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广法师吧 关注:1,417贴子:149,949
  • 5回复贴,共1

临济幼狮第一声怒吼:以后我就是自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临济幼狮第一声怒吼:以后我就是自性!
临济【以后我就是自性】的公案
有一次临济正在掘地,看见黄檗走过来,便站起来靠在锹上。黄檗说:“这家伙累了”。  临济说:“我连锹都未曾举过,又怎么会累呢”?
【——我就是自性,本来不曾动。】
黄檗举棒要打,临济接住棒的一端往回一送,把黄檗摔倒在地上。黄檗便叫在旁的和尚扶他起来,那和尚说:“师父怎么容这疯子如此的无礼呢”!黄檗起来后,便打那个和尚。
【——谁是疯子?他不就是你吗?这都不明白?你该打!】
这时,临济一边继续掘地,一边说:“诸方火葬,我这里一时活埋”。
【——我不是我,小我已经死了没影踪了,从此以往,我就是自性!】
这是多大的口气啊!好像幼狮的第一声怒吼。他说这话的意思是指那个旧的,尘俗的我,现在已经死了,被活埋掉——只有这个真我是永远的活着,我临济已经就是自性!临济幼狮第一声怒吼:“以后我就是自性!”
一镞破三关时如何?放出关中主看!
临济真如一箭破三关,突破了二乘、三乘,直入一佛乘。
【三乘知见的根本区别】:
1、二乘/小乘(声闻、缘觉乘)——知一切皆空,以空为究竟,便欲入空,什么也不做了,入寂灭定;
2、菩萨乘/大乘——知一切皆空,知空亦不是究竟。于是仍度众生,而作梦幻观,梦幻事业水月道场,于中心无挂碍。(纵然知道一佛乘知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不敢承当我就是自性,亦入此乘。)
3、一佛乘——知一切都是自性,自性空有不二,自性就是我,我就是自性,就是一切。不做梦幻观,没什么梦幻不梦幻,当下一切皆真,皆自性,皆“我”。
原来佛法无多子,从此长御白牛车君不见,临济向黄檗问‘佛法大意’,三问被黄檗三次棒打。
直到大愚和尚处,大愚为他提示,临济当下大悟,云:“原来佛法无多子”。
临济悟后,回来见黄檗,黄檗云:“这大愚多嘴,待我来日揍他一顿。”临济即云:“不用来日,现在就揍他。”于是上前给黄檗一掌,黄檗便休。后来,沩山拿此话勘仰山,仰山赞叹临济云:“非但骑虎头,亦解把虎尾。”——临济此一掌,真透得过‘向上一路’,彻头彻尾全把握,真是正令全提。此前黄檗给临济三棒,也只算得上‘把住虎头’,只是半提——启发‘信位’、‘人位’。未能全提——把住虎尾:指明‘向上一路’。
(沩山听了窃笑:徒儿虽聪颖,不知姜还是老的辣——须知黄檗有陷虎之机、百丈有陷虎之机、我沩山老汉也有陷虎之机。你仰山却以为我们只骑得虎头,未能全提。)为什么?
黄檗第一棒:我打你,你疼,这就是‘自性’在作用。
黄檗第二棒:你以为这是心是境不是真——都是‘妄’?这是凡夫人说。今若透得过时,这‘妄’就是真如‘自性’!
黄檗第三棒:一切都是我自性,只有自性,别无他物。
所以临济大悟后说:“原来佛法无多子”。原来佛法就是这个,没有其他的啊!
——原来只有这个自性,一切都是他,再没有其他的,其他的也都是他。
只要认得这个,也没有其他的修行,从此一切心境合一性,即是‘长御白牛车’。
到这里才是‘人位’,以前纵然说得自性理,不能与心境合一,只是‘信位’。
到这里自然知‘向上一路’,还作什么工夫?若有这些工夫可作,便是不明‘向上一路’。
上根之士,只要在一切心上、境上,时时‘认得这个’,并无其他工夫可作。道力坚固,智慧极顶者,觌面相逢,随时认得。
如此方堪叫做‘保任’,‘无修真修’。
临济云:“今日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
“一切诸天、神仙、阿修罗、大力鬼,亦有神通。。。。。皆是‘业通’、‘依通’。
“你与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设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并不是真佛。是外道见解。”



1楼2012-08-28 01:19回复
    临济这老汉,悟后第一句就是“原来佛法无多子”,第一句便是最后一句——‘末后句’,从此长御白牛车。——真是万古宗师不及,真是空前绝后。
    此处无枝叶,唯有一真实。
    临济祖师云:
    “你诸方言道‘有修有证’,莫错!设有修得者,皆是生死业。你言‘六度万行齐修。’我见皆是造业。看经看教亦造业。”
    “有一般瞎秃子,饱吃饭了,便坐禅、观行,把捉念漏。你若著心看静,举心外照,彻心内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
    “自古先辈,到处人不信,被递出始知是贵。若到处人尽肯,堪作什么?所以狮子一吼,野犴脑裂。”
    “道流!诸方说:‘有道可修,有法可证。’你且说,证何法?修何道?你今用处,欠少什么物?修补何处?”

    后生小阿师不会,便即信这般野狐精魅,许他说事,系缚他人,言道:‘理行相应,获惜三业,始得成佛。’如此说者,如春细雨。”
    “你若欲得与祖佛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你心心不异,名之‘活祖’,心若有异,则性相别。心不异故,即性与相不别。”
    临济祖师云: “有一般秃比丘,向学人道:‘佛是究竟,于三大阿僧只劫,修行果满,方始成道’。道流。你若道‘佛是究竟’。缘什么八十年后,向拘尸罗城,双林树间,侧卧而死去?佛今何在?明知与我生死不别。”
    “自达磨大师从西土来,须是觅个‘不受人惑底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功夫。”
    “只如诸方说‘六度万行’,以为佛法,我道‘是庄严门、佛事门,非是佛法’。乃至‘持斋持戒’,擎油不氵闪,道眼不明,尽须抵债,索饭钱有日在。”
    他临济把自己当做自性——我是自性。我不再是某甲那个小我。
    他那个某甲是谁?——是他的壳子和心,正有之时就本来是无。
    他那个壳子和心是什么?——不再是我,因此‘无我’。某甲知道这个,因而某甲就成了佛殿、衣服。要穿就穿,要用就用,空有不二。
    他就这样成了‘自性’,就这样‘无我’了。
    无修真修。久之不求殊胜而殊胜自至。
    他还穿衣吃饭不?——壳子和心在人看来穿衣吃饭,他自己不这么看,他是自性没有动过。终日吃饭没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没挂着一丝纱。
    他造业有报应不?——壳子造业会被人记住,因而受报,所以犯戒会破坏自己的佛殿、衣服,何苦来?
    他自己是自性,自性没动过,他真性不持戒、也没犯过戒,也不受报。
    他还有生死不?——壳子和心在人看来有生死,他自己不这么看,他是自性没生死,不生不灭。
    那他临终到哪里去?——壳子坏了,人们心随愿力和业力走,六道中轮回,也可发愿去净土。
    他不这么,他自性无心,临终不再生心取相,可以直接大般涅盘的。
    临济祖师当时的内心独白:一切心与境都是妄,都是梦幻泡影,同时妄与梦幻也就是自性——能觉能动之性,这能起梦幻的真心。
    不管梦幻之心与境如何变幻,能起梦的自性本来就不曾动过,本来就无一物。
    在这人生大梦中,时时认得自性,不离梦已醒,此是一佛乘,般若婆罗蜜多心不挂碍真法,三世诸佛以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迷梦人以梦中入定三昧定境发通为醒,万劫难醒。
    愚人笑我,智者知焉。
    禅定工夫,与解脱无关,宗门祖师破斥之不遗余力。
    但后世此等鱼目混珠之野犴鸣,遍于天下。楞严经已指明:五十阴魔都在三摩地定中。
    他临济曰:‘诸方火葬,这里一时活埋’。诸人还识他否?
    他达摩老子答曰‘不识’。
    云门曰:‘这不识底,原是最亲切底’。
    


    2楼2012-08-28 01:19
    收起回复

      时时不疑,心无挂碍,悟后保任,无修真修
      临济祖师云:“道流!今时且要识取四种无相境,免被境摆扑。”
      问:“如何是四种无相境?”
      师云:
      “你一念心疑,被地来碍;
      【注:不疑真法,一切现成,时时认得。对此无疑惑,即断‘根本无明’也。】
      你一念心爱,被水来溺;
      【注:心无忧喜,无嗔。此即断‘贪、嗔、痴’,心无挂碍也。】
      你一念心嗔,被火来烧;
      你一念心喜,被风来飘。”
      “若能如是辩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缘何如此?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想’故。”
      “道流!你只今听法者,便能去处自由。约山僧见处,无嫌底法;你若爱圣憎凡,将受缚于圣凡之境。”
      【注:一切皆是这个自性,凡圣一体皆是,故你无法对他取舍。】
      “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里求文殊,早错了了。五台无文殊。你若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
      “你一念‘心无差别光’,处处总是‘真普贤’。你一念心,自能解缚,随处解脱,此是‘观音三昧法’。互为主伴,出则一时出,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始好看教。” 临济祖师云:“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
      “你一念疑,即魔入心。如菩萨疑时,生死魔得便。”
      “但有来者,皆不得受。”
      【注:不受,即不取相,即不把一切相当真实。】
      “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来即照。”
      【注:‘物来即照’:见相时,即用般若知见,识破(照)他非真实,是自性作用。】
      “你但信‘现今用境,分为六尘’。你如念‘心生三界,随缘被境,分为六尘。你如今应用处,欠少什么’?刹那间便入净入秽、入弥勒楼阁,又入三眼国土,处处游履,唯见空名。”
      【注:如是观照,即如是知见,照破:妄相皆非真实,皆是我自性作用。】
      达摩祖师《血脉论》云: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
      【注:即时时认得自性真佛,而不疑惑】,
      然后‘息缘虑’
      【注:即一切时中心无挂碍】。
      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
      【注:不取相,即不把‘相’当真实。】
      “凡人有忧喜是生死根”。“所以有乐著,不得自在”。
      【注:因不当真实,故心无忧喜。】
      “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
      【注:心无忧喜,指虽有时表现出有忧喜,而实无忧喜。如演员演戏时忧喜也似。】
      “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
      “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
      《维摩经》云:“入生死而无所谓,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以般若婆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般若婆罗蜜多心经》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永嘉大师证道歌》
      永嘉大师的“四料简”:
      狮子吼,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3楼2012-08-28 01:21
      回复
        沩山仰山开示“入此三昧,不神而神”
        一、沩山开示“只贵知见正”
        (以下摘自:《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师(沩山灵佑)坐次,仰山(仰山慧寂)入来。
        师云:“寂子速道,莫入阴异”。
        【财富禅注:沩山灵佑说:慧寂徒儿,你快说见性事,不要那些阴境神异事!”】
        仰山云:“慧寂信亦不立”。
        【财富禅注:仰山慧寂说:我连相信(当下就是)都不立。】
        师云:“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
        【财富禅注:沩山说:你相信了(当下就是)才说明都不立?还是不相信(当下就是)就什么都不立?】
        仰山云:“只是慧寂,更信阿谁?”
        【财富禅注:仰山说:“只是我自己,还要信谁去?”】
        师云:“若恁麼,即是定性声闻。”
        【财富禅注:沩山说:“如此说来,你只是个定性声闻(阿罗汉入寂灭定,偏空了)。”】
        仰山云:“慧寂佛亦不立。”
        【财富禅注:仰山说:“我连佛之一字都不立。”】
        师问仰山:“涅盘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
        仰山云:“总是魔说”。
        师云:“已后无人奈子何”。
        【财富禅注:沩山说:“以后没人能奈何你了。”】
        仰山云:“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处麼?”
        【财富禅注:仰山说:“我只是有了正知见,才是初悟。如何才能真正去行证呢?”】
        师云:“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财富禅注:沩山说:“我看重的只是你这个正法眼、知见正,不说你的行证。”】
        ---------------------------
        【财富禅按:沩山为什么只贵正法眼、知见正,不说行证(发神通行佛事)呢?
        看看后来仰山当了方丈时,怎么对门人开示,便有答案:】
        二、仰山开示“得本不愁末”
        (以下摘自:《仰山慧寂禅师语录》)仰山(仰山慧寂)云:
        我今分明向汝说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
        【财富禅注:我今天分明开示了见性的事,这不关妄心的事,不要用心来掺乎。】
        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
        如今且要识心达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
        他时后日,自具去在。
        若未得本,纵饶将情学他,亦不得。
        汝岂不见沩山和尚云:‘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
        【财富禅注:沩山、仰山所谓的‘凡圣情尽,体露真常’,又该作何道理呢?究竟是如何神圣的、高不可攀的、不可思议的三昧境界呢?继续看《仰山语录》,原来如此:】
        南塔光涌禅师,北游谒临济。复归侍师。
        师云:“汝来作甚么?”南塔云:“礼觐和尚”。
        师云:“还见和尚么”。南塔云:“见”。
        师云:“和尚何似驴?”南塔云:“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
        师云:“若不似佛,似个甚么?”南塔云:“若有所似,与驴何别?”
        师大惊云:“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
        师每谓人云:“此子。肉身佛也。”
        --------------------
        三、仰山开示悟入“此三昧”:
        【财富禅注:怎么叫“得此三昧”呢?继续看仰山禅师语录:】
        师(仰山)在中邑谢戒。中邑拍口,作和和声。
        师从西过东。中邑又拍口,作和和声。
        师从东过西。中邑又拍口,作和和声。
        师当中而立。然后谢戒。
        中邑云:“甚么处得此三昧?”
        师云:“于曹溪印子上脱来。”
        中邑云:“汝道,曹溪用此三昧,接甚么人?”
        师云:“接一宿觉。”
        师云:“和尚甚处得此三昧?”
        中邑云:“我于马大师处,得此三昧”。
        (琅琊觉云:‘愁人莫向愁人说’。) 师(仰山)问:“如何得见佛性义?”
        中邑云:“我与汝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内有一猕猴。外有猕猴,从东边唤猩猩,猩猩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
        师礼谢,起云:“适蒙和尚譬喻,无不了知。更有一事:只如内猕猴睡着,外猕猴欲与相见,又且如何?”
        


        4楼2012-08-28 01:28
        回复
          中邑下绳床,执师手作舞,云:“猩猩与汝相见了。
          譬如蟭螟虫,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头叫云:‘土旷人稀,相逢者少’”。
          (云居锡云:‘中邑当时若不得仰山这一句语,何处有中邑也?’
          崇寿稠云:‘还有人定得此道理么?若定不得,只是个弄精魂脚手,佛性义在甚么处?’
          玄觉云:‘若不是仰山,争得见中邑。且道,甚么处是仰山得见中邑处?’)
          ---------------------------
          【财富禅注:怎么叫“得此三昧”呢?有什么神奇处?还有一段论述。继续看《仰山禅师语录》:】
          师(仰山)参古堤和尚。古堤云:“去。汝无佛性”。
          师叉手近前三步,应诺。
          古堤笑云:“子甚么处得此三昧来?”
          师云:“我从耽源处得名,沩山处得地。”
          古堤云:“莫是沩山的子么。”
          师云:“世谛即不无,佛法即不敢”。
          师却问:“和尚从甚处得此三昧?”
          古堤云:“我从章敬处得此三昧”。
          师叹云:“不可思议。来者难为凑泊。” ---------------------
          【财富禅注:仰山为什么说:“我从耽源处得名,沩山处得地”呢?《仰山语录》里这段前面隔很远有一段早有交代,原来——】
          师(仰山)为沙弥时,有僧问石霜:“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石霜云:“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即答汝‘西来意’”。
          【财富禅注:如果认为有修证才能成佛道,此人不解第一义。佛经云:如有所得,是增上慢人。】
          僧云:“近日湖南畅和尚出世,亦为人东语西话。”
          石霜唤:“沙弥。拽出这死尸着”。
          师(仰山)后问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
          耽源云:“咄。痴汉。谁在井中?”
          师住,问沩山。沩山召:“慧寂”。师应诺。沩山云:“出也”。
          师住后,常举前话,谓众云:“我在耽源处得名,沩山处得地。” 四、仰山示现的‘不神而神’:
          【财富禅注:仰山慧寂禅师不重神通。而那些有神通的西天佛子,到仰山前面,却只能恭敬请教。却是为何?正应了那句老话——“人皆知神之神,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仰山语录》中记录有几则真实的公案:
          有梵师从空而至。师云:“近离甚处?”云:“西天”。
          师云:“几时离彼?”云:“今早”。
          师云:“何太迟生?”云:“游山玩水”。
          师云:“神通游戏则不无。阇黎佛法,须还老僧始得”。
          云:“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
          遂出梵书贝多叶与师,作礼,乘空而去。
          自此号‘小释迦’。
          -------------------------
          师坐次。有僧来作礼。师不顾。
          其僧乃问:“师识字否?”师云:“随分”。
          僧乃右旋一匝云:“是甚么字?”
          师于地上书十字酬之。
          僧又左旋一匝云:“是甚么字?”
          师改十字作卍字。
          僧画此○相,以两手拓,如修罗掌日月势。云:“是甚么字?”
          师乃画此○相对之。
          僧乃作娄至
          【财富禅注:楼至佛,即护法韦陀菩萨未来成佛的名字,这里指韦陀】
          德势。
          师云:“如是如是。此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善自护持”。
          其僧礼谢,腾空而去。
          时有一道者见,经五日后,遂问师。
          师云:“汝还见否?”
          道者云:“某甲见出门腾空而去”。
          师云:“此是西天罗汉,故来探吾道。”
          道者云:“某虽睹种种三昧,不辨其理。”
          师云:“吾以义为汝解释。此是八种三昧,是‘觉’海变为‘义’海,体则同然。此‘义’,合有因有果,实时异时,总别不离隐身三昧也。”
          --------------------
          师一日在法堂上坐。
          见一僧从外来,便问讯了,向东边叉手立,以目视师。
          师乃垂下左足。
          僧却过西边叉手立。
          师垂下右足。
          僧向中间叉手立。
          师收双足。
          僧礼拜。
          师云:“老僧自住此,未曾打着一人,拈拄杖便打。”
          僧便腾空而去。
          陆希声相公,欲谒师(仰山),先作此○相封呈。
          


          5楼2012-08-28 0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