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忘于江湖
我从小住的地方是叫千秋山万井宫。
可是我们却依然要到山下打水。我说为什么我们叫万井宫还是要到外面打水呢?十八年了,一直没有人告诉我答案。
和我一起打水的还有隔壁山头的一所寺庙里的小沙弥,他的法号叫萝莉。我一直不能明白这个法号的含义。我意识上的法号一定要和智慧或者劫难挂起来。可是我想了很多事情都不能明白萝莉的含义。只是他告诉我他有一个师哥叫萝卜。我顿时觉得萝莉或者就是萝卜的意思。我住的山头是也叫武当 ,而对面,毫无争议的叫少林了。江湖中没有比我们更强大的门派的。我们加上师傅和我一共是两个人。而对面我没有去过。但是萝莉和我打水的频率是一样的。这至少说明我们两个门派的战斗力是不相上下的。
山下有一口唯一的井。那井的名字叫青丝,我和萝莉情窦未开,不能理解,只是每每为井水里细长的头发而苦恼,在我们不明事理的年纪里,我们的师父去一样为那些细长的头发而苦恼。
师父说,武当是道,少林的佛,两者并存对立于这世间,我问师父,我说道和佛有区别么。
师父说。你还小,当然不能明白的。
那时候,打水也是一种练武,少林和我们的水桶都不是平底的,这样中途我们就不得停息。唯一区别的是,少林的是尖底,而我们的是圆底。
师父就说,你看,区别出来了吧,佛把自己凌驾于苍生之上,觉得万物都该被渡化,因此显的很尖锐。而我们是修冲圆之道,循天理而存在,万物的存在都有它自己的道理,我们不能勉强,这叫随缘,随性。
师父顿了顿说,还有最重要的是,你没发现圆桶比尖桶每次都能装的多一点么?
我说,那我能不能随性的不打水?
师父坚定的说,这个不成。
我当时没能体会师父的用意,唯一觉得难过的是,每次萝莉嚷道累了要休息的时候。都能直接把尖底往地上一插就可以休息了。这让我很嫉妒,厌恶道的冲圆。
八岁那年,师父带我下山,他穿着簇新的黄衣道袍。飘逸如仙,我们来到青丝井边,我说,师父你看,我们每次都是在这里打水的。师父微微的点着头,目光却从不看我,只是远远的看着井旁的一位姑娘。
我知道那位姑娘的,她说她叫菊花,因为她每天都来井边汲水洗衣服,所以我们的水里才有理不完的青丝。我和萝莉从前一直怀疑她脱发,只是两年过去了,她的头发却从未见少过。
我到现在才懂师父的眼神, 师父说心如止水才是上善,这是道的开始,只有心如止水才能道心如明镜,而道的结果是要做到物我两忘的无极。可是当你做到道心如明镜的时候你才发现你心里什么都没有,而往往此时落入心里的那一根青丝也会成了你的劫数。这是修道必有的劫或者是渡。从你入道的开始就注定了种种劫数。
我当时也不能理解,我想道就应该如庄子一样,万物不滞于形,万念不滞于意。汪洋恣肆如百川归海,绝不会如此苦涩生硬。
师父当时呵呵的笑,他没回答我,只是不停的说,子非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那时候菊囘花洗好了衣服,我和师父看着她缓缓的抬起头,然后用四十五的仰角仰望长满着忧伤的云朵的天空。
师父一拍大腿,赞道, 你看,多美好,她从始至终都没看过我们一眼。这就是忘物。 我不解的问师父,可是她为什么那么忧伤?道不是不喜不悲的么?
师父点头,说她是文学家吧。
我又问,那她为什么一直用四十五度的仰角仰望长满云朵的忧伤天空呢?
师父想了会,说,那就是天文学家吧。
我说哦。
那天,我是看见菊囘花穿一双红色的绣花下,不说话,只是抬头望着天。
后来,我看驳命书,
上面写着,着红鞋者,性淫,不专。
3后年,我随师父游历而回,天下大旱,我们回到山脚,已不见菊花。
我路过井边,对师父说,你看,井底有鱼,师父随着我望去,干涸的井底,还剩下两尾鱼,他们正在慢慢焦干的淤泥里用唾液来涂抹对方的身体。他们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润湿彼此。
我从小住的地方是叫千秋山万井宫。
可是我们却依然要到山下打水。我说为什么我们叫万井宫还是要到外面打水呢?十八年了,一直没有人告诉我答案。
和我一起打水的还有隔壁山头的一所寺庙里的小沙弥,他的法号叫萝莉。我一直不能明白这个法号的含义。我意识上的法号一定要和智慧或者劫难挂起来。可是我想了很多事情都不能明白萝莉的含义。只是他告诉我他有一个师哥叫萝卜。我顿时觉得萝莉或者就是萝卜的意思。我住的山头是也叫武当 ,而对面,毫无争议的叫少林了。江湖中没有比我们更强大的门派的。我们加上师傅和我一共是两个人。而对面我没有去过。但是萝莉和我打水的频率是一样的。这至少说明我们两个门派的战斗力是不相上下的。
山下有一口唯一的井。那井的名字叫青丝,我和萝莉情窦未开,不能理解,只是每每为井水里细长的头发而苦恼,在我们不明事理的年纪里,我们的师父去一样为那些细长的头发而苦恼。
师父说,武当是道,少林的佛,两者并存对立于这世间,我问师父,我说道和佛有区别么。
师父说。你还小,当然不能明白的。
那时候,打水也是一种练武,少林和我们的水桶都不是平底的,这样中途我们就不得停息。唯一区别的是,少林的是尖底,而我们的是圆底。
师父就说,你看,区别出来了吧,佛把自己凌驾于苍生之上,觉得万物都该被渡化,因此显的很尖锐。而我们是修冲圆之道,循天理而存在,万物的存在都有它自己的道理,我们不能勉强,这叫随缘,随性。
师父顿了顿说,还有最重要的是,你没发现圆桶比尖桶每次都能装的多一点么?
我说,那我能不能随性的不打水?
师父坚定的说,这个不成。
我当时没能体会师父的用意,唯一觉得难过的是,每次萝莉嚷道累了要休息的时候。都能直接把尖底往地上一插就可以休息了。这让我很嫉妒,厌恶道的冲圆。
八岁那年,师父带我下山,他穿着簇新的黄衣道袍。飘逸如仙,我们来到青丝井边,我说,师父你看,我们每次都是在这里打水的。师父微微的点着头,目光却从不看我,只是远远的看着井旁的一位姑娘。
我知道那位姑娘的,她说她叫菊花,因为她每天都来井边汲水洗衣服,所以我们的水里才有理不完的青丝。我和萝莉从前一直怀疑她脱发,只是两年过去了,她的头发却从未见少过。
我到现在才懂师父的眼神, 师父说心如止水才是上善,这是道的开始,只有心如止水才能道心如明镜,而道的结果是要做到物我两忘的无极。可是当你做到道心如明镜的时候你才发现你心里什么都没有,而往往此时落入心里的那一根青丝也会成了你的劫数。这是修道必有的劫或者是渡。从你入道的开始就注定了种种劫数。
我当时也不能理解,我想道就应该如庄子一样,万物不滞于形,万念不滞于意。汪洋恣肆如百川归海,绝不会如此苦涩生硬。
师父当时呵呵的笑,他没回答我,只是不停的说,子非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那时候菊囘花洗好了衣服,我和师父看着她缓缓的抬起头,然后用四十五的仰角仰望长满着忧伤的云朵的天空。
师父一拍大腿,赞道, 你看,多美好,她从始至终都没看过我们一眼。这就是忘物。 我不解的问师父,可是她为什么那么忧伤?道不是不喜不悲的么?
师父点头,说她是文学家吧。
我又问,那她为什么一直用四十五度的仰角仰望长满云朵的忧伤天空呢?
师父想了会,说,那就是天文学家吧。
我说哦。
那天,我是看见菊囘花穿一双红色的绣花下,不说话,只是抬头望着天。
后来,我看驳命书,
上面写着,着红鞋者,性淫,不专。
3后年,我随师父游历而回,天下大旱,我们回到山脚,已不见菊花。
我路过井边,对师父说,你看,井底有鱼,师父随着我望去,干涸的井底,还剩下两尾鱼,他们正在慢慢焦干的淤泥里用唾液来涂抹对方的身体。他们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润湿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