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电影一代一去不复返
东方早报:
杨德昌、侯孝贤他们虽然在艺术口碑上享有盛誉,但票房表现却一般,当年只有《悲情城市》票房很好。这几年的台湾电影,例如《海角七号》、《鸡排英雄》的票房出色,但国际认可度却一般。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付东:杨德昌、侯孝贤那一代人的电影不单讲述台湾的市井故事,更重要的是创作背景与整个台湾的历史脉络和社会现状对接了。杨德昌那一代正好赶上了台湾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社会有许多涌动的暗流,这些暗流变成了创作力量。
但在上世纪的整个90年代,杨德昌在岛内的状态很孤独,他是一个艺术家,而电影毕竟是一个商业、工业,台湾当时没有电影的基础建设来支撑他的艺术,当时中影公司(Central Motion Pictures Company)的产业已经不乐观,他的艺术成就首先得到外部世界的肯定也不足为奇。 另外很重要的是,杨德昌创立了一套电影语言,这套语言超越了地域文化被全世界认知,从大局上来讲,和现代电影的发展脉络一致。
虽然杨的电影都是讲述台湾本土的故事,但其精神内核与安东尼奥尼、伯格曼、戈达尔的电影艺术都有内在联系。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即便在电影里看到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但在“风格”的审美上找到了共鸣,反差反而让电影显得更有魅力。
现在台湾的电影新力量虽然也关注本土,而且在票房上十分成功,但是作为西方人,我不得不说,他们没有继承杨德昌的电影美学。大部分的台湾电影从视觉上看起来更像电视连续剧,这种风格是我们早已熟知的,因此显得不够有趣。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 既有中国电影的美学,又看得出一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的风格(注:此片获得2009年金马最佳导演奖,有大量闽南话和客家话对白,题材来自一例真实的社会新闻),因此显得更有趣一些。当然,单从风格上仍然不算十分成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