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Composition Department ) 始建于1950年4月,与学院同时诞生。建系之初由著名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江定仙教授任首届系主任,在聚集原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燕京大学音乐系理论作曲科、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理论作曲专业组以及全国乃至海外归国的著名作曲家、专家学者基础上,形成一支实力雄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作曲系是我院培养音乐创作人才和担负全院音乐技术和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单位。历届系主任有:王震亚、杜鸣心、戴宏威、牟洪、刘康华、郭文景。现任系主任唐建平,副系主任叶小刚、罗新民。现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 人,讲师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0 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者2人 。现有本科生117人,硕士生43人,博士生18人,硕士学位班2人。各学科带头人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如:吴祖强、杜鸣心、郭文景、叶小纲、唐建平、段平泰、于苏贤、吴式凯、刘康华、刘霖、杨儒怀、李吉提等。
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8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我系是国家教育部最早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其中吴祖强、苏夏是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中国首批音乐学科博士生导师之一(全国共四位)。共设5个专业博士点及硕士点(作曲、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现有博士生导师13名(离退休5名),硕士生导师13名。
作曲系下设:作曲、复调、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和视唱练耳等六个教研室。它们分别代表了本学科的六个教学和研究方向。与此相应的是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其教学内容既覆盖了十八、十九世纪传统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又涉及到二十世纪以来音乐创作的许多新技法、新观念、新理论与新体系;既包容了不同时期外国音乐作品的构成原理与外国作曲家写作的有益经验,又研究总结了中国音乐作品的构成特点与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成功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各研究方向自五十年代起,便对我国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探索与追求作品的中国风格,作了大量深入细致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并不断把这种成果结合到各门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形成了本学科教学体系所具有的特色。
作曲系各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材或讲授提纲。不少教材是教师们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现已被列入全国优秀教材的行列。许多新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是作曲系教师在改革开放以来,深钻博览,潜心研究所获成果的体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在教学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它们拓宽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在原有六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科发展格局,促使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作曲系各研究方向所设课程,适应了本科、研究生等不同教学层次的需要,结合着其它史论、民间音乐、钢琴以及各类人文学科课程,为全面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的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等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十年来,作曲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音乐活动家。如著名作曲家谭盾、郭文景、叶小纲、陈其钢、陈晓勇、唐建平、陈怡、周龙、张小夫、刘索拉等。作曲系教师的许多科研成果与教材已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并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作曲系师生创作的大量优秀音乐作品,蜚声海内外。从建系至今,已有数百人次(在校或离校后)在国际与国内的各项作曲比赛中获奖,其中不乏高水平、重大的国际、国内赛事。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作曲系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人材培养、作品创作、学术研究等综合实力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始终处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沿,具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作曲系是我院培养音乐创作人才和担负全院音乐技术和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单位。历届系主任有:王震亚、杜鸣心、戴宏威、牟洪、刘康华、郭文景。现任系主任唐建平,副系主任叶小刚、罗新民。现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 人,讲师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0 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者2人 。现有本科生117人,硕士生43人,博士生18人,硕士学位班2人。各学科带头人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如:吴祖强、杜鸣心、郭文景、叶小纲、唐建平、段平泰、于苏贤、吴式凯、刘康华、刘霖、杨儒怀、李吉提等。
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8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我系是国家教育部最早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其中吴祖强、苏夏是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中国首批音乐学科博士生导师之一(全国共四位)。共设5个专业博士点及硕士点(作曲、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现有博士生导师13名(离退休5名),硕士生导师13名。
作曲系下设:作曲、复调、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和视唱练耳等六个教研室。它们分别代表了本学科的六个教学和研究方向。与此相应的是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其教学内容既覆盖了十八、十九世纪传统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又涉及到二十世纪以来音乐创作的许多新技法、新观念、新理论与新体系;既包容了不同时期外国音乐作品的构成原理与外国作曲家写作的有益经验,又研究总结了中国音乐作品的构成特点与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成功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各研究方向自五十年代起,便对我国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探索与追求作品的中国风格,作了大量深入细致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并不断把这种成果结合到各门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形成了本学科教学体系所具有的特色。
作曲系各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材或讲授提纲。不少教材是教师们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现已被列入全国优秀教材的行列。许多新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是作曲系教师在改革开放以来,深钻博览,潜心研究所获成果的体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在教学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它们拓宽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在原有六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科发展格局,促使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作曲系各研究方向所设课程,适应了本科、研究生等不同教学层次的需要,结合着其它史论、民间音乐、钢琴以及各类人文学科课程,为全面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的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等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十年来,作曲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音乐活动家。如著名作曲家谭盾、郭文景、叶小纲、陈其钢、陈晓勇、唐建平、陈怡、周龙、张小夫、刘索拉等。作曲系教师的许多科研成果与教材已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并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作曲系师生创作的大量优秀音乐作品,蜚声海内外。从建系至今,已有数百人次(在校或离校后)在国际与国内的各项作曲比赛中获奖,其中不乏高水平、重大的国际、国内赛事。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作曲系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人材培养、作品创作、学术研究等综合实力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始终处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沿,具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