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艺社吧 关注:1,431贴子:27,106
  • 19回复贴,共1

就戏剧式微引发的一些联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2-10-05 23:21回复
    对戏剧式微,国家是有责任的。在戏曲兴盛的年代,强行的国有化,在戏曲衰弱的年代,强行的市场化——我期待市场化,赞赏市场化,但不是在这个戏曲大环境不兴旺的时间。
    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你可以认为那篇文章我某种程度上是在泄愤。没错——凭什么越剧兴旺的时候,市场环境最优良的时候,没给足够的放手,现在戏曲大环境低迷,越剧发展不如以往了,就来甩包袱了?
    但是,撇开这些因素,越剧不是没有好演员。比如吴凤花,真正当得起德艺双馨这个词。越剧演员不是没有不勤奋锻炼的。我还记得有一次无意间看到微博里转的图,似乎是浙百的小班还是谁,在排戏训练。
    但是整体上呢?整体上又是如何?
    话再说回来。我是很愤慨某些甩包袱的举措。但归根到底,这毕竟是外因。你能改变这些么?不行。无法改变,只能适应。我们或许应该多想想,在抱怨这些那些外部因素的时候,作为内因的元素,应该如何做,怎么做?
    李惠康: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http://tieba.baidu.com/p/901450612
    坦率说,里面提到的不少问题,我倒觉得,可不单单局限于上海。
    这是李先生1990年3月9日发表于《上海文化艺术报》的文章。现在是2012年10月5日,过去了22年了,至今,这篇文章仍然有效,22年啊,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IP属地:上海3楼2012-10-05 23:22
    回复
      有个小朋友(目测,呵呵)发了个贴:http://tieba.baidu.com/p/1901488660
      总的来说是抱怨国家支持少了。


      IP属地:上海4楼2012-10-05 23:23
      回复
        @纯心一片 同学针对隔壁吧楼主的回复:
        楼主的观点很好,但总结您说的这些,其实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在“一切向钱看”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界的现实主义需求的天秤难免倾向与“物质文明”,从而忘却了它本身特有的职责。没有了特有职责的戏曲剧目就像是变了质的食物一样,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味道,故而被淘汰被唾弃是早晚的事。那么这种特有的职责是什么呢?呵呵,就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戏曲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宣传方式,更是精神文明的体现载体。它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它的剧目内容可以随着时代更变而更变,也可利用这种宣传方式去宣传一些健康向上的思想,从而也可使受众群体一次次地通过戏曲达到一个个新的精神文明高度。所以,我们谈到戏曲不景气都不能全怪政府不给力,关键在于戏曲反映的“精神文明”程度已经不合时宜。打个直白的比方说:目前的戏曲就如一个有严重体质变异疾病的孩子,它的内在因素已经决定了它的生命程短,当它的父母面对无力挽回而放弃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去怪它的父母不给与及时的救治呢?
        再说说我的一些观点:
        因戏曲的艺术表达是虚幻的,所以戏曲也是一种安慰剂,它可以给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从精神层面讲也是抚平受伤之灵的良药,而戏曲人能把握住其时观众的精神需求也就好比“对症下药”一样,那么戏曲的再发展也不是难事了。
        现在不举其他剧种,就说越剧吧,也不能说它一直守着几出老戏过日子,老戏是属于传统,也应有传承和保留的价值。在演出剧目方面我们不妨可以有两条路子,一条是传承老戏,一条是开拓新戏。就像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都可以并存一样,不排斥任何一条可以多元化发展的路线。
        现在看到的传承老戏方面是已经够红火的了,但也不能太过火,失去了原汁原味式的老戏也没啥传承可言。再看现在的一些新编剧目,很少有精神思想反映“真、善、美”的作品,不是跟风(跟影视剧的风),就是变质的,这种变质的剧目,不是在舞台上大展其性爱式的艺术手段,就是在舞台上展他国魅力灭自己唯美的。在我看来这些无非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走进戏曲的一些怪异的促销手段而已,根本不能和戏曲艺术相提并论,做戏曲艺术不是做盘菜,不是什么料加进去都行的,也不管咸淡与否,总是给这道菜美其名曰“发展”。拜托吧,这种非主流式的“发展”只适合及少数怪趣味的观众,要上主流席还得适应社会的大发展。
        


        IP属地:上海5楼2012-10-05 23:24
        回复
          @金陵绮梦 以他亲身经历谈了下他所看到的问题:
          在我看来,观众群体的萎缩,特别是青年人中观众数量的稀少是戏曲式微的一大重要原因,倒不是他们无法欣赏戏曲的美,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意愿去欣赏,甚至对戏曲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认为这是老年人才会看的东西,喜欢戏曲的孩子经常会遭遇他人异样的眼光,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戏曲在年轻人中的传播极为不利!
          对此我有切身体会,就我们学校而言,虽然名为“戏曲学院”,但是学生,特别是新生中了解戏曲、喜爱戏曲的人其实并不多(除了京表、多剧种表演、戏导、戏文等几个专业),很多专业的新生(譬如舞美、影导、影表、空间艺术设计等等)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戏曲,甚至对戏曲抱有抵触情绪,很多人都是误打误撞考进国戏的。但是在报到第二天的新生教育上,学校给我们播放了《今日国戏》的宣传片,尽显戏曲之美,后来又请了国家京剧院到学校来演出,那真是一个奇迹般的夜晚,很多之前对戏曲一窍不通的人都被各种观赏性极强的玩意儿(譬如毯子功之类的)给震撼了,从那天开始,我再没有听到过别人说“戏曲是老古董”这样的话,学校“戏友社”的报名也火爆起来。。。
          以上现象给我的感觉是,青年人不是不能欣赏戏曲,而是这个高速发展的、浮躁的社会让他们静不下来,文化氛围的缺失也让他们对戏曲抱有成见,如果有机会真正让他们静下来,坐到剧场里看戏,他们是会为之打动的,可叹这样的机会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太少了。。。 


          IP属地:上海9楼2012-10-05 23:27
          收起回复
            @贝勒爷856199 的感慨:
            戏曲式微。。。我倒不觉得完全归咎于文革。。。。作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戏曲很好的展现了这方面的力量--攻心。。。。。
            戏曲式微。。。。其实更多的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外来的文化冲击本土文化造成的结果。。。。国人对外国的不了解。。。对自身的不自信。。。。盲目的媚外崇洋。。。价值观的改变。。。。实用主义。。。。
            以我个人为例。。。我出生于八十年代后。。。。很小的时候被大人带着欣赏越剧。。。。审美观,是非观,文艺眼光方面。。。。都受到戏曲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到了念书的时候。。。。则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时候只是说怕迷越剧分了念书的心。。。。。稍大点。。。由于越剧是才子佳人的戏。。。怕看多了早恋。。。于是父母也是反对的。。。。再大点。。。。自己开始崇洋。。。觉得外来的都是好的。。。一句话只要能用英文说。。。。绝对不用中文讲。。。。并且坚信戏曲这种落后的舞台艺术迟早输给影视通俗歌曲等。。。。。。等到。。。书差不多全念完了。。。。英文说得比美国人还地道了。。。。世界各地差不多也走了一圈。。。。洋玩意儿都玩得差不多了。。。倦了。。。累了。。。没有新鲜感了。。。转过头来再看越剧。。。。再用心体会那摇篮里就开始接触的文化的时候。。。。猛然间发现。。。魅力无穷哇。。。。。但是再看看现在台子上演的。。。。都特么是神马鬼玩意儿哇。。。。以我浅见。。。戏曲的改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舞台艺术。。。大写意。。。。与影视剧的写实不同。。。舞台艺术的写意所营造的艺术境界和氛围要高于以写实见长的影视艺术。。。。作为舞台艺术的观众。。。。你不光光是理性的旁观者。。。。更是参与造梦的人。。。现在的戏曲改革越来越向影视艺术靠拢。。。。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是把自己的长处抛弃了。。。拼写实。。。。永远比不过影视艺术。。。这样的改革注定是死路一条。。。。舞台艺术。。。就是得玩“虚”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第二,题材立意。。。。各剧种好像都在推新编戏。。。。效果好吗???反正我所见到的是。。。一堆堆神散形也散的尸体。。。。。其实说白了。。。戏曲就是高台教化。。。。就是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古老的艺术。。。承载不了太多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不过样板戏这个逆天的怪胎。。。应该另当别论。。。。但是戏曲艺术在当下的环境下想要繁荣。。。。再想刀走偏锋。。。肯定是不行的。。。。好的题材应该是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新瓶装旧酒。。。。也可以旧瓶装新酒。。。。让观者即审视别人。。。也审视自己。。。。
            第三,形式。。。。先别说戏曲的形式呆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古典的诗词讲究韵律。。。。请问一首出律又出韵的散文。。。。就是意境再好。。。。也不会被归为诗词一类。。。。。形式。。。是戏曲的骨。。。。如果这个都被改掉了。。。。那么改革就是一场谋杀。。。。
            第四,唱词唱腔。。。。看了几部新编戏。。。。发现唱词的编写是个大问题。。。。有些一味求雅正。。。。却失之生涩难懂。。。。你妹。。。真想骂人。。。你是在卖学问。。。。你还是在写词哇。。。有道是雅俗共赏。。。岂不知红楼众佳丽芦雪庵联诗。。。起头一句是不识字的凤姐“一夜北风紧”带出来达。。。能用生涩的词不是你的本事。。。把浅显的词用得传神巧妙才是。。。还有些。。。枉顾音律。。。。这个是最最最恶心和令人发指的。。。戏曲的唱词和唱腔就是戏曲的神和魂。。。。。唱腔唱词说穿了就是。。考教编剧的声韵之学。。。好的唱词唱腔集铺排剧情。。抒发感情。。。引发共鸣于一体。。。出律又出韵的唱词。。。。即强奸了演员的声带。。。又强奸了听众的耳蜗。。。。真怀念以前那些。。。让唱者唇齿留香。。。让听者初闻悦耳。。。细品悦心的佳作。。。。诚恳的建议戏文系的同学们。。。多花精力在古文造诣上。。。。没事吟吟诗。。赋赋词。。。当然。。。这其中也有方言长期以来受普通话打压的因素。。。很多俚语俗话。。。都已经消失了。。。有时听台上用吴语别扭得说着普通话成语时。。。恰似当初某开始做英译中的时候强把英文用中文直译出来的窘境。。。。
            


            IP属地:上海10楼2012-10-05 23:28
            回复
              第五,改编。。。。通俗文学不是不可以改编成戏曲。。。。但是也得要符合遵守戏曲的铁律。。。现代的题材可以转换时空背景到古代。。。外国的也可以想法切换到中国古代背景之下。。。一些元曲杂剧里的现成故事也可以翻新了重新拿出来。。。哪怕就是一些网上文学。。。糖果文学里。。。也有可挖掘的素材。。。
              第六,制作和成本。。。。一部戏搞搞就要几十。。。甚至上百万的大制作。。。。结果演了没几场。。。统共也没几个人看。。。骗不到大奖也就骗几个小奖。。。。其实戏曲的好处就是短小精悍。。。。能一场交待清楚的。。。绝不用两场。。。。能出一个人的。。。绝不出两个人。。。。想想最原始的梁祝。。。拉拉杂杂。。。那么多针头线脑的情节。。。可有可无的角色。。。后来不断的改。。。不断的删。。。不断的精减。。。变成现在两个小时不到就能演完的戏。。。。到底哪个好。。。我想不用我在这里说吧。。。。戏曲的魅力就在于小。。。在于简。。。。在于精。。。。
              第七,与高科技结合。。。。这点上。。。是受〈蝴蝶梦〉水墨电影和大片〈阿凡达〉的启发。。。3D。。电脑特效。。。如能与越剧结合。。。。未尝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特别是神话剧。。。梦幻剧。。。。这类对视觉想像力要求高的。。。。想想。。。如果追鱼中鲤鱼变身不再是放放干冰造点烟雾那么简单。。。。而是更唯美。。。更有视觉冲击力那岂不是更好。。。。。
              说实在的。。。。看戏看到现在。。。我觉得。。。八十年代那批原生代们。。。走的越剧改革的路子是正确的。。。。可惜。。。老天没有给他们机会。。。。比如。。。改变传统一生一旦的单调模式。。。一生几旦。。。一旦多生。。。多生多旦。。。改变才子佳人的老套路。。。更多是照见发人深省的人性悲剧。。。。还有借托古代故事。。。讽刺针砭时事的。。。。轻喜剧。。。闹剧和讽刺剧。。。。戏曲艺术实在是大有可为了。。。。可是现在在台子上玩的人这都是怎么了。。。。。
              借宝地随便牢骚一下。。。。也省得被人说。。。。只知道在家看老祖宗的东西。。。。对新生代太挑剔。。。。BLA。。。BLA。。。。
              


              IP属地:上海11楼2012-10-05 23:28
              收起回复
                精彩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4-13 19:21
                回复


                  13楼2018-11-27 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