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本人看了很多解释,然后想了许久也没有理解。
大约觉得是很笼统的一句话,简单的一个道一个器涵盖了名字动词形容词。如果说是结论,都没能理解论据是什么。没人来解释什么是形而上,也没人来解释什么是道。两者存在的关系是互相相呼应的“是”。这是用理论描述理论。也不知所云。
据言,形而上是种抽象是种规律原则作用于自己内心需要。形而下是指具体的的东西。也有说形而上是精神追求,而形而下是物质追求。也有说,形而上是思想,形而下是物。
观之不禁觉得形而上是通过内心改变来改变内心对外界关系的需存,是用内心的改变适应外界的改变。形而下是主观意识行动作用事物。
从人的需求出发的,精神上的需求,或者使用意识律己,就是形而上。
需求物质,通过改变物质使用物质满足自己内心需求,就成了形而下。
似乎很笼统也很片面,表面上看,似乎把两者都说成了唯心主义,意识改变物体。但却不是。唯心主义的主旨是意识第一,物质因为意识而存在而改变,脱离了主观行为。但这里说的意识的作用方向而不是说明所谓的领导地位。
形而上被看成是种处事哲学,他把自己放置于万般事物当中,大隐于其中。他不会因为己私而阻碍或改变其他人或事物的发展,通过改变自己的需求结束对物质的改变。形而下是种处事方法,他改变物体外界环境让他来适应满足自己的需要。
形而上,考虑了除自己外的其他的平等的个体的感受和存在,形而下就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改变其他事物。
这都不同于理念论,理念论以个人观个群观为第一视角,认为自己或者自己这个群体看的到的就是世界,认为个人意识改变世界,或者将改变世界的能力寄托于并深信于自己的意识意念。与与形而上与形而下都有着千差万别。
形而上是博爱的,他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他可以操纵自己的欲望。形而下是自我的,他通过使用外界改变外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老子的主张消极,本来是为了消除极端,可是消除极端,就是中庸,没有竞争,没有需求,可真就变成负面的了。
操纵自己的需求方式,从需要变成不需要,或者说通过不需要,来满足自身形而上的需要。就变成了对外界的不需要。也就是不需求外界,不改变外界。
于是形而上发展到极点就是消极。现代意义上的消极。
消极不见的是形而上,但是终极的形而上就是消极。
本人看了很多解释,然后想了许久也没有理解。
大约觉得是很笼统的一句话,简单的一个道一个器涵盖了名字动词形容词。如果说是结论,都没能理解论据是什么。没人来解释什么是形而上,也没人来解释什么是道。两者存在的关系是互相相呼应的“是”。这是用理论描述理论。也不知所云。
据言,形而上是种抽象是种规律原则作用于自己内心需要。形而下是指具体的的东西。也有说形而上是精神追求,而形而下是物质追求。也有说,形而上是思想,形而下是物。
观之不禁觉得形而上是通过内心改变来改变内心对外界关系的需存,是用内心的改变适应外界的改变。形而下是主观意识行动作用事物。
从人的需求出发的,精神上的需求,或者使用意识律己,就是形而上。
需求物质,通过改变物质使用物质满足自己内心需求,就成了形而下。
似乎很笼统也很片面,表面上看,似乎把两者都说成了唯心主义,意识改变物体。但却不是。唯心主义的主旨是意识第一,物质因为意识而存在而改变,脱离了主观行为。但这里说的意识的作用方向而不是说明所谓的领导地位。
形而上被看成是种处事哲学,他把自己放置于万般事物当中,大隐于其中。他不会因为己私而阻碍或改变其他人或事物的发展,通过改变自己的需求结束对物质的改变。形而下是种处事方法,他改变物体外界环境让他来适应满足自己的需要。
形而上,考虑了除自己外的其他的平等的个体的感受和存在,形而下就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改变其他事物。
这都不同于理念论,理念论以个人观个群观为第一视角,认为自己或者自己这个群体看的到的就是世界,认为个人意识改变世界,或者将改变世界的能力寄托于并深信于自己的意识意念。与与形而上与形而下都有着千差万别。
形而上是博爱的,他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他可以操纵自己的欲望。形而下是自我的,他通过使用外界改变外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老子的主张消极,本来是为了消除极端,可是消除极端,就是中庸,没有竞争,没有需求,可真就变成负面的了。
操纵自己的需求方式,从需要变成不需要,或者说通过不需要,来满足自身形而上的需要。就变成了对外界的不需要。也就是不需求外界,不改变外界。
于是形而上发展到极点就是消极。现代意义上的消极。
消极不见的是形而上,但是终极的形而上就是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