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天地吧 关注:292贴子:4,208

【转贴】旋风刮起的地方——歼10诞生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为一个军坛,还是回归我们的本意吧,不要讨论那些不着边际的东东,俺先转贴一个河里的帖子,大家要是看着不错俺就继续干,要是不喜欢俺就换,要是作者有意见俺就断。


1楼2012-05-08 14:36回复
    1981年年底,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向286建议,开始搞新一代歼击机,预计初期投资在5亿元,286批示“新歼项目较为重要,前期投资5亿左右,目前花钱也不多,拟同意”,我国的自制三代机就此拉开序幕。
    1982年年初,由军队,国防科委和航空部主持,开始第一轮方案论证会。
    当时主要的方案是沈飞的歼13方案和洪都的强6衍生方案。
    歼13方案,是由沈飞“2号任务”衍生而来的方案,歼13方案最早其实从1971年歼8首飞之后就开始了研制,当时空军对刚刚首飞的歼8性能不满意,尤其希望改进其空战格斗性能。根据越南战争中的教训,空军认为需要研制一种轻小灵活,中低空格斗性能优秀的战机,用来取代歼6,是一款类似于早期型F16的格斗战斗机。这个项目当时被称为“2号任务”,由沈飞和601研制。


    2楼2012-05-08 14:36
    回复
      强6是一款后变掠翼的强击机,技术来源是1979年通过秘密渠道从埃及换来的一家米格23MF,中国空军对米格23的后变掠翼技术非常感兴趣,于是将技术分解交与洪都仿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强6最终下马,但之后陆孝彭和洪都设计团队以强6为基础继续改进,把它改成了歼击机方案,也参与了方案论证,但是由于洪都本身实力有限,外加强6方案固有的结构复杂,重量大,可靠性差的弱点,一开始,洪都方案就不被人报以希望。


      4楼2012-05-08 14:40
      回复
        宋老一行4人到达北京,下榻到北京总装招待所。当天晚上,时任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的王若松突然到房间找到宋文骢,开口就问611是不是也有一个新歼方案?并要求在明天的评审会上做一个汇报。王副局长为611争取到了15分钟的时间,在评审会休息的间隙对自己的鸭翼方案进行汇报。而就是这不起眼的15分钟,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大翻盘。
        601PK611。具体来说601,30余人,论证会上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他们占据演讲台PK611,4人,只有15分钟的时间。由于事先毫无准备,611的四个人啥都没有,只得去隔壁兄弟单位的房间临时借几张明胶片和绘图工具,把一些重要图形、曲线和参数画在明胶片上,而汇报的内容,宋文骢则自己想办法。到第二天,611连个模型都没有,也只能用幻灯片来凑合着汇报了。


        7楼2012-05-08 14:55
        回复
          第二天,在沈飞和洪都汇报的间隙,宋文骢上台汇报鸭翼方案,在15分钟的时间里,他只用几张加夜班搞出来的幻灯片做工具,从未来战争的形态和需求入手,提出新歼要强调机动性,敏捷性,要有中距拦射,要有电子对抗等等….开始了评述自己的方案,结果赢得全场热烈鼓掌,在座所有人都对这个鸭翼方案惊艳不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来已经一边倒内定的沈飞方案,开始出现变数。(命运的杠杆终于被撬动)
          1982年2月16日~~25日,经过多次的激烈争论,最终会议决定,会议暂不确定新歼方案,601和611两家继续回去完善各自方案,2个月后再次召开论证会。就这样,611出人意料的逆转,开始和601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8楼2012-05-08 14:57
          回复
            虽然611方案事实上已经基本胜出,但这才是艰难道路的开始,歼10方案的激进,必然带来高风险,这一点上,航空口部分专家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当时完全没有接触过静不稳定布局和电传飞控,能不能搞下去没人知道。而601此时也对611能否把方案进行下去很不以为然,611承受的压力,丝毫没有因为竞标的胜出而有任何的减轻。
            82年第二次选型会之后的整整1年内,宋文骢带着总体气动专业组的人始终忙着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曲线绘制、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的循环中;先后完成了3期的高低速风洞试验、流谱观测试验。歼10的总体气动布局,就是在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包括复合扭转机翼的理论计算和工程化,都是这个阶段的完成的。
            1983年3月开始,先期安排相关子系统开始论证和预研。
            1983年9月,新歼发动机选型会召开,会议确定涡喷15为配套发动机,但太行继续发展。(确定使用涡喷为后来空军强烈要求换装毛子涡扇埋下伏笔)
            1984年2月,航空部第三次召开新歼选型会,这一次国防科工委、空军、相关专家119名到会。结果没有任何悬念,611的鸭式布局方案获得一致好评,被确定为新歼方案。
            1984年5月,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关于新歼研制总体单位定点问题的批复,确定新歼研制总体单位为611所和132厂。(成都方面正式翻盘,而对于沈阳方面来说则好像煮熟的鸭子飞了,不过不要紧,上级领导还是很关心这个亲生的儿子的,就算是没有拿到这个项目,其他项目其他拨款还是会源源不断地)
            (插播一个关于132厂的小笑话。成飞原来对外的名称是:峨眉机械厂。结果,有一年一些分配到成飞的大学生居然跑到了峨眉县的县办机械厂报道,该厂厂长一头雾水,我这个小庙就是个小作坊什么时候能请到这些大菩萨来了,沟通了半天才知道人家原来要去的单位是成都的132厂,这帮兄弟搞了一次乌龙。乌龙归乌龙。兄弟们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可以到成都工作,而不用在这个小县城的这家寒酸的小作坊工作了。)
            1984年6月,北京再次召开新歼方案论证会,宋文骢作方案汇报,并和空军最后商定了新歼的重要指标,审查确定了新歼的初步设计,空军对新歼的指标,要求很高,要求在2000年装备部队,总体要达到F16和米格29的水准,既要突出中低空跨音速格斗性能,还要兼顾高空高速截击性能,要具备较强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较大的航程,较为先进的航电,还要兼顾对地打击能力,总之,空军想得到的要求,都提出来了。
            1986年1月,286对新歼研制作了批示:“我认为建议很重要,近期花钱也不多,拟可同意”,随后,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文,批准新歼研制,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研制主体单位为成飞611所和132厂,项目代号10号工程。歼10正式上马。
            


            10楼2012-05-08 15:02
            回复
              ,是那个河里的。


              11楼2012-05-08 15:07
              回复
                西西河


                13楼2012-05-08 15:21
                回复

                  1992年,宋文骢作为全权代表,前往俄罗斯进行AL31F的引进谈判,并签订了1台样机和数台试飞发动机的引进合同。为了适应歼10,AL31F做了若干改进,AL31F配套苏27战机,发动机机匣附件放在发动机上方,方便维护,但要配套歼10必须把机匣附件改到下放,此外还有一些小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型号被称为:AL31FN,也就是目前歼10的配套发动机。而为了适应AL31FN,歼10做的改进更大,可以说基本又是一个推到重来。首先,AL31FN和涡喷15一个是涡扇,一个是涡喷,虽然最大推力一样,但推力曲线完全不同,原来的简单的不可调的椭圆进气道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由于涡扇发动机高空性能不如涡喷,所以歼10换用了现在的矩形可调进气道,以保证各种高度和速度下的飞行性能;其次,AL31FN要比涡喷15长很多,所以后机身需要延长,相应的需要对整机重心做配平和调整,主翼翼根弦长也大大增加;由于换发,空军对歼10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歼10要能够和苏27形成高低搭配,机动性要和苏27相当,这样一来又不得不对气动外形做小幅度更改以满足要求;另外,此时歼10也借鉴了很多米格设计局的设计,包括外置式双腹鳍,这些都是通过超7和米格设计局的合作中学来的。就这样,经过又一轮的设计更改,新歼10才有了现在歼10的造型,此时假如有全金属样机,那么这个样机的样子,已经和现在的歼10相差不多了。
                  到1994年6月,经过2年多的艰苦奋战,成飞完成了换发后歼10的全部设计工作,图纸全部完成,歼10的研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原型机制造!


                  16楼2012-05-08 15:24
                  回复
                    在21世纪初,歼10依然在试飞中暴露了诸多问题,空军对歼10最终性能还是心中无数,苏27,还是正牌。此时,刘亚洲这个有名的大嘴巴到成飞考察,跟几个试飞员聊了起来,说起歼10的性能如何,几个试飞员当即表示,歼10脚踩27,拳打30,刘亚洲走后把这些话说给了附近一支装备苏27的部队,结果27部队当即表示对方在扯淡。就这样,双方约定了一场打擂台,其实,这时候歼10还在试飞,跟装备多年的苏27打擂台,是不公平的。但以雷强为首的试飞员依然信心十足,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苏27在歼10面前,就是渣渣。。。。这场PK,一共两架歼10,对面4架苏27,结果,4:0,苏27全部被击落,歼10毫发无损。
                    这次对抗结果,让空军对歼10刮目相看,其实,歼10还创造过更夸张的战绩,一次空军内部对抗,依然是2架歼10对抗4架苏27,结果歼10僚机半路故障,退出了演习,但歼10长机没有返航,而是1打4,最后让人大跌眼镜,最后4架苏27全部被击落…
                    在2003年,歼10还在试飞时,空军就决定先期装备少量试用,这开了一个先河------边试飞边定型边装备的先河,除了歼10,还有一款战机是没定型即装备的,就是枭龙,不能不说,这是客户对成飞的信任。最终,在2003年12月25日圣诞节,徐勇凌完成了最后一个架次的试飞,歼10的整体试飞历时近6年,终于圆满结束!
                    2004年4月13日,歼10通过国家设计定型审核,正式定型!


                    19楼2012-05-08 15:26
                    回复
                      10号工程从1982年开始设计,1986年正式立项,历经20余载,最终修成正果。在歼10的研制历程,伴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成长,也伴随着空军的转变,可以说,歼10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装备发展历程的缩影,悲壮而艰辛。
                      目前,歼10共计装备了空1师,空2师,空3师,空44师(首批装备歼10的部队),空24师,空9师,海航4师共计7个整编团,另外还有试训中心一个大队,八一表演队一个大队,总计装备数量超过220架,年均装备数量接近30架。装备部队的歼10,表现出色,歼10空战能力出色,飞行品质极佳,深受部队好评,在历次演习对抗中,歼10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首批装备歼10的空44师131团,从西南边陲一支三流部队,一跃成为空军中数一数二的尖子部队,装备对战斗力的有益提升,体现的非常典型。由于在军事训练中的突出表现,131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歼击机团”荣誉称号,这对一支歼击机部队而言,是莫大的荣誉。
                      


                      20楼2012-05-08 15:27
                      回复
                        全文完,顺便说一下,该文作者是西西河里的《正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龙战


                        21楼2012-05-08 15:29
                        回复
                          图片 -> 添加网络图片


                          22楼2012-05-08 15:38
                          回复
                            不灵呀,提示错误,您试试?


                            23楼2012-05-08 17:35
                            回复
                              我擦,您居然是 https的, 需要自己下另存下载,再上传了


                              24楼2012-05-08 17: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