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篆印学社吧 关注:8,563贴子:74,678

资料-各种印材资料(仅供参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
一楼度娘,
由于图片是后来多人合力从网上找的,
故图片仅供参考,还请见谅。


1楼2012-05-23 12:47回复

    印材是指刻印章所用的材料。汉以前,印章均以铜质为主,偶有牙、角之质,亦显希睹。汉以后则出现其他材质的材料,如:铅、铁、合金、宝石、翡翠、松石、玛瑙、琥珀、蜜蜡、紫砂、石、瓷、牛角、珊瑚、贝壳、黄杨木、沉香木、紫檀木、竹根、缅茄、果核等。铜质印材使用历史最久。自王冕以花乳石治印,开文人以石为印料之先河,而明人文彭、何震发现灯光冻石的推广,遂使石质材料统领印坛至今,而石材中又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为最,得以举世闻名。
    


    2楼2012-05-23 12:52
    回复
      1.铜
      有青铜、黄铜之分,一般是铜合金,性较稳定,使用于春秋战国期间,秦汉时期最为普遍,直到元末明初时才逐渐被石印材所取代,出土的古代铜印以铸印法和凿印法制作而成,由于铜印材的特殊质性,制作出的印文皆端凝稳厚,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玻璃
      最早见于战国,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出土的玻璃制品中,即有玻璃印,其形制、纹饰都为战国时期的典型式样,镌刻有当时的字,今亦有以玻璃制成仿水晶印材者。

      3.金
      指印材中含有黄金者,秦以前以金为方寸之玺,秦以后则以印材来区别官职的高下,金印材级别最高,大多以涂金和鎏金的铜料制成,纯金者极为少见。

      4.银
      印材中含有银者,秦以前亦以银为方寸之玺,秦以后有以印材来区别官职大小的制度,其级别仅次于金印材,亦多以涂银或鎏银的铜料制成,银软而腻,刻制时涩刀难行,所制小印却玲珑可喜。


      


      3楼2012-05-23 12:59
      回复

        19.黄田石
        产于寿山溪板,颜色为黄者,都可称为黄田石或田黄石,有石皮微透明,肌理玲珑清澈的特点。更有清晰细密的萝卜纹。其中黄金黄、桔皮黄为罕见之品,枇杷黄、桂花黄次之,桐油黄又次之。而其中黄冻者,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鲜蛋黄,产于寿山中坂,为稀世极品,古时列为贡品。故清人毛奇龄在《后观石录》中称:“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此外,另有一种“银里金田黄”,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为纯黄色,酷似蛋白包裹着蛋黄的热鸡蛋,较前者更为珍希。


        20.白田石
        田石中为白色者,故称,多产于上坂和中坂,除极少纯白者外,多白中嫩黄或蛋清色,石皮湿润如羊脂玉般,肌理从外至内渐淡化色地愈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愈明显,似血缕飘于白色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清高兆《观石录》中谓:“(白田石)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

        21.红田石
        田坑石的品种之一,为红色者,生成红田石有两种原因:一是自然生成红色,其如橘皮而偏红,鲜艳通明,称“橘皮红田石”,极难得。一为农民焚烧稻田积草等人为原因,使深埋土中的田石受热,而产生化学变化,表层逐渐转红,但肌理却保留着原色,故称“煨红田石”。前者质地细嫩凝润,为上品,后者石质变燥且易裂,佳品少见。

        22.黑田石
        田石中色纯黑或黑中带赭者,石质细嫩有光泽,萝卜纹多呈流水状。有称“乌鸦皮”或“蛤蟆皮”田石者,外有黑石皮,石多呈黄色,皮色浓淡多变,皮层厚薄不一,呈块状或条状。另一种为黄色皮,肌理黑中黑赭,亦是黑田石中之上品。

        黄皮黑田

        23.花田石
        红、黄、青等杂色相间的田石称“五彩田黄石”俗称花田石。它同样有石皮和萝卜纹,色彩斑斓。

        24.溪管田石
        因产于寿山溪中坂溪之管屋附近的溪底而得名,此处溪水湍急,石因水波冲击涤荡,浊污尽除,倍加晶莹通透,色有微黄、浓黄、黝黄等。

        


        6楼2012-05-23 13:13
        回复

          25.溪蛋田石
          又称溪蛋石,溪坂独石,溪中冻,溪管田。产于月洋溪,系溪水经山洪冲荡而流入溪底的零散独石,又或前人在月洋山开采石材时遗下的残块,经暴雨、山洪冲汇,流入月洋溪,受水、石长年冲击,泥沙涤尽,棱角磨平,遂成圆浑、滚溜的溪蛋石。其石久蕴水中,外表泛淡黄或暗赭色,其质莹流温润,外黄内白,肌理偶有红筋,为藏者所珍惜。

          26.掘性坑头石
          是一种石质与田石较相似的块状独石,故又称坑头田石,产于寿山溪流经坑头一带的山中砂土里。与田石相比,通灵有余,温润不足。虽有萝卜纹和红筋,但格纹比田石密得多,且肌理时起白晕,为田石所无。


          27.水晶冻石
          又称“晶石”,产于坑头占山水晶洞及山坑高山洞,其透明灵澈处可“隔石观物”、“若玻璃无有障碍”,色有四种,分别为“白水晶冻”、“黄水晶冻”、“红水晶冻”、“蓝水晶冻”。以白水晶冻最为常见。白水晶冻又名“晶玉”。肌理有棉花纹,偶有小粒点者夹杂其间,俗称“虱姆卵”。山坑所产水晶冻,质地不及水坑冻纯净,且易变色,识者每浸油使之恬润。高兆的《观石录》和毛奇龄《后观石录》均这样称道它:“晶莹玉色,胜莫愁湖中新藕”,“殷于菜玉而白于蕨粉然。”


          28.牛角冻
          因质感如牛角而得名,肌理通透而隐存水流纹,黑中带赭,浓淡交错,较黑田石通灵,温雅可爱。

          29.鱼脑冻
          因状如煮熟的鱼脑而得名,石质温润莹净,半透明状,肌理隐含棉花纹,产量少,故为水坑石中珍品。

          30.黄冻
          质地凝腻,又称“蜜腊”。色如枇杷,纯净无瑕,肌理间有红筋,似田黄冻,唯无石皮。陈子奋称其“俨如宣都枇杷,令人食指欲动”。

          31.鳝鱼冻
          石性通灵,半透明,灰色中含黄,隐约细黑,如鳝鱼脊,因此得名。石体中或含水草纹,故又称其为“仙草冻”。

          32.天蓝冻
          毛氏称其为蔚蓝天,青天散彩,更赞叹它是“初露蔚蓝三分钟,渐如晚霞蒸都……而垂似黄云接日之气,真异观也”。其奇色蔚蓝中带白或黄,肌理偶有黑点,有棉花纹,如云霞朵朵散满天,天然出壮观。

          


          7楼2012-05-23 13:19
          回复
            有些没有整理好,今天暂时先到这里,各位请勿插楼,谢谢配合


            8楼2012-05-23 13:20
            回复
              你那边楼我先住着啊,,,,,,,,,,


              9楼2012-05-23 13:21
              回复
                看兄台说的,这些图片主要还是您的功劳,我是对石头了解不多,不敢妄自猜测着上传,先代大伙谢谢兄台了


                10楼2012-05-23 13:25
                回复
                  我也不懂,,正好学嘛


                  11楼2012-05-23 13:43
                  回复
                    现在这贴的形式最好。。。


                    12楼2012-05-23 13:46
                    回复
                      是啊,不过就是有些麻烦,东西太多,估计有一段时间传的了


                      13楼2012-05-23 14:23
                      回复

                        33.环冻
                        产于坑头洞,有灰白色或深灰色水珠水泡,环纹的冻石,或零星分散,或单环,双环及至环环相连,蔚为奇观。若经油浸,颜色会变淡或增浓,常见者为水晶环冻和牛角环冻,但其价却在水晶冻、牛角冻之上。

                        34.红高山石
                        产于高山峰各洞矿,是红色高山石的统称,按照颜色的浓淡深浅,分为桃花红高山、荔枝红高山、美人红高山、朱砂红高山、晚霞红高山、瓜瓤红高山、玛瑙红高山、酒糟红高山等。其中朱砂红高山石,又名高山鸽眼砂石。质地微脆略坚,通体半透明,在似冰冻的肌理上,布满色泽各异,大小不同的红色斑点,点中偶现金砂,闪闪发光,奇特无比。

                        朱砂红

                        桃花红

                        玛瑙红

                        美人红

                        35.白高山石
                        通体纯白的高山石,产量极高,以色、相、质的不同,分为藕尖白、猪油白、象牙白和磁白高山石,其中以藕尖白及猪油白高山石为最佳,其嫩润恬净,具均密坚实之质,每使识者不忍离手。

                        藕尖白

                        猪油白

                        


                        14楼2012-05-23 14:37
                        回复

                          36.桃花冻
                          高山冻石,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深浅大小不同,似三月桃花散落水中,凝而视之,似动非动,质地莹润,普通者已是难得。

                          37.玛瑙冻
                          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为明代寿山古禅寺的僧侣所开。因石质纯净光洁似玛瑙而得名,常见者为红玛瑙石、黄玛瑙石,偶然有黑中透红者,极佳。亦有二色相间或杂灰、白色块,更有石中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者。均属难得之品。

                          38.水洞高山
                          高山石的一种,在和尚洞后侧下方,因矿洞深入地下水层,故名。其石质通透,色白、红、黄或白中带红、黄,经油浸后,可与水坑冻石相媲美。

                          39.太极头
                          洞位于高山峰北之小山岗上。因小山形如太极。故称。始采于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一批晶冻石,可与水坑石媲美。质地极其晶澈,远胜高山各洞所出。石性灵洁,红色者如晚霞,白色者如水晶,黄色者如蜂蜜,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种,今已绝产。

                          40.荔枝冻
                          又名“荔枝萃”、“荔枝咀”。位于高山北面中部。与太极洞毗邻,因洞口有棵野荔枝树,石材又具白色,极似新剥出之荔枝肉,故以荔枝冻作为石名,从1987年首次开凿起,又有老人洞、青年洞、立冬洞先后出石,为近40年来寿山石中罕见的石种,其中的首凿者张家祥,黄琪友等合股开发的老人洞石为佳,有白、红、黄灰等色,或各色相间混杂,肌理多隐现粗萝卜丝纹,偶隐小黑点,晶莹通灵,坚结,富光泽,半透明质地,而性坚者两石相碰锵锵作响,清脆悦耳。可与都陵坑石比肩,近年石源可能枯竭矣!

                          41.都成坑石
                          又称杜陵石,杜陵坑,都灵坑,都丞坑,皆因音近所致。产于高山东北两千米都成山涧中,矿床以脉状为主,也有小量块状矿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开始大量开采,石质坚硬通灵,光彩夺目,遇质纯者,可与田石媲美。石色表里如一,永不变色。其妩媚娇柔,绝非他坑之石所能比拟,故名列山坑之首,坑矿围岩坚硬,矿层稀薄,大料不易得,且开采艰难,常有石英细砂掺杂,解石亦难。与围岩紧粘之矿石,质地晶莹,俗称“粘岩都成”。谚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福州方言,指光泽),人人贪。”以色泽分,有黄都成、红都成、白都成和五彩都成等数种。以坑洞分,有琪源洞都成、坤银洞都成、元和洞都成等三种,以矿状分,有掘性都成等。

                          红都城

                          红黄都城

                          


                          15楼2012-05-23 14:40
                          回复

                            47.旗降石
                            又称奇艮石,奇岗石,产于寿山村北之旗降山。主要以色相来细分其石,品种较多,是寿山石中的大家族。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脂、微透明。其中色黄者称黄旗降、秋葵蜜腊,柑黄蜜腊,蜜杨梅等。色红者称红旗降、李红旗降、桔红旗降、玛瑙红旗降、珊瑚红旗降、赭红旗降。色白者称白旗降,白中泛青,泛绿、微黄,佳者凝脂如玉,极似白芙蓉,若有微透明者,又称“羊脂玉旗降”。色紫者,肌理含小白点为紫旗降,又称紫降石。若有紫中带红、黑花纹者,则更富韵味。二色以上相间者称花旗降,色层作流纹状者称彩虹旗降,黄皮白心者为金里银旗降,白皮黄心者为银里金旗降;但无金里者,色层较清晰可辨。此矿体有脉状和块状两种,脉状石质坚细,温润,极富光彩,雕刻时石屑易成卷状。块状独石,采掘于砂土中,名“掘性旗降”,石质胜于矿洞中所产。

                            48.鱼冻
                            产于封门各矿洞。青色微黄,半透明。石质细腻、温润,稍坚。明沈野《印谈》载:“灯光之有瑕者即鱼冻,鱼冻之无瑕者即灯光,最是易辨。”又“余刻印章,每得鱼冻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为喜,因用力随其险易深浅作之,锈涩糜烂,大有古色。”故鱼冻肌理隐有浅色斑点或杂质、格纹,与灯光冻的区别即在此。是青田石中的珍品,极难求得。

                            49.灯光冻
                            又名“灯明石”、“灯光石”,封门石的一种。明郎瑛《七修类稿》云:“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温润可爱。”明屠隆《考簄余事》云:“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而笔意尽也。今亦难得。”明甘旸《印章集说》云:“石有数种,灯光冻石为最。其文俱润泽之光,别有一种笔意丰神,即金玉难优劣之也。”邓散木《篆刻学》云:“灯光石微黄,纯洁,半透明,坚致细密,价等黄金,为青田最上品。”据山口《林氏宗谱》记载:“田麻坑到对面转过一山,曰西山庄为西山洞,此系嘉庆初年始开,故名新坑。自官洪洞至此,皆连头岩壁中,凿出上者映烛透亮,统称为灯光冻。”可见灯光冻并非产于封门洞一处,古时在封门、旦洪、白蜶、西山一带皆有出产,但比较少见。

                            50.封门青
                            又名“风门青”、“风门冻”,封门石的一种。淡青色,不若灯光冻之青中偏黄。兰花青田之青中偏绿,产于封门洞。传说古时有石农在此打洞采石,得冻石,洞被泉水淹没。复连开五洞,均被泉水淹没。所产冻石温润如玉,后人称为“五塘冻”。淡青色,微透明至半透明。肌理常隐有白色、浅黄色细纹。石质细腻、温润微结,不坚不燥,属青田石之极品。

                            51.兰花青田
                            青田石的一种。又名兰花,兰花冻。产于封门、尧土矿洞。青中泛绿,如兰花之叶,娇嫩艳美。石质明润纯净,通灵微透,细腻微结,适于奏刀。多夹生于顽石中,大材难求。昔篆刻家方介堪赞其:“适于奏刀,纵横屈曲舒卷自如,直可与澄心堂古纸相媲美。”是青田石中的珍稀品种。
                            


                            17楼2012-05-23 14:47
                            回复


                              52.竹叶青
                              又名“竹叶冻”、“周青冻”,产于季山矿区。青色泛绿,半透明。肌理隐含细小的白点。石质细腻、温润、坚结、略韧、爽脆、走刀极好。裹生于粗硬的紫岩中,大材难得。纯净而大块者甚为珍稀。

                              53.黄金耀
                              产于山口镇西封门洞,南光洞也偶有产出。黄色艳丽妩媚,金光熠熠。石质细腻、温润,纯净微结,脆软适中,是青田石中最佳黄色石料。据传封门“老坑”岩壁原有题诗一首:“直岩下,横岩腰,十万两黄金耀。谁人开得黄金耀,千贯银债一时销。”大材难求,偶得小料,亦弥足珍贵。

                              54.黄果青田
                              产于封门洞。稻黄色,略带赤,色象如当地黄色糕果,故名。不透明。石质纯净,色彩匀称单一、细腻、稍结,平滑光洁,少裂痕。走刀爽脆舒适,是黄色青田中的佳品。

                              55.封门黄
                              产于封门洞。纯黄色,由浅至深,各色度均有。肌理常隐有白色、黄色的细絮纹,有时含水流冻纹。石质细腻、温润、稍结,不坚不燥,硬度适中,是封门石中的佳品。其中特佳者,也称为“黄金耀”。

                              56.酱油冻
                              产于封门矿区一带。深棕色至深褐色,各色度均有,如酱油汤色,故名。肌理偶隐有细丝纹,石质细腻、温润、坚结、平滑、微透明、走刀爽脆、舒适,外表深沉稳重,古朴典雅。是篆刻、收藏皆宜的上品印石。产出少,难以求得。

                              


                              18楼2012-05-23 14: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