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童话,就是自己的生活。我最喜欢她写一段和小男生河边的说话,看了简直沉醉。
她端着盆子去河边洗衣服,洗完就搭在芦苇丛上,阳光好的时候,第二件洗完,第一件就差不多被风吹得干透了。有时候有人在河里洗马,她生气了,因为他站在上游。她大声喊,他理都不理。她就端着盆子到了上游,这小孩子慢吞吞把马牵过来,又到她的上游洗。
她跑过去,拿了一块大石头,砸到他脚底下,溅他一身水,谁知他也搬了一块更大的,弄得她从头湿到脚,辫子梢都滴水。
她把衣服盆子一扔,跑了。玩回来,他还在磨蹭。她问“喂……要不要我帮你洗?”
他笑着把马牵开了。
她看他不理自己,说,“你这个坏孩子,哪天你到我家买东西,我非得贵贵卖给你,卖给你最坏最差的。”
她洗完床单后,让他帮着拧,他劲很大,拧过的衣服再也弄不出一滴水。他看着她涉过河,到芦苇上晾衣服,突然说,“这个马嘛,是我的了。”
是在炫耀呢。
她扫了一眼 “那么矮……”
“矮才好呢!”他急了,“你看它腿上多有劲。”
她接着说:白的马好看,红的也好看,黑的也好看……但你的马是花的。她想说杂种马,但实在不会用哈语说,只好饶了它。
“花的才好,你不知道,你不行!”
她看他急了,就闭了嘴。他还急,“我的马是最好的,马鞍子也是最好的,你什么也不知道。”
她站在水里很夸张地叹气,“唉,矮马呀……”
他猛地跳起来,搬起块超级石头砸过来,她全身都湿透了,还没反应过来,他冲进水里,把对岸她晾好的衣服全都扯下来,扔进水里。这样还不够,把水里的衣服捞起来,往更远的地方扔。
她追了好久好远,才追回来,一件一件重新拧,重新晾,知道他在看,但头也不回,理也不理他。过了好一会儿,想回身好好奚落他的马,一回身,人没了,马也没了,河边地上空空荡荡。
第二次他俩见面,和好如初,他一边给拧衣服,一边听她教育,他也不理。衣服晾好,她坐在岸上看他洗马,滚烫的风吹来,世界明亮,大地深远,芦苇起伏不已,盛夏已经来了,去年冬天死去的马被鸟和虫子啄得只剩整齐的,雪白耀眼的骨头,横置在不远处的草地上。
他俩说起弹唱会的事,她问:“你的马真的行吗?”
他说:我也不知道。
他这么一说,她突然有点难过,不由自主地说:“没事,你的马不是腿上的劲儿很大吗?”
他高兴起来:“是呀,我的马鞍子也是最好的……不过,赛马不能上鞍子……”
这段白描多真实,但她并不是在简单地临摹自然,这样的真实里饱含着诗的精神。
歌德批评过一般的女性写作者“失于软弱,只注重情感,文词和格律。她们的主观世界里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又不能到客观世界里寻找材料,只能找到合乎自己胃口的,与主观的印象契合的东西。”
李娟早期也有很多过于抒情的东西,青春期的空虚感与抽象夸大的自我观察,不结实的东西,有的也不忍卒睹,那种抒发唤不起同情和共鸣。
林风眠有次给人讲画,“你的画飘,浮。”
问:“什么是浮?”
“像一棵树,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你要给人感觉是真的。”
“我该怎么办呢?”
“回去练习一下,多看一些汉砖,汉画,注意线条,汉砖人物简单,很倔。线是画中的灵魂。”
李娟后来的写作里,这个白描的劲儿,就有那个倔的线条,她一定是走了一段很长的路,把眼睛从自我的身上转开,把聪明机智都抛在脑后,投身而入广大的世界,就像她写的胡安西一样:“在马不停蹄的成长之中,反复地揉炼着这颗心,像卡西帕反复揉面一样,越揉越筋道。他无意识地在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牧人而宽宽绰绰地着手准备着。”
她端着盆子去河边洗衣服,洗完就搭在芦苇丛上,阳光好的时候,第二件洗完,第一件就差不多被风吹得干透了。有时候有人在河里洗马,她生气了,因为他站在上游。她大声喊,他理都不理。她就端着盆子到了上游,这小孩子慢吞吞把马牵过来,又到她的上游洗。
她跑过去,拿了一块大石头,砸到他脚底下,溅他一身水,谁知他也搬了一块更大的,弄得她从头湿到脚,辫子梢都滴水。
她把衣服盆子一扔,跑了。玩回来,他还在磨蹭。她问“喂……要不要我帮你洗?”
他笑着把马牵开了。
她看他不理自己,说,“你这个坏孩子,哪天你到我家买东西,我非得贵贵卖给你,卖给你最坏最差的。”
她洗完床单后,让他帮着拧,他劲很大,拧过的衣服再也弄不出一滴水。他看着她涉过河,到芦苇上晾衣服,突然说,“这个马嘛,是我的了。”
是在炫耀呢。
她扫了一眼 “那么矮……”
“矮才好呢!”他急了,“你看它腿上多有劲。”
她接着说:白的马好看,红的也好看,黑的也好看……但你的马是花的。她想说杂种马,但实在不会用哈语说,只好饶了它。
“花的才好,你不知道,你不行!”
她看他急了,就闭了嘴。他还急,“我的马是最好的,马鞍子也是最好的,你什么也不知道。”
她站在水里很夸张地叹气,“唉,矮马呀……”
他猛地跳起来,搬起块超级石头砸过来,她全身都湿透了,还没反应过来,他冲进水里,把对岸她晾好的衣服全都扯下来,扔进水里。这样还不够,把水里的衣服捞起来,往更远的地方扔。
她追了好久好远,才追回来,一件一件重新拧,重新晾,知道他在看,但头也不回,理也不理他。过了好一会儿,想回身好好奚落他的马,一回身,人没了,马也没了,河边地上空空荡荡。
第二次他俩见面,和好如初,他一边给拧衣服,一边听她教育,他也不理。衣服晾好,她坐在岸上看他洗马,滚烫的风吹来,世界明亮,大地深远,芦苇起伏不已,盛夏已经来了,去年冬天死去的马被鸟和虫子啄得只剩整齐的,雪白耀眼的骨头,横置在不远处的草地上。
他俩说起弹唱会的事,她问:“你的马真的行吗?”
他说:我也不知道。
他这么一说,她突然有点难过,不由自主地说:“没事,你的马不是腿上的劲儿很大吗?”
他高兴起来:“是呀,我的马鞍子也是最好的……不过,赛马不能上鞍子……”
这段白描多真实,但她并不是在简单地临摹自然,这样的真实里饱含着诗的精神。
歌德批评过一般的女性写作者“失于软弱,只注重情感,文词和格律。她们的主观世界里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又不能到客观世界里寻找材料,只能找到合乎自己胃口的,与主观的印象契合的东西。”
李娟早期也有很多过于抒情的东西,青春期的空虚感与抽象夸大的自我观察,不结实的东西,有的也不忍卒睹,那种抒发唤不起同情和共鸣。
林风眠有次给人讲画,“你的画飘,浮。”
问:“什么是浮?”
“像一棵树,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你要给人感觉是真的。”
“我该怎么办呢?”
“回去练习一下,多看一些汉砖,汉画,注意线条,汉砖人物简单,很倔。线是画中的灵魂。”
李娟后来的写作里,这个白描的劲儿,就有那个倔的线条,她一定是走了一段很长的路,把眼睛从自我的身上转开,把聪明机智都抛在脑后,投身而入广大的世界,就像她写的胡安西一样:“在马不停蹄的成长之中,反复地揉炼着这颗心,像卡西帕反复揉面一样,越揉越筋道。他无意识地在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牧人而宽宽绰绰地着手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