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建筑史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c7734a9de924b899de3c79305e071d59/acbc3bf33a87e950da6193f110385343faf2b471.jpg)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全部采用当年先生所拍摄的图片,尽管这批图片经过水残质量已大不如前了。
[前言]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第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 我国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周礼·考工》《阿房宫赋》《两都》《两京》以至《洛阳伽蓝记》等等,固记载详尽,然吾侪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明清学者,虽有较专门之著述,如萧氏《元故宫遗录》,及类书中宫室建置之辑录,然亦不过无数殿宇名称,修广尺寸,及“东西南北”等字,以标示其位置,盖皆“闻”之属也。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犹熟诵《史记》“隆准而龙颜,关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刘邦于途,而不之识也.。 先生反复强调了“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因此在他编写本书时,每举一建筑实例必配有照片。这在当时1944的印刷条件来讲,要出版一本附有如此大量图片的书是很困难的。直至1949年以后图片的印刷也还是提高图书成本的一大因素。所以在第一次出版梁思成文集时“建筑史”中的插图因种种原因比原稿中略少了一些。 这次百花文艺出版社要再版此书,我考虑到先生在编写此书时的初衷,又根据先生过去讲课时所出示的图片,对本书的插图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补充的原则是依建筑年代的古老及毁坏的情况而定。总的来说古代的多些,明·清时期的少些或不补。但如北京的城墙牌楼等已毁的也尽量加以补充。再有一些建筑物本身虽尚完好,但环境变化很大,如北京天坛,蓟县独乐寺等也补充了一些鸟瞰及远眺图。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尽量用当年先生所拍摄的图片,尽管这批图片经过水残质量已大不如前了。总之我想做的仅仅是尽我的能力去完成先生当年想做的工作,我相信先生在天之灵会微笑的。
-----------------------林洙 2005.1.清华园
[我摘抄的......]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它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结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若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欧姜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别"的约束.现在因科学结构。又成新的姿态,但它们都是西洋系统的嫡裔。这种种建筑同各国多数城市环境毫不抵触。大量移植到中国来,在旧式城市中本来是过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让其喧宾夺主,使所有中国城市都不留旧观?这问题可以设法解决,亦可以逃避。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
(表示太多打不完了...大家还是自己看吧...)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c7734a9de924b899de3c79305e071d59/acbc3bf33a87e950da6193f110385343faf2b471.jpg)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全部采用当年先生所拍摄的图片,尽管这批图片经过水残质量已大不如前了。
[前言]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第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 我国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周礼·考工》《阿房宫赋》《两都》《两京》以至《洛阳伽蓝记》等等,固记载详尽,然吾侪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明清学者,虽有较专门之著述,如萧氏《元故宫遗录》,及类书中宫室建置之辑录,然亦不过无数殿宇名称,修广尺寸,及“东西南北”等字,以标示其位置,盖皆“闻”之属也。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犹熟诵《史记》“隆准而龙颜,关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刘邦于途,而不之识也.。 先生反复强调了“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因此在他编写本书时,每举一建筑实例必配有照片。这在当时1944的印刷条件来讲,要出版一本附有如此大量图片的书是很困难的。直至1949年以后图片的印刷也还是提高图书成本的一大因素。所以在第一次出版梁思成文集时“建筑史”中的插图因种种原因比原稿中略少了一些。 这次百花文艺出版社要再版此书,我考虑到先生在编写此书时的初衷,又根据先生过去讲课时所出示的图片,对本书的插图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补充的原则是依建筑年代的古老及毁坏的情况而定。总的来说古代的多些,明·清时期的少些或不补。但如北京的城墙牌楼等已毁的也尽量加以补充。再有一些建筑物本身虽尚完好,但环境变化很大,如北京天坛,蓟县独乐寺等也补充了一些鸟瞰及远眺图。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尽量用当年先生所拍摄的图片,尽管这批图片经过水残质量已大不如前了。总之我想做的仅仅是尽我的能力去完成先生当年想做的工作,我相信先生在天之灵会微笑的。
-----------------------林洙 2005.1.清华园
[我摘抄的......]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它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结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若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欧姜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别"的约束.现在因科学结构。又成新的姿态,但它们都是西洋系统的嫡裔。这种种建筑同各国多数城市环境毫不抵触。大量移植到中国来,在旧式城市中本来是过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让其喧宾夺主,使所有中国城市都不留旧观?这问题可以设法解决,亦可以逃避。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
(表示太多打不完了...大家还是自己看吧...)
![](https://imgsa.baidu.com/%CF%C2%CF%D2%D4%BDc/pic/item/895f2f212df5e0feb76661915c6034a85fdf72e8.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