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年俗——粘豆包、全猪宴
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就算年到了,这一天按照老规矩要“祭灶”。所谓祭灶,其实倒也简单,把煮好的饺子放在灶台上,旁边放上香炉,然后边拜边念叨:“灶王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八这几天,大多数人家已经开始置办年货。在东北,很多人家会制作一些凉品,比如粘豆包、肉冻之类,然后放在室外速冻保存,这样做一是为了把时间留出来访亲会友,另外也有年年有余之寓意。(今年东西没吃完,来年接着吃)。
而在农村,进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粘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全猪宴”,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儿女们这几天都会尽量在家帮忙,但是,嫁出去的闺女却是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腊月二十九这天,几乎家家都要进行大扫除,按照老人们的说法,为了防止财源外流,初一初二两天是不能往外倒水倒垃圾的。到了三十的早上,全家老小、大人孩子的衣服从里到外都会焕然一新。贴对联、福字,挂灯笼,准备年夜饭……一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三十这天,也是“接年”的日子。家里通常要摆上香烛,贡上瓜果食品,儿孙晚辈们则驱车赶到城郊,在祖先的坟墓前拜祭,此举意在把逝世的老人也接回家过年。大年三十的第一锅饺子也要先盛出一碗贡给祖先,要注意的是,饺子的个数通常是单数。祖先们会在家里“住”上三天,直到正月初二“送年”时才离开。
到了傍晚,天一黑,“年”的气氛也就来了,马路两边华灯齐放,家家户户彩灯齐亮,路上为数不多的行人都在急急忙忙地往家赶,是啊,全家团圆的欢聚时刻就要到了! (来源:人民网)
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就算年到了,这一天按照老规矩要“祭灶”。所谓祭灶,其实倒也简单,把煮好的饺子放在灶台上,旁边放上香炉,然后边拜边念叨:“灶王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八这几天,大多数人家已经开始置办年货。在东北,很多人家会制作一些凉品,比如粘豆包、肉冻之类,然后放在室外速冻保存,这样做一是为了把时间留出来访亲会友,另外也有年年有余之寓意。(今年东西没吃完,来年接着吃)。
而在农村,进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粘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全猪宴”,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儿女们这几天都会尽量在家帮忙,但是,嫁出去的闺女却是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腊月二十九这天,几乎家家都要进行大扫除,按照老人们的说法,为了防止财源外流,初一初二两天是不能往外倒水倒垃圾的。到了三十的早上,全家老小、大人孩子的衣服从里到外都会焕然一新。贴对联、福字,挂灯笼,准备年夜饭……一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三十这天,也是“接年”的日子。家里通常要摆上香烛,贡上瓜果食品,儿孙晚辈们则驱车赶到城郊,在祖先的坟墓前拜祭,此举意在把逝世的老人也接回家过年。大年三十的第一锅饺子也要先盛出一碗贡给祖先,要注意的是,饺子的个数通常是单数。祖先们会在家里“住”上三天,直到正月初二“送年”时才离开。
到了傍晚,天一黑,“年”的气氛也就来了,马路两边华灯齐放,家家户户彩灯齐亮,路上为数不多的行人都在急急忙忙地往家赶,是啊,全家团圆的欢聚时刻就要到了!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