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我便读《水浒》,印象最深的是拼命三郎石秀,我和金圣叹的观点相似,都认为三郎最大的特点,一是精细警觉,二是尖利歹毒。凭他的乖觉,一眼就看出了潘巧云与和尚的奸情,但当他把这事告诉杨雄时,却被潘巧云诬陷,说他调戏嫂嫂。他便采取极端手段,杀了和尚,胡道,又在翠屏山上唆使杨雄杀了巧云和使女迎儿,细心之至,又狠毒之至。但在读者心中,似乎他的狠毒也成了其独有的优点。
后来,央视《水浒》上映了,我发现杨凡的石秀并非真正的石秀。他得知奸夫淫妇的事,是从鼓上蚤时迁的口中听说的。这就使他的精细大打折扣。而当把杨雄引到翠屏山上时,他仅仅想让杨雄知道事实真相,至于杀掉淫妇,则完全是杨雄的主意。演到这里,我觉得石秀的歹毒也不知去向了何处。电视剧里的石秀,已完全不是原著中的拼命三郎。
或许,这是导演为了将原著“取其精华,去其糟柏”而故意改编的。但这种改编究竟算不算成功,还得广大观众说了算。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原著中那个“棍里分出阴阳,钢刀方显身手,不知前路坎坷,只知仗义出头”的那个石秀。
后来,央视《水浒》上映了,我发现杨凡的石秀并非真正的石秀。他得知奸夫淫妇的事,是从鼓上蚤时迁的口中听说的。这就使他的精细大打折扣。而当把杨雄引到翠屏山上时,他仅仅想让杨雄知道事实真相,至于杀掉淫妇,则完全是杨雄的主意。演到这里,我觉得石秀的歹毒也不知去向了何处。电视剧里的石秀,已完全不是原著中的拼命三郎。
或许,这是导演为了将原著“取其精华,去其糟柏”而故意改编的。但这种改编究竟算不算成功,还得广大观众说了算。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原著中那个“棍里分出阴阳,钢刀方显身手,不知前路坎坷,只知仗义出头”的那个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