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吧 关注:2,558贴子:11,797

【荐】梁思成部分著作推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中国建筑史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全部采用当年先生所拍摄的图片,尽管这批图片经过水残质量已大不如前了。
[前言]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第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 我国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周礼·考工》《阿房宫赋》《两都》《两京》以至《洛阳伽蓝记》等等,固记载详尽,然吾侪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明清学者,虽有较专门之著述,如萧氏《元故宫遗录》,及类书中宫室建置之辑录,然亦不过无数殿宇名称,修广尺寸,及“东西南北”等字,以标示其位置,盖皆“闻”之属也。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犹熟诵《史记》“隆准而龙颜,关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刘邦于途,而不之识也.。 先生反复强调了“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因此在他编写本书时,每举一建筑实例必配有照片。这在当时1944的印刷条件来讲,要出版一本附有如此大量图片的书是很困难的。直至1949年以后图片的印刷也还是提高图书成本的一大因素。所以在第一次出版梁思成文集时“建筑史”中的插图因种种原因比原稿中略少了一些。 这次百花文艺出版社要再版此书,我考虑到先生在编写此书时的初衷,又根据先生过去讲课时所出示的图片,对本书的插图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补充的原则是依建筑年代的古老及毁坏的情况而定。总的来说古代的多些,明·清时期的少些或不补。但如北京的城墙牌楼等已毁的也尽量加以补充。再有一些建筑物本身虽尚完好,但环境变化很大,如北京天坛,蓟县独乐寺等也补充了一些鸟瞰及远眺图。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尽量用当年先生所拍摄的图片,尽管这批图片经过水残质量已大不如前了。总之我想做的仅仅是尽我的能力去完成先生当年想做的工作,我相信先生在天之灵会微笑的。
-----------------------林洙 2005.1.清华园
[我摘抄的......]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它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结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若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欧姜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别"的约束.现在因科学结构。又成新的姿态,但它们都是西洋系统的嫡裔。这种种建筑同各国多数城市环境毫不抵触。大量移植到中国来,在旧式城市中本来是过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让其喧宾夺主,使所有中国城市都不留旧观?这问题可以设法解决,亦可以逃避。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
(表示太多打不完了...大家还是自己看吧...)


1楼2012-08-26 14:13回复
    【2】梁思成谈建筑

    [推荐语]
    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它反映时代的步伐。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建筑除物质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它是艺术。建筑师不是把一些东西堆砌起来,画出来。建筑师得有想法,有立意,创作在其中,有激情在里面才能满怀热情地去做。
    [内容提要]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代表着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之集大成。他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展示出其深度与广度。他指出的途径,随着中西文化的冲击、融汇而得以证实,并由表及里不断发展。他所积累的经验和阐述的见解是中国建筑理论的瑰宝,拂去历史尘埃更加光彩夺目。在改革开放、建筑创作空前活跃的今天,梁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们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征途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
    [个人认为前言是挺重要的文献...好吧...贡献出来...]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HistorJcal landmark),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Local color),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近如去年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便是一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战之前,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这现象有三个明显的原因:一、在经济力量之凋敝,许多寺观衙署,己归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倾圮,无力保护;二、在艺术标准之一时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园馆街楼,自西艺浸入后忽被轻视,拆毁剧烈;三、缺乏视建筑为文物遗产之认识,官民均少爱护旧建的热心。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爱护欣赏,并不在于文章诗词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久不断之原因。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这个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建筑情形相似。这些无名匠师,虽在实物上为世界留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析或夸耀。因此一个时代过去,另一时代继起,多因主观上失掉兴趣,便将前代伟创加以摧毁,或同于摧毁之改造。亦因此,我国各代素无客观鉴赏前人建筑的习惯。在隋唐建设之际,没有对秦汉旧物加以重视或保护。北宋之对唐建,明清之对宋元遗构,亦并未知爱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时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内容,不为古物原来面目着想。寺观均在名义上,保留其创始时代,其中殿宇实物,则多任意改观。这倾向与书画仿古之风大不相同,实足注意。自清末以后突来西式建筑之风,不但古物寿命更无保障,连整个城市,都受打击了。


    2楼2012-08-26 14:23
    收起回复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在欧美,古建实行的保存是比较晚近的进步。十九世纪以前,古代艺术的破坏,也是常事。幸存的多赖偶然的命运或工料之坚固。十九世纪中,艺术考古之风大炽,对任何时代及民族的艺术才有客观价值的研讨。保存古物之觉悟即由此而生。即如此次大战,盟国前线部队多附有专家.随军担任保护沦陷区或敌国古建筑之责。我国现时尚在毁弃旧物动态中。自然还未到他们冷静回顾的阶段。保护国内建筑及其附艺,如雕刻壁画均须萌芽于社会人士客观的鉴赏,所以艺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今日中**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在这样的期待中,我们所应作的准备当然是尽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参考的资料。 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记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面可以作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学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乃至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的用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的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摘抄一点....不要说少....]
      (1)建筑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克服自然,改变自然的斗争的记录。这个建筑活动就必定包括人类掌握自然规律,发展自然科学的过程。在建造各种类型的房屋的实践中,人类认识了各种木材、石头、泥沙的性能,那就是这些材料在一定的结构情形下的物理规律,这样就掌握了最原始的材料力学。知道在什么位置上使用多大或多小的材料,怎样去处理它们间的互相联系。 就掌握了最简单的土木工程学。其次,人们又发现了某一些天然材料——特别是泥土与石沙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化学规律,如经过水搅、火烧等,因此很早就发明了最基本的人工的建筑材料,如砖,如石灰,如灰浆等。发展到了近代,便包括了今天的玻璃、五金、洋灰、钢筋、和人造木等等,发展了化工的建筑材料工业。所以建筑工程学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门。
      (2)建筑又是艺术创造。人类对他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从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我们就可看出,在这些实用器物的实用要求之外,总要有某种加工,以满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样。从古至今。人类在住屋上总是或多或少地下过工夫,以求造形上的美观。例如:自有史以来无数的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同时在建筑艺术上,是继续不断地各自努力,从没有停止过的。
      (3)建筑活动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宫殿、庙宇、民居、仓库、城墙、堡垒、作坊、农舍、有的是直接为生产服务,有的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巩固政权,有的被他们独占享受。如古代的奴隶主可以奴役数万人为他建筑高大的建筑物,以显示他的威权,坚固的防御建筑,以保护他的财产,古代的高坛、大台、陵墓都属于这种性质。在早期封建社会时代。如:吴王夫差“高其台榭以鸣得意”,或晋平公“铜辊之宫数里” ,汉初刘邦做了皇帝,萧何营未央宫,就明明白白地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从这些例子就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封建霸主剥削人民的财富,奴役人民的劳力,以增加他的威风的情形。在封建时代建筑的精华是集中在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等上,它是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作为压迫人民的工具的:而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民政权时代,建筑就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美好的生活而服务了。
      好吧...要知道下弦越我很用心地收集很久了...表示一下...
      


      3楼2012-08-26 14:23
      收起回复
        【4】建筑文萃

        [内容提要]
        本书重点编选了城市规划、古建保护、建筑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三十余篇。建筑界业内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都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推荐语]
        这是一本包括梁先生在建筑学有关诸领域学术思想的选集,着重收集了粱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后发表的关于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建筑理论和设计等方面的文章和信函。这本选集并未收集那些只供少数专家研究的专著和科研报告,倒是收集了不少梁先生为报刊写的科普作品,所以也适合于有兴趣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建筑教育家。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宋营造法式注释》、A PictotJal History of ChineseArchitecture(《图像中国建筑史》)等。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创立者。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和新中国若干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5楼2012-08-26 14:33
        回复
          有人hi我说这些书去哪买...孩子,图书馆可能会全吧...我也不是全有...有推荐其它吧友来推荐书吗??努力努力.....


          6楼2012-08-26 14:35
          收起回复
            【5】梁思成全集(注意,此套书共十卷,这里只出了第十卷的图...)

            [推荐语 ]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2001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决定整理出版梁先生的全集来纪念他,从1997年到1999年均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出版了《梁思成全集》十卷。
            [内容简介]
            本书是梁思成先生三十年代初期的研究成果,曾在一九三四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当时梁思成先生以清《工部工程做法》为课本,以参加过清宫营建的匠师们为老师,以北京故宫为标本,还收集了工匠世代相传的秘本,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了考察研究,以生动的文字详加阐释,并用建筑投影图和实物照片将各部分构造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自这部书出版以来的近半个世纪中,一直是中国建筑史界一部重要的教科书。无论中国和外国,凡是想升堂入室,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人,都离不开《清式营造则例》这个必经的门径。正如梁思成先生自己所说,它是一 部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
            解放初期,清华大学建筑系翻印了《清式营造则例》的图版。这套图版,在校内是学生学习建筑史和测绘古建筑的主要参考书,在校外又不断被古建研究、修复设计和施工单位重描晒成蓝图,广为传习。这说明这部书在当前实际工作中仍具有生命力。
            现在,一九三四年出版和一九四一年再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原书已所剩无几,市面上极难买到。因此,迫切需要以最快的办法来重印。原书已所剩无几,市面上极难买到。因此,迫切需要以最快的办法来重印。
            这部书由于成书年代较早,那时还处在我国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开创时期,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书中的缺点、错漏在所难免。梁思成先生一九四四年在《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一文中也曾提到: “十余年来发现当时错误之处颇多,将来再版时,当予以改正”。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好吧...专业的书...
            


            7楼2012-08-26 14:48
            收起回复
              【6】清式营造则例/清华学人建筑文库

              又一本专业系.....
              [推荐语]
              本书是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研究后发表的学术专著,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是中国建筑史界的一部重要教科书,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之一。本书最初由中国营造学社在一九三四年出版,后来又在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八0年出版了单行本,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广大读者的欢迎,目前这些版本的图书在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
              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研究后发表的学术专著,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清代“官式”建筑各部分名称、比例、功用和做法的注释,以及标示建筑物立面、剖面和局部详图的图版和实物照片,并附有作者根据民间工匠秘本而编订的《营造算例》等。
              本书自193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和古建筑修缮单位一部重要的“文法课本”,是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必经门径。
              本书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阅读。

              


              8楼2012-08-26 14:55
              回复
                【8】梁思成林徽因讲建筑/建筑与文化丛书

                [推荐语]
                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女士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代表着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之集大成。 本书收录了《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由天宁麉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不多说..上摘抄,恰好几篇文章我有.....]
                [1]世界上最古,最长寿,最有新生力的建筑体系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的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到了今天,我们所承继的是一份极丰富的遗产,而我们的新生力量正在发育兴盛。我们在这文化建设高潮的前夕,好好再认识一下这伟大光辉的建筑传统是必要的。
                [2]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爱护欣赏,并不在于文章诗词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久不断之原因。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这个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建筑情形相似。这些无名匠师,虽在实物上为世界留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析或夸耀。因此一个时代过去,另一时代继起,多因主观上失掉兴趣,便将前代伟创加以摧毁、或同于摧毁之改造。亦因此,我国各代素无客观鉴赏前人建筑的习惯。在隋唐建设之际,没有对秦汉旧物加以重视或保护。北宋之对唐建,明清之对宋元遗构,亦并未知爱惜。重修古建,均以本时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内容,不为古物原来面目着想。寺观均在名义上,保留其创始时代,其中殿宇实物,则多任意改观。这倾向与书画仿古之风大不相同,实足注意。自清末以后突来西式建筑之风,不但古物寿命更无保障,连整个城市,都受打击了。
                [3]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4]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仅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在这样的期待中,我们所应作的准备当然是尽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参考的资料。(嗯嗯....)
                [5]
                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纪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面可以作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字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问,乃至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的用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的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10楼2012-08-26 15:18
                收起回复

                    今日中**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它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若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技,则真是问题了。
                    欧美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别”的约束,现在因科学结构,又成新的姿态,但它们都是西洋系统的嫡裔。这种种建筑同各国多数城市环境毫不抵触。大量移植到中国来,在旧式城市中本来是过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让其喧宾夺主,使所有中国城市都不留旧观?这问题可以设法解决,亦可以逃避。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四十年来,几个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曾不断的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
                    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由有学识,有专门技术的建筑师,担任指导,则在科学结构上有若干属于艺术范围的处置必有一种特殊的表现。为着中国精神的复兴,他们会作美感同智力参合的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己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因为最近建筑工程的进步,在最清醒的建筑理论立场上看来,“宫殿式”的结构已不合于近代科学及艺术的理想。“宫殿式”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建筑师想保留壮丽的琉璃屋瓦,更以新材料及技术将中国大殿轮廓约略模仿出来,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西街,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在细项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属于西洋系统,大门栏杆又多模仿国粹。它是东西制度勉强的凑合,这两制度又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它最像欧美所曾盛行的“仿古建筑(period architecture).因为糜费侈大,它不常适用于中国一般经济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有一些“宫殿式”的尝试,在艺术上的失败可拿文章作比喻。它们犯的是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13楼2012-08-26 15:30
                  回复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任,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单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仅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在这样的期待中,我们所应作的准备当然是尽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参考的资料。
                      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纪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面可以作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字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问,乃至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的用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的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14楼2012-08-26 15:30
                    回复
                      【10】中国雕塑史
                      再来专业系....
                      [推荐语]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梁思成先生却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于是,便有了这部一代大家研究“雕虫小技”的《中国雕塑史》。上起上古、夏商周三代,下至元明清,跨越数千年,探寻雕塑之术;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纵横捭阖,讲述雕塑名迹之精。
                      [内容提要]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跨越千年,探寻雕塑之术: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北齐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纵横捭阖,讲述名迹之精: 殷墟——秦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高颐阕——白鹿观 ——满城汉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石窟— —历城佛峪——云门山造像——宝庆寺塔——香积寺塔——南响堂山—— 山东千佛崖——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容县大佛——角直保圣寺— —昭陵——太原晋祠——正定隆庆寺——居庸关 对中国雕塑按时分类,搜罗详细,解说明晰,便于读者按图索骥,研读修习。
                      [目录]
                      上古三代——夏三代——商三代——周秦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南北朝——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15楼2012-08-26 15:36
                      回复
                        ......先到发这里...太多了,我自己看着都晕...没关系,大家慢慢看...捧个场呗...


                        17楼2012-08-26 15:47
                        回复
                          辛苦了`````


                          18楼2012-08-26 16:01
                          回复
                            【我好像有说过要补充摘抄.......】
                            楼上的亲,你好快...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建筑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像在西方一样,建筑一直是艺术之母。正是通过作为建筑装饰,绘画与雕塑走向成熟,并被认作是独立的艺术。技术与形式。中国建筑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构筑系统,它在中国文明萌生时期即已出现,其后不断得到发展。它的特征性形式是立在砖石基座上的木骨架即木框架,上面有带挑檐的坡屋顶。木框架的梁与柱之间,可以筑幕墙,幕墙的唯一功能是划分内部空间及区别内外。
                            中国建筑的墙与欧洲传统房屋中的墙不同,它不承受屋顶或上面楼层的重量,因而可随需要而设或不设。建筑设计者通过调节开敞与封闭的比例,控制光线和空气的流入量,一切全看需要及气候而定。高度的适应性使中国建筑随着中国文明的传播而扩散。当中国的构筑系统演进和成熟后,像欧洲古典建筑柱式那样的规则产生出来,它们控制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在纪念性的建筑上,建筑规范由于采用斗拱而得到丰富。斗拱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边它承托木梁,在外部它支撑屋檐。一攒斗拱中包括几层横向伸出的臂,叫“拱”,梯形的垫木叫“斗”。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木梁又使屋檐伸出得远一些。在演进过程中,斗拱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比例。早期的斗拱形式简单,在房屋尺寸中占的比例较大;后来斗拱变得小而复杂。因此,斗拱可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方便的指示物。由于框架结构使内墙变为隔断,所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不在于单幢房屋之内部划分,而在于多座不同房屋的布局安排,中国的住宅是由这些房屋组成的。房屋通常围绕院子安排。一所住宅可以包含数量不定的多个院子。主房大都朝南,冬季可射入最多的太阳光,在夏天阳光为挑檐所阻挡。除了因地形导致的变体,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住宅、官府和宗教建筑物。
                            历史的演变。中国最古的建筑遗存是一些汉代的坟墓。墓室及墓前的门墩——阙,虽是石造的,形式却是仿木结构,高起的石雕显现着同样高超的木匠技艺。斗拱在如此早期的建筑中已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至今没有发现存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漫长时期里所造的木构建筑。但从一些石窟寺的构造细部和它们墙上的壁画我们可以大略知晓8世纪中期以前木构建筑的外貌。山西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建于公元452—494年;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响堂山石窟和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建于公元550—618年,它们是在石崖上凿成的佛国净土,外观和内部都当做建筑物来处理,模仿当时的木构建筑。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门门楣石刻(公元701—704年)准确地显示出一座佛寺大殿。甘肃敦煌公元6世纪到11世纪的洞窟的壁画中画的佛国净土,建筑背景极其精致。这些遗迹是未留下实物的时代的建筑状况的图像记录。在这样的图像中,我们也看到斗拱的重要,并且可以从中追踪到斗拱的演变轨迹。这些中国早期建筑特点的间接证据可从日本现存的建筑群得到支持。它们造于推古(注:公元593—626年)、飞鸟【注:飞鸟文化指6世纪中叶(公元 552年)佛教传入日本至大化改新(公元645年)一百年间的文化】、白风【注:白风文化指大化改新(公元645年)至迁都奈良(公元710年)时间的文化】、天平【注:狭义指圣武天皇统治的天平时期(公元724—748年),广义指整个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和弘仁(注:公元810—833年)、贞观(注:公元 875—893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事实上到19世纪中期,日本的建筑像镜子一样映射着中国大陆建筑不断变化着的风格。早先的日本建筑可以正确地称之为中国殖民式建筑,而且那里有一些建筑物还真是出于大陆匠人之手。
                            最早的是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建筑群,由朝鲜工匠建造,公元607年建成。奈良东大寺金堂是中国鉴真和尚(公元763年去世)于公元759年建造的。①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它单层七间,斗拱雄大,比例和设计无比的雄健庄严。大殿建于公元857年,在公元845年全国性灭法后数年。佛光寺大殿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唐代建筑,而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寺内的雕塑、壁画饰带和书法都是当时的作品。这些唐代艺术品聚集在一起,使这座建筑物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唐朝以后的木构建筑保留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些很杰出的建筑物可以作为宋代和同时期的辽代与金代的代表。 河北省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公元984年。这是一座两层建筑,当中立着一座有十一个头的观音像。两个楼层之间又有一个暗层,实际是三层。在观音阁上,斗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太原附近晋祠的建筑群建于1025年,两座主要建筑物都是单层。但主殿为重檐。
                            


                            19楼2012-08-26 16:11
                            回复
                              大同华严寺大殿是一座巨大的单层单檐建筑,建于1090年,是中国最大的佛教建筑物之一。许多年后的1260年,河北曲阳的北岳庙建成,它的屋顶上部构件经过大量改建,但其下部及外观整体基本未变。对上述这些建筑物的比较研究表明,斗拱与建筑物整体的比例越来越小。另一共同特点是越往建筑物的两边柱子越高。这一细致的处理使檐口呈现为轻缓的曲线(华严寺大殿是个例外),屋脊也如此,于是建筑物外观变得柔和了。 到了明朝,精巧的处理消失。这个趋势在皇家的纪念性建筑中尤其明显。北平以北40公里的河北省昌平县明朝永乐皇帝陵墓的大殿是突出的例子。 它的斗拱退缩到无足轻重的地步,非近观不能看见。虽然明、清两代的个体建筑退步,但北平故宫是宏伟的大尺度布局的佳例,显示了中国人构想和实现大范围规划的才能。紫禁城用大墙包围,面积为3350英尺×2490英尺 (1020米×760米),其中有数百座殿堂和居住房屋。它们主要是明、清两代的建筑。紫禁城是一个整体。一条中轴线贯穿紫禁城和围绕它的都城。殿堂、亭、轩和门围着数不清的院子布置,并用廊子连接起来。建筑物立在数层白色大理石台基上。柱子和墙面一般是刷成红色的。斗拱用蓝、绿和金色的复杂图案装饰起来,由此形成冷色的圈带,使檐下更为幽暗,显得檐部挑出益加深远。整个房屋覆在黄色或绿色的琉璃瓦顶之下。中国人对房屋整体所作的颜色处理,其精致与独创性举世无双。多层木构建筑。因为材料的限制,高层木构建筑很少。北京天坛祈年殿是著名的高大木构建筑。这是一座圆形建筑,立在三层白色大理石基座上,上部为三层蓝色琉璃瓦顶,最高层束成圆锥形。顶尖高于地面108英尺(33米 )。 最好的一个多层木构建筑是山西应县木塔,但不那么有名。它建于公元 1056年,有五个明层和四个暗层,平面为八角形。木塔的每一层,不论明暗,都有完整的木构架。因此全塔由九个构架累积而成。其中每一构架都起支撑作用,没有多余之物。塔顶屋面为八角锥体,最上为铁铸塔刹。最高点距地面215英尺(65米)。虽然早期大多数塔为木塔,但应县木塔是该类型的塔的唯一留存者。砖石塔。早期木塔大都消失了,留存下来的多是砖塔,也有少数石塔,它们经受了人为的和自然的损害。与一般人的看法相反。中国塔的设计并不是从印度传入的,它们是中国与印度两种文明交会的产物。塔身完全是中国的,印度因素只在塔刹部分可以见到,它来自■堵坡(stupa),但已大大改变。许多的砖塔或石塔演绎着木塔原型,木塔才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体现。 中国砖石塔有五大类型: 单层塔。印度的窄堵坡是佛屠遗骸埋葬地的标志,而死去的僧人坟墓■ 堵坡就叫“巴高大”(pagoda)6世纪到12世纪的坟墓■堵坡大都做成单层小亭子似的建筑,上面有单檐或重檐。山东济南附近的四门塔建于公元544年,是最早的单层塔的例子(它不是坟墓)。更典型的例子是山东长清灵岩寺的慧崇禅师塔墓。 多层塔。多层塔保持中国土生土长多层建筑的许多特点。日本尚有多层木塔屹立至今,中国只保存了此种类型的砖塔。西安附近的香积寺塔,建于公元681年,是最早和最好的例子。那是十三层的方塔,其中十一层保存完好。楼层用叠涩砖檐分划,各层外墙上用浅浮雕显示门洞、窗子之外,尚有简单而精细的浮雕壁柱和额枋,上承大斗。宋代多八角形塔。墙上的壁柱常被省去。砖檐常由许多斗拱支撑。有些例子,如河北涿县的双塔(约1090年),是在砖塔上忠实地复制出木塔的外貌。 密檐塔。密檐塔似乎是单层塔而上面有多重檐口所形成的变体。外观上看,它有一个很高的主层,其上为密密的多重檐口。公元520年建的河南佛教圣地嵩山嵩岳寺塔,十二边形,十五层,是最早的实例。
                              在唐代,这种塔全采用四方形。最杰出的一例是法王寺塔(约公元750年),也在河南嵩山。 9世纪中有了八角塔,到11世纪以后,这已经成了塔的标准形式。从10 世纪到12世纪,在中国北方建造了大量的这种塔,檐下用斗拱装饰。最出名的一个例子是北平的天宁寺塔,建于11世纪,经过多次重修。 喇嘛塔(窄堵坡)。通过印度僧人,中国早就知道印度率堵坡的原貌,但长期未移植于中国。后来,由于喇嘛教的传播,终于经过西藏来到中国建造,经过很大的变形。西藏喇嘛塔一般做成壶形,立在高高的基座上面。1260 年由忽必烈下令建造的北平妙应寺■堵坡是最好一例。后来它的壶状身躯变得细巧了,塔的颈部尤其如此。这个颈部原先像截了一段的锥形。后来渐渐像烟囱。这种后出的西藏式率堵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北平北海公园里的白塔,建于1651年。 金刚宝座塔(Diamond—Based Pagodas)。在一个基座上耸立数个塔,称金刚宝座塔。早在8世纪建造的河北省房山县云居寺塔是这种塔形的先兆。云居寺塔有一个宽阔的低台,上面立着一座大塔和四座小塔。到明代此种形制始臻于成熟。1473年建的北平西郊的五塔寺是一个绝好的作品。它使人以多种方式联想起爪哇的婆罗浮屠(Borobudur)。 牌楼。在中国大多数城镇和不少乡村道路上,都可见到称为牌楼的纪念性的大门。虽然牌楼纯粹是中国的建筑,但可以看到与印度桑契的窄堵坡围栏上的门有某种相似之处。中国南方多石牌楼,北方城镇的街道常有华丽的木牌楼。桥梁。造桥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早期的例子是简单的木桥或是浮桥。直到4世纪中期以后开始用拱券跨过水流。中国桥梁建造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河北赵县的大石桥。它是一座敞肩拱桥(在主拱两头桥面以下的三角形部位,又开着小拱洞)。赵州桥的主拱跨度为123英尺(37米)。赵州桥建于中国隋代,是使现代工程师感到惊讶的工程奇迹。最常见的一种拱桥可以北平马可波罗桥为例有许多桥墩。中国西南部的山区常用悬索桥。福建有许多用长长的石梁和石礅造的桥,有的总长度可达 70英尺(20米)。
                              ......
                              


                              20楼2012-08-26 16: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