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吧友叫 @zgzy70 者,发一贴:《出一道中医基础理论题,老先生问我的,快 三十多年了》,他在帖子中这样说:
“ 我看我们这里很多先生都注重临床,却不大喜欢理论工具,所以拿来给大家 做个提示:
有一回陪老先生坐诊,他突然问我:都知道气口主病的原因,为什左脉心肝肾,右脉肺脾命?
昨天在中医吧问过,几乎没有可以给出答案的中医!”
————————————————————————————————
我想,应当这样来回复:
第一,zgzy70 问气口主病的原因: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的。《素问.五脏别论》就说过: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就是中医诊脉独取寸口的由来。
细言之,为什么中医独取气口呢?其实,在中医实践中,曾经有三部九候诊法,三部分为上中下三部,但每部又分为九候。如上部三候:上部天,在两额之动脉;上部地,在两颊之动脉;上部人,在耳前之动脉。再如中部,中部天,在就是手太阴之脉,中部地,就是少阳明之脉,中部人,就是手少阴之脉。第三是下部,下部天,为足厥阴之脉,下部地,在足少阴之脉,下部人,在足太阴之脉。但在后来医疗实践中,发现这样分法太过繁琐,甚至造成一病多歧,九候之脉在同一病时有时脉相各相杂乱,令人无所择从。这是因为上中下在气,血,津液分布上,各有区别,所以,其诊脉就有差别。相比而言,中部气口动脉明显,又在中部,离心较近,所以能够比较准确反映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于是,经历历史实践,大多数中医独取气口,就是这原因。但在诊脉实践中,必要时还是有一些中医诊上部或下部之脉,以便合参,取得更准确的疾病信息。
第二,zgzy70 问“为什左脉心肝肾,右脉肺脾命?”这是因为,首先,也是来自《内经》的思想。《素问.脉 要精微论篇》指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由此可见,早在内经时代,基本确定尺以候肾及附近部位。左关以候肝,右关以候脾胃;左寸以候心及附近的膻中,右寸以候肺及胸。后世有人认为两肾可分左为肾,右为命门,故又有左尺候肾,右尺以候命门的说法。但在部位上还是一致的。
古代人不知全息论,全息论是现代光学的一种理论,后来被移植到中医学科来。但是,从《黄帝内经》对寸口分布给定来看,古代人其实已经全面掌握全息论,即人体的每一片断或局部都能反映整体的信息。这就是 zgzy70 问为什么气口主病的根本答案所在。也就是说,根据全息论,气口可以准确反映全身健康与疾病的信息,而中医可以在这里既能搜集到全部信息,又能分析疾病的进退与人体能量的消长。
那么,气口寸关尺对五脏分布有没有道理呢?有的,首先,寸关尺三部从全息论看,基本应对了上中下三部,众所周知,五脏分部,上部为心肺,中部为肝脾,下部为肾。这样分候完全是科学的。那么,在下部候肾,基本大家认同的,但是,为什么左部寸候心而不候肺,右部寸为什么候肺不候心。而为什么左部关候肝而不候脾,右部关为什么候脾而不候肝?这个问题,似乎扑朔迷离,至今没有看到有多少分析与答案。我的看法是:在上部寸决定心肺,在中部关决定脾肝大分部准确的情况下,至于寸与关左右定位,可能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第一,阴阳相生的定位,左边气口定位为心肝肾,是三者基本相生,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而右边气口定位为肺脾命,也是相生关系,既命门之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这样相生,都是从地向上之生,适应着自然万物由地向上升长的基本规律。我想,这是根本原因。第二,从气血来看,左边主血多,左为阴,血亦为阴,故心主血,肝藏血,于是心肝就分配到左边。右为阳,阳主气,所以,肺是主气之脏,脾也是运化气血之脏,因此,在分配上就将肺与脾分配到右寸右关。
上述回答,是我个人分析,不知能否解答 zgzy70 先生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