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房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堪称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
海草濒临灭绝,海草房难逃消失厄运?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浅海5至10米下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这种东西不能吃,但天生就是盖房顶的“奇材”。
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海草本身也有好差之分。据介绍,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的海草要比夏天的结实。一年四季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大风大浪,海潮就会将其成团地卷向岸边。一般谁家要盖房子了,都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子时使用。
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胶东沿海居民的喜爱。
但是,最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相对于低矮的海草房,年轻人更喜欢高大的瓦房和楼房;而且,由于最近几十年近海养殖的不断发展,海底生态环境被改变,原来随处可见的海草也逐步减少,频临消失。没有了最关键的建材,海草房也就难逃逐渐消失的命运了。
据考证,曾经在胶东沿海渔村广泛分布的海草房,目前已经十分少见,芝罘区只有崆峒岛尚有海草房;在烟台其他县市区,莱州局部、长岛个别岛屿和开发区西边的解宋营村还有少量海草房,但几乎全部是日趋破败的老建筑。
挖掘文化价值,海草房正在艰难转型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周末,你会呼朋引伴地登上崆峒岛,白天驾船钓鱼不亦乐乎,晚饭享用海鲜大快朵颐;吃过晚饭,住进装有空调、电视、马桶、热水器等一应俱全的海草房里,感受着独特的民居文化,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早晨吃过饭,重新回到嘈杂的市区,结束自己愉快的旅途。
这不是痴人说梦,海草房正在经历着从普通民居到民俗文化的蜕变。
海草房真的会逐渐消失吗?目前,崆峒岛整体开发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按计划,不久的将来,岛上900位居民都会整体搬迁到芝罘岛上生活,然后对岛屿进行重新定位和整体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海草房将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文化旅游要素被妥善保留和重新打造。
崆峒岛居委会主任王中平:“上一次我陪市旅游局的领导参观崆峒岛,他们对岛上现有的海草房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要求我们在岛屿开发的过程中,好好想办法保存和利用。”
按照王中平的初步设想,岛上现有的海草房在整体开发中会尽量保留,即便是非要拆掉的,也要妥善保存这些建材,在拆完之后换个地方重新复原。另外,岛上居民整体搬迁之后,目前小岛周围大规模的海水养殖也就不复存在了,没有了饲料和扇贝粪便等污染,或许生态会逐渐恢复,海草也许会恢复到当年茂盛的程度。
“只要有了海草,我们还可以继续盖海草房,新盖的房子里装上电视、空调,让旅游的人来了就住在海草房里,这对游客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吸引。”王中平说。
如今烟台罕见的海草房中,居住者多是像81岁吕志凤这样的高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