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易碎吧 关注:42贴子:2,589
  • 7回复贴,共1

明朝 一个芳香的年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朝 一个芳香的年代 摘自《时尚先生》


1楼2012-07-22 23:45回复
    什么是好的明式家具?很多人爱问这样的问题。田先生说,说起来也很简单:当你看到一件传世的古代家具完美到任何一个部件都不能拆,拆一个部件这个家具就会散架,或者就无法使用。在造型上,你也没法再改,比例关系推敲到极致,一改就坏。这八成就是一件上好的明式家具。
    二十多年前,一次田家青请摄影师拍一件明式家具,当时大尺幅反转型胶片特别贵,只能拍两张。先是一张以侧45度拍摄了器物的整体,剩下另一张拍局部照,可是他就挑不出拍哪了,因为每个局部都特别和谐,田先生就对摄影师说,那你看哪好拍哪吧。摄影师看了半天也很为难地说:“我看哪都好,随便拍一张都够上封面。”
    


    3楼2012-07-22 23:47
    回复
      “明式家具是中国五千年工艺美术进化史的巅峰之作,什么叫完美。理解了明式家具,你就知道了。”田先生总结了明式家具设计制作做的三个核心理念:第一,不为装饰而装饰,却达到了最好的装饰效果。它是在最简单的型式和功能的保证下成为艺术品的,没有非功能装饰性部件,各个部件合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是可以使用的艺术品。历来,世人有个误解或偏见:最高层次的艺术是纯艺术,是书法、绘画、雕塑⋯⋯但明式家具同样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承载了人的思想并具有内涵。
      


      4楼2012-07-22 23:47
      回复

        古时工匠说起木头就像说起人,比如说起不好加工的紫檀,他们就说:“‘脾气’大很难‘伺候’。”这里是把物和人平等看待,不像西方总是在征服。在明代木匠眼中,木头和人一样,都有灵魂,木头其实是活的,随时依环境发生变化,温度、湿度的变化,木头也会变形和热胀冷缩,再直的一根木头,从中间劈成两根,每一根一定会慢慢弯曲,这些都是木头的“性格”。
        聪明的木匠悟到了木头的特性,顺势而为,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西方人几百年都无法解决的最挠头的问题,其中关键就是思维的差异。有人说,“征服”是西方人对待自然的理念,西方人对“不听话”的木头的“征服”,分了三个阶段。最早,是用铁条和钉子箍起来,做成框架,将木板箍住,令其涨无可涨、缩无可缩,但木头是坚忍不拔的,宁开不屈,绝不妥协,很多干脆从中间撕裂或是劈了。
        第二阶段,他们将木头切成薄片,一横一竖地用胶粘在一起,三合板由此诞生,让木头自己较劲,似乎解决了木头“反抗”的问题,但木片一年365天时时刻刻都在收缩膨胀、在反抗,过了几十年必使胶失效,这些薄板都一片片撕开了。
        到了现代,人们干脆将木头碾碎成粉末,然后加入树脂,压成胶合板,这似乎就彻底解决了木头“反抗”的问题,但实际是一种无奈和彻底的失败。
        古代中国人不想征服木头,而是要与木头共存,他们只用很简单的方法,在每道工序上有相应的办法,用“抽缝”等技巧,给木头膨胀和冷缩的空间,很简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反而可以让木头听话。
        中国家具榫卯更是一绝,很多明式家具不用钉不靠胶,只用榫和卯斗合在一起,历经几百年沧桑,木料已近朽烂,但主体结构仍然不松不散,仰仗的就是严谨的榫卯结构,反映的是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6楼2012-07-22 23:48
        回复

          田家青见过一件明代书柜,他相信这件柜子是当年一个文人做的,因为从选料、用料、结构、制作方方面面都能看出稚嫩但认真之处。例如柜子的四个侧面都做成“扇活”,一个柜子等于做了两个柜子的工,结果费了工夫,反而不结实,从工艺手法上看,他没有木匠的基本功,是个特别认真的票友。最有意思的是家具里标识榫卯关系的“暗记”(通常工匠用简单的小道道,称为“苏州码”),居然是用一手极漂亮的楷书写的千字文。一般一件家具工匠只要打两三个暗记就够了,他却不厌其繁每个相交地方都写了。从这些特征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追求完美,书生气十足又迷恋家具的明朝文人。
          田先生说,明式家具是在文人参与下才达到艺术的高峰。田家青要求工作室的同仁一定要习练书法。“不习书法,你对明式家具就很难有感觉。”田先生说。例如,明式家具中经常会出现的“罗锅撑”,如果你没有感觉,就会把它做成“拧着脖子”的样子,难看极了,这种东西教是教不出来的,是工匠艺术素质的直接表现,需要自己感悟,如果你学过了书法,自然就能领会那种感觉,想“拧脖子”都难。
          田家青早年藏有一个清代的明式紫檀香几。几面丢失了,但仍有独特的残缺美,属于维纳斯式的遗憾。15年前,田家青将其收录放在专著里,结果有不少人仿造,以谋得高价,有上当的人,居然还设法寄来照片找他来询问。实际这件香几一直在他书房中,根本没出过门。伪品僵直、呆滞,一点精神气儿都没有,与真品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书中照片可以参照对比,这位“爷”却楞看不出来,可见其眼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今人们对家具审美的水准:“多差的仿古家具都能卖出去!”
          


          8楼2012-07-22 23:48
          回复



            12楼2012-07-22 23:51
            回复
              这贴真好,看得人热血沸腾,就是太费流量哇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07-25 10: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