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赏月阁吧 关注:232贴子:34,133
  • 9回复贴,共1

[分享][转贴]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德不在险”(代前言) 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在一本专门讨论军事地理的著作中,对于地理因素在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中的地位,自然会将其单独突现出来,作专门的强调。但这很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地理决定论”的印象,似乎地理因素在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开始我们的探讨之前,我先引述吴起的这番话。归根结底,“在德不在险”。决定政治兴哀和军事成败的根本性因素是政治、军事本身上的积极进取,而不是地理因素。三苗氏“德义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纣“修政不德”,虽有险固的山河,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运。
  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险要。
  潼关虽险,毕竟项羽曾入之,曹操曾入之,刘裕曾入之,安史叛军亦曾入之。
  瞿塘虽险,毕竟岑彭曾入之,桓温曾入之,朱龄石曾入之,刘光义曾入之,汤和曾入之。
  剑阁虽险,毕竟邢峦曾入之,尉迟迥曾入之,郭崇韬曾入之,王全斌曾入之。
  长江虽险,毕竟晋师曾渡之,隋师曾渡之,宋师曾渡之,元师又曾渡之。
   “险可恃而不可恃也。”中国古人对于地理险要与政治兴亡的关系其实已有了比较科学的态度。险之不可恃,是因为决定政治兴亡的自有更为根本的因素,而非地理因素。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勤修德政,自可怀敌附远,弥患于未萌。若不修德,则一舟之人尽为敌国。险之可恃,是在政治、军事上积极进取的前提下,因地设险,防患于未然。险之不可恃是在战略乃至政略层面上的,险之可恃是战术层面上的。
  在政治兴亡和军事成败中,地理因素虽然重要,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避免读音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形成“地理决定论”的印象,特于开篇垂悬下先贤的这一明训:“在德不在险”。这是本书所有讨论及所有结论的总前提。



IP属地:美国1楼2012-06-01 16:33回复










    


    IP属地:美国18楼2012-06-01 17:15
    回复



      IP属地:美国19楼2012-06-01 17:15
      回复
        http://www.cqzg.cn/viewthread-249855.html


        IP属地:美国20楼2012-06-01 17:27
        回复
          我去百度不叫贴,可能说敏感字。这普及地理历史的好文章,看不到,我去,还我自由


          IP属地:美国21楼2012-06-01 17:28
          回复
            天时,地利,人和,世间大事,九州万芳,华夏儿女,怀天下者,天下皆混的开:)


            IP属地:河北22楼2012-06-03 21:49
            回复
              其实就八个字把我迷住的,就是, 河北精兵,为天下雄!


              IP属地:美国23楼2012-06-03 23:19
              回复
                自古燕赵出将才,为何不是帝王,君临天下,为天下先,哈哈。


                IP属地:河北24楼2012-06-03 23:45
                回复
                  那是那是,中国统一,必定由北向南打,不然统一不了


                  IP属地:美国25楼2012-06-04 01:27
                  回复
                    没错,几千年一直这么下来,推翻是逆天而为。


                    IP属地:河北26楼2012-06-04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