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科学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习气氛异常的活跃,在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满教室都是嗡嗡声,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特别是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不会倾听,我行我素,教室里热闹非凡,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教师走下讲台越来越靠近这位发言的学生。本应是面向全体;本应是最能体现学生理性质疑、自主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交流活动就这样被教师和发言者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所替代并且匆匆收场。也常常听到科学教师无奈地感叹:科学课堂活动组织、驾驭太难了!细细想之,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无可质疑。那问题出在哪?如果我们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反思,就不难发现,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的表象下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在创设情境中面向生活,让学生真正走进“科学探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适应了小学生求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要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在探究的过程中,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志。
1、创设情境,追求实效性,远离“华丽生动”。
如一位教师在上《测量摆的快慢》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教室多了一个装置,是什么?(课前在教室里安装了一个摆的装置)
师: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装置吗?
生1:我家大闹钟有这个装置,整点时会摆动,发出声音。
生2:外婆家的古钟也有这个装置。
师:谁能让教室的这个摆也动起来?
生1:用手的推力。
生2:往外拉再放手,它自己就往前。
生3:能用风力。
师:你的回答很有创意。
接着让学生想办法测出教室里的摆10秒钟摆几次,并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摆,测量自己制作的摆10秒钟摆几次。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投身课改所追求的一种时尚和潮流。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但是,现在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似乎越来越优美华丽,也更加动人了,但却远离了实效性。
其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在于情境的华丽生动,也不在于问题提出方式的“与众不同”,而在于学生有无对问题作出反应,能否使学生个体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困惑等情绪体验。在本案例中,教师利用摆的装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虽没有生动的形式,却真正调动起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具有实效性。
2、问题提出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感觉到提出的问题“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通过自己或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经过对提出问题的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科学的热情。如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在往杯里加食盐时,每勺盐不一样多怎么办?”学生说:“用天平称、用肉眼观察……”教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学生苦苦思索,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立即解决,但问题中表露出的矛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就吸引学生非要将问题解决不可。此时,教师出示一把尺,用尺把勺上的盐刮平,告诉学生,这是一平勺盐,我们加盐时为了使每次保持相等的量,可以用这样简单科学的办法进行。“一平勺盐”的设计,非常生活化,而且操作简单,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在创设情境中面向生活,让学生真正走进“科学探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适应了小学生求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要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在探究的过程中,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志。
1、创设情境,追求实效性,远离“华丽生动”。
如一位教师在上《测量摆的快慢》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教室多了一个装置,是什么?(课前在教室里安装了一个摆的装置)
师: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装置吗?
生1:我家大闹钟有这个装置,整点时会摆动,发出声音。
生2:外婆家的古钟也有这个装置。
师:谁能让教室的这个摆也动起来?
生1:用手的推力。
生2:往外拉再放手,它自己就往前。
生3:能用风力。
师:你的回答很有创意。
接着让学生想办法测出教室里的摆10秒钟摆几次,并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摆,测量自己制作的摆10秒钟摆几次。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投身课改所追求的一种时尚和潮流。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但是,现在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似乎越来越优美华丽,也更加动人了,但却远离了实效性。
其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在于情境的华丽生动,也不在于问题提出方式的“与众不同”,而在于学生有无对问题作出反应,能否使学生个体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困惑等情绪体验。在本案例中,教师利用摆的装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虽没有生动的形式,却真正调动起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具有实效性。
2、问题提出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感觉到提出的问题“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通过自己或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经过对提出问题的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科学的热情。如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在往杯里加食盐时,每勺盐不一样多怎么办?”学生说:“用天平称、用肉眼观察……”教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学生苦苦思索,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立即解决,但问题中表露出的矛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就吸引学生非要将问题解决不可。此时,教师出示一把尺,用尺把勺上的盐刮平,告诉学生,这是一平勺盐,我们加盐时为了使每次保持相等的量,可以用这样简单科学的办法进行。“一平勺盐”的设计,非常生活化,而且操作简单,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