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县委、县政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推广两个模式,建立两种机制”的发展生态畜牧新思路,精心打造“林草牧”生态经济的新品牌,使神池的畜牧产业实现了种植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变,饲养由放牧型向圈养型转变,畜禽品种由土杂劣向优种化转变。目前,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11个,养殖小区30个;完善和新建畜牧兽医中心站8个、人工授精点10个;培育舍饲存栏适龄母羊20只,年出栏商品羊50只以上示范户3200户,较去年增长一倍;种植优质牧草30万亩,养羊42.5万只,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畜牧业真正成了神池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2002年以来,神池县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和省委、省政府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两大历史机遇,果断实施了“退耕种草,养畜增收”的调产战略。先后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向农民传播优质牧草栽培技术,饲草青贮、氨化技术,舍饲养殖技术。并建起畜牧兽医中心站8个,借助农村信用工程,协调倾斜种草养畜信贷扶持资金1亿元,为种草养畜户无偿提供100万元优质草籽,为投资办养殖小区的农户提供养殖用地和优种公羊,并负责园区通水通电通路,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由传统的牧养变为圈养,“家家种草、户户圈养”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选择。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林草牧生态畜牧经济,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神池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推广两个模式,建立两大机制”的调产保障措施,使生态畜牧建设的战鼓越擂越响。在退耕还林上,首创了“一行柠条、六垄苜蓿”的“1+6”灌草结合栽培模式,在保证柠条造林密度每亩200穴的同时,加宽了行距,播种6垄2米宽的草带,在5年的柠条生长期内用紫花苜蓿发展舍饲养畜。这一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地资源、气候特点和广大群众的意愿,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主导产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正是这一模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让神池农民从根本上接受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种植管护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迄今全县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4.6万亩,其中7.7万亩的退耕还林片实施了“1+6”模式,占全县退耕面积的31%。 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建设上,神池县大力推广了“5+3”种草养畜模式,即每个舍饲养畜户必须具备五个一:一个适用的饲养圈舍和围栏;一部小型铡草机;10只基础优种改良后的适龄母羊;种10亩优质牧草;建一个可贮存30立方米草的青贮窖。只要达到五个一标准,信用联社将以贷促牧的形式,优先提供3000元信贷资金,使每个“五个一”户年实现畜牧业收入1万元。 为保证“1+6”和“5+3”两个模式的全面推广,同时还启动了“干部帮扶”和“信用工程”两大机制,实行了“干部担保、农民贷款、银行支持;干部买羊,农民饲养,利益共享;党员联户,借羊还羊,共同发展;重返故乡,找亲联友,帮扶发展;局长带头,一局一村,整村推进”等五种帮扶形式,投入信用资金5000万元,帮扶养殖户购进优种羊4000多只,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林草牧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兴建青贮氨化池2100个,新增饲草饲料加工机械9800台。(作者系中共神池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