又要走出标准的队列步伐,所以擎旗手必须有很强的体力,他们的身体素质必须是一流的。但受护卫队员身材要求的限制,又不能找一个膀大腰圆的壮士来承担这个任务。
因此,擎旗手的训练也就变得格外任重道远而艰辛。
护卫队以36人武装方队形式在天龘安门广龘场执行升降旗仪式已经整整20个年头。迄今为止,先后有19位国旗护卫队员承担过擎旗手的光荣任务,他们每个人的擎旗生涯都是一段可歌可书的感人故事,共和国的国旗也因他们的赤胆忠心而更加美丽地飘扬在天龘安门广龘场。
在国旗护卫队这个光荣的集体里,擎旗手的艰苦付出被放在第一勇士的位置。在新华网军事栏目中,曾把第一任擎旗手王俊华称作“钢铁战士”。 上榜理由:踢正步过猛大脚趾踢断,坚持升旗20天
原国旗护卫队队长王俊华当擎旗手时,在一次热身训练中因用力过猛,把左脚大脚趾踢断,当时就痛得他坐在了地上。
中队领导马上叫来卫生员准备送他去医院,这时候离降旗只剩下20多分钟了。指导员看到他痛得直不起身,就说:"俊华,实在不行就换人吧。"但王俊华抹一把额上的汗说:"指导员,要在平时训练临时换人还可以,可现在是正式的降旗仪式,万一有点闪失,就会损害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形象,我还能坚持,等降完旗再去医院吧!"
吃几片止痛药后,他扛着国旗再次站在了排头。王俊华身高1.87米,体重87公斤,齐步走时疼痛还轻一些,换成正步时,每一次脚着地都痛得直钻心,每走一步都牙关紧咬。
降完旗走回驻地,王俊华左脚早已麻木得不听使唤。由于带伤用力,左脚急性水肿,马靴和脚面紧紧地贴在一起,怎么也脱不下来,中队长只好用剪刀把马靴剪开。晚上到医院治疗时,医生说要打石膏静养一个月。王俊华一听急了,对医生说:"我明天还要升旗,打上石膏就不能走路了,还是用别的办法吧。"
最后,医生只好先用钢板把受伤的脚趾固定起来。缠上绷带后,左脚比右脚大了许多,原来的马靴穿不上了。第二天凌晨4点半,王俊华左脚穿46号马靴,右脚穿44号马靴,让战友用自行车把他推到天龘安门门洞前,然后就扛起国旗正步走向天龘安门广龘场。就这样,他咬着牙坚持了20多天,脚肿了消,消了又肿,从没有误过一次升旗。
擎旗手这种吃苦耐劳、不怕死的精神一代传一代,每一任擎旗手都把肩上的这面国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
第十二任擎旗手张磊,刚参军时瘦高身材,看起来身体很单薄。当中队决定让单兵军事素质出色的他接受擎旗手训练时,他就下定决心不辱使命。为了增强体能,晚上其他战士都休息了,张磊还要加班训练,一个人扛着旗杆在午门外的中轴线上练跑步,直到跑出一身汗来。踏上广龘场的国旗杆基座需要登几阶台阶,为了增强腿力,他每天扛着旗杆到天龘安门前的地下通道去练跳台阶,肩上扛着15公斤重的国旗,双腿蹲着逐级跳上跳下,反复训练,直到半夜12点。次日早上,仍要和所有战士一样,在太阳出来前一个小时起床。
坚强的决心常常要在磨练中接受考验。 开始训练不久,张磊的腰上长了一个疖子,旗杆一碰,就疼得打哆嗦,满头冷汗。即便是这样,他也不肯停止训练。每天训练结束后,一个人悄悄到医务室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