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老街往后走,有一个更好的去处,那就是村子后面的大片杏树林,我们这叫做“杏行”。从麦黄开始,孩子们就一帮帮来到这里,有放风的,有专门引开老头的,有用石头投杏的,各有分工,只惹得看杏行的老贫农“哇哇”只叫,挥舞着拐杖吓唬,而没有丝毫办法,因为跛脚,追他们不上。曾经,闹过这么一个笑话。一天,孩子们又去了,老人追赶的时候,看一个小孩“拿他开心”,他一瘸一拐,那孩子也一瘸一拐,没把他鼻子气歪了。老人真来气了,“你还学我”?!一直追到家。结果怎么着,原来那孩子也是跛脚。
老街上,那些老屋,就势,低矮,平顶,除已经不再灵光、淡去了的三处关帝庙,一溜平房。这些房屋,或并排,或相拥,树丛掩映,或现或隐。半大不小的孩子们,趁大人一不注意,会一下子从自家房顶跳到邻家,常搅得鸡飞狗咬,四邻不安。大白天,只要听到房顶“咚咚”的脚步声,准是他们。妈妈们紧跟着吆喝,“下来,不想活了”!
老屋虽然低矮,老辈的人却津津乐道,“好啊,冬暖夏凉”。因为房间狭小,墙体厚实,门窗又开得小,真的这样呢。不像现在的砖墙,透风撒气。那些老屋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残剥,倒也结实 。墙体有箔打的,占多数,也有土坯砌垒的。箔打墙,费时费力。要自家先小车推,板车拉,弄来黄土,堆起来,浇水,洇湿,再请人帮忙,一层层夯打起来。而且,一个屋筒从基石打起,需要三个周期,不这样,会垮塌的。当地有老辈沿袭下来的禁忌,干这种活的时候,女人和孩子是不许近前的。孩子们只好远远地望着。被请来的帮工,师傅们专管拆装箔板;上墙抡杵头的,不仅要壮,还要有胆;上土的,全凭力气。墙里墙外,各有一个人不停地修修补补、拍拍打打,鼓起的铲去,凹陷的补上,平平整整,明镜一般,就凭手里的一把小铲。等到墙体大半干了,人们在预留位置开门,开窗,才算完活。
老屋的房顶也结实得很,因为要在上面晾晒粮食,丝毫马虎不得。没有“洋灰”,就地取材,用砂灰。檩梁上好了,铺一层苇箔,上面再覆盖厚厚的“刺猬泥”,最后,抹一层稀泥找平。到“捶屋”的那一天,街坊四邻都跑来帮忙,因为这种活需要的人手多。人们挖出早已淋好的白石灰,和上沙子,在房顶上铺上老厚一层,边铺边踩,直到踩踏出灰浆。这种时候,只要不捣乱,小孩子也会派上用场,——人少了,砂灰容易板结,日后要漏雨。踩踏之后,还要再用木棍制作的“呱嗒板”用力拍打,拍出浆,光亮亮。最后,撤人,只留几位师傅,刷上锅脐灰,用平板压实。还别说,这种房顶还真不错,日久天长,砂石般坚硬哩。盛夏,酷暑难耐,人们喜欢房顶上露宿,一无遮拦,群星闪烁,夜风习习,倒也惬意。孩子们这个时候,仰望着北斗七星,听大人讲牛郎织女,讲嫦娥奔月,讲天宫的月兔,相拥而眠,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到了大枣成熟季节,那些斜逸的枝丫爬上房顶,孩子们只要上了房,就能不费力气,吃到脆生生甜丝丝的圆枣,还时不时一声,“接着”,扔几个给小一点的伙伴们,然后满足地“嘿嘿——嘿嘿——”,笑个不停。
老街上,那些老屋,就势,低矮,平顶,除已经不再灵光、淡去了的三处关帝庙,一溜平房。这些房屋,或并排,或相拥,树丛掩映,或现或隐。半大不小的孩子们,趁大人一不注意,会一下子从自家房顶跳到邻家,常搅得鸡飞狗咬,四邻不安。大白天,只要听到房顶“咚咚”的脚步声,准是他们。妈妈们紧跟着吆喝,“下来,不想活了”!
老屋虽然低矮,老辈的人却津津乐道,“好啊,冬暖夏凉”。因为房间狭小,墙体厚实,门窗又开得小,真的这样呢。不像现在的砖墙,透风撒气。那些老屋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残剥,倒也结实 。墙体有箔打的,占多数,也有土坯砌垒的。箔打墙,费时费力。要自家先小车推,板车拉,弄来黄土,堆起来,浇水,洇湿,再请人帮忙,一层层夯打起来。而且,一个屋筒从基石打起,需要三个周期,不这样,会垮塌的。当地有老辈沿袭下来的禁忌,干这种活的时候,女人和孩子是不许近前的。孩子们只好远远地望着。被请来的帮工,师傅们专管拆装箔板;上墙抡杵头的,不仅要壮,还要有胆;上土的,全凭力气。墙里墙外,各有一个人不停地修修补补、拍拍打打,鼓起的铲去,凹陷的补上,平平整整,明镜一般,就凭手里的一把小铲。等到墙体大半干了,人们在预留位置开门,开窗,才算完活。
老屋的房顶也结实得很,因为要在上面晾晒粮食,丝毫马虎不得。没有“洋灰”,就地取材,用砂灰。檩梁上好了,铺一层苇箔,上面再覆盖厚厚的“刺猬泥”,最后,抹一层稀泥找平。到“捶屋”的那一天,街坊四邻都跑来帮忙,因为这种活需要的人手多。人们挖出早已淋好的白石灰,和上沙子,在房顶上铺上老厚一层,边铺边踩,直到踩踏出灰浆。这种时候,只要不捣乱,小孩子也会派上用场,——人少了,砂灰容易板结,日后要漏雨。踩踏之后,还要再用木棍制作的“呱嗒板”用力拍打,拍出浆,光亮亮。最后,撤人,只留几位师傅,刷上锅脐灰,用平板压实。还别说,这种房顶还真不错,日久天长,砂石般坚硬哩。盛夏,酷暑难耐,人们喜欢房顶上露宿,一无遮拦,群星闪烁,夜风习习,倒也惬意。孩子们这个时候,仰望着北斗七星,听大人讲牛郎织女,讲嫦娥奔月,讲天宫的月兔,相拥而眠,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到了大枣成熟季节,那些斜逸的枝丫爬上房顶,孩子们只要上了房,就能不费力气,吃到脆生生甜丝丝的圆枣,还时不时一声,“接着”,扔几个给小一点的伙伴们,然后满足地“嘿嘿——嘿嘿——”,笑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