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形成的原因,人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不能形成一种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岩石破裂说,作为当前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虽然最为接近问题的实质,然而也终因一个小小的差误,使科学研究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造成了目前地震研究举步维艰的局面。要真正揭开地震形成的神秘面纱,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的研究历程,努力抓住前人研究的节点另辟蹊径,以地震的表象为根本依据,以小见大进行分析推理以发现规律,为地震的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地球结构的再认识
谈到地球的结构,人们毫不犹豫地想到地球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也难怪,我们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科研人员,一直一来都把地球分为三个圈层来研究。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许也正是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阻碍了地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严格来说,我们的地球可以分为四个圈层:地壳、地下气体层(暂无科学的命名)、地幔和地核。当然,地壳、地幔之间的这一层次并非实体层,而是薄薄的气体层。也就是说地壳下面有一个薄薄的气体层把我们的地球分成两个实体部分,中间是由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实体球,外面是中空的实体外壳。通俗一点说我们的地壳实质上是一个架空的球皮。
这一薄薄的气体层是目前科学界所忽略了的圈层,它是地球活动源动力的发源地。也许我们一时难以接受,但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热胀冷缩是任人皆知的真理,我们的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个融融的液体球,由于温度的降低,地球表面逐渐形成了一层坚硬的外壳,这就是原始的地壳。随着地球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地球内部融融的岩浆其液体形态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体积却在逐步的缩小,而外部的地壳由于球面的支撑,与地球中间融融的岩浆部分日渐分离,慢慢形成了一个中空的结构,也就是说地壳下面的这一薄薄的气体层,是随着地球温度的日渐降低自然形成的。
“冰辄现象”与地球的运动
我们都见过冬日冰封的河湖,初时水平如镜,然而会逐渐变得高低不平裂隙丛生,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很简单,是由于冰下水源的下渗造成冰水之间出现一个中间气体层,在冰壳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冰壳分区域大面积下沉所造成的。当相邻两区域的冰体分别下沉,则两区域交界部位相对上升。而当两区域交界部位冰层表面的拉力超过其自身张力的时候,冰层表面则会突然断裂,形成不规则的裂缝;而当区域中心相对下沉的部位冰层底面的拉力超过其自身张力的时候,冰层底面也会发生断裂,形成不规则的裂纹,这就是断层。我们权且将冰壳分区域大面积下沉的过程称为“冰辄现象”。
实质上地球的运动是地壳自身的作用造成的,比如:褶皱、断层、造山运动、地震形成等等。一句话地球的运动同样是一种“冰辄现象”。
“冰辄现象”与地震的形成
冬日河湖的辄冰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不会陌生,看一看冰上的裂纹,听一听辄冰时隆隆声音,地震与它们是何等的相似,原来地震也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物理现象——“冰辙现象”。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壳的沉降,地震形成的源动力是地壳自身的重力。
我们权且把地壳想象为高架的巨大钢梁,由于其自身重力的作用,其中间部位自然要向下弯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损毁的结果可能会表现为两种形式:1、弯曲的程度会越来越严重最终或许从中间突然断裂,2、由中间向两端整体拉伸,慢慢也会从两端裂出一道缝隙,最终或许一端会首先落下墙体。以此看来地震是地壳瞬间沉降所造成的。按照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地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板内地震和板块边缘地震。
1、板内地震:由于板块中间部位的缓慢下沉,板内地壳底部结构较为松散的某段区域首先承受不住地壳巨大的重力,被压出一道裂纹,然后岩石自下而上发生断裂,造成板块内部地壳瞬间沉降脱落,一侧或两侧地壳滑坡碰撞而形成的地震。2、板块边缘地震,是由于板块中间部位逐渐沉降,拉动板块整体向中心缓慢运动,致使板块边缘结构相对比较松散的部位首先在上方被拉出一条裂隙,然后岩石自上而下发生断裂,一侧板块瞬间沉降,进而一侧或两侧地壳滑坡碰撞而形成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