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苏之美吧 关注:15贴子:1,524
  • 96回复贴,共1

永不褪色的淳朴爱情 (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个月去图书馆,无意发现一本书。书名非常狗血,我一开始看了还以为是什么韩国偶像剧的书面版,可后来打开看了序,才知道是林淑华女士写的她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
就好像我看到张爱玲,就必定拿回去看一样,我也借了这一本书回来。
这本书的名字是《生死恋》,1948年3月第一次出版,后来那个“十年”,林女士被打为“反动作家”,而这本书也变成了“皇色小说”。


1楼2012-11-20 18:37回复
    我很喜欢看旧年代的故事,但是前提却是这个故事也是出生在旧年代的人来写的,这也许就解释了我为什么不会看《甄寰传》之类的作品。
    现在流行80年代的人写清史,90年代的写民国,可在我看来就好像是清朝人杜撰《孟姜女》一样的好笑,假如是清人写了明朝的故事,也还有情可原,毕竟有了和父母/祖父母的接触。可只是凭空想出来的,在我看来,就好像科幻小说一样,我也只能对一个人的想象力加以赞赏。


    2楼2012-11-20 18:44
    回复
      这个故事写得无非就是在封建礼教下,自由恋爱的艰难,这样的题材可能早也被巴金等这些人写了千百遍,可是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读起来别有一番新颖之处。
      淑华和惠民的相爱无非就是门户不当对,淑华的父亲极力的反对他们的婚事,并且要把女儿许配给上海程家的独孙少爷,在父亲的严厉惩戒之中,她写道:
      “我并不怨恨父亲这种顽固的思想,因为我知道他们上一代受得教育和我们这一代是不同的。他们只知道“门当户对”,“门庭显赫”,“财产丰厚”,哪里想到这些条件往往足以损害一个人子弟的上进?他们只求自己的女儿能够嫁到一份吃着不愁,逍遥享福的人家,却无视对方的品性,德行和学识是否符合女儿的理想......”
      看到这里,想想现在这个社会,是多么富有黑色幽默的戏剧性呢?
      生在新社会的一代,和旧社会生长的人的思想相比,却是狭隘而俗气的,那个年代的女子尚且知道品性,德行和学识,而这一代的女子却只知道宝马,豪宅和礼金了,这想起来真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


      3楼2012-11-20 18:59
      收起回复
        不错,你的观点很独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2-11-22 18:29
        收起回复
          可能那个时代讲求门当户对,避免了很多拜金主义的出现,但同时又抹杀了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发展。。。。所以门当户对,有利也有弊。。。。。{你看中我的女儿,可以托媒人来说,而我答应不答应,也没有当面答复你得必要。}看到这里我汗颜了。。。完全是没有选择权的婚姻,是十分不幸的。。。。。说到门当户对,我家乡的一个亲戚{男}决定要和一个外地来的姑娘结婚,男方的父母觉得这个姑娘的条件配不上自家的孩子,所以百般阻挠。当那男的忍无可忍的时候,就对他母亲说:“现在是我要结婚,不是你要结婚,和她过一辈子的人是我,而不是你。她是否适合我,只有我知道,你还是不要管太多了。”他的母亲无语了。。。最后,这个男的成功与这个姑娘结婚了。。。。婚后,听说这个外来媳妇很乖巧听话,很快就博得婆婆的欢心和认同。。。。。。。


          6楼2012-11-23 14:19
          收起回复
            哎呀,这个爱情帖,被我和sally插成社会阶级讨论贴了,哈哈~~
            总之呢,我说说我的看法和认知,你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比较中国跟英国的阶级意识,英国不知要比中国强多少倍,英国的阶级很清楚,几乎到了泾渭分明的地步,上等社会的人住的地方,家里的小孩去哪里念书,去哪个医院,去哪个教堂,和什么朋友交往,完全就全部都是上等社会的那个圈子。
            所以,你在英国的小学里就见不到攀比的现象,因为大家水平都一样,没什么好攀比的。
            但是,中国就不是,中国目前私立学校不像英国那么多,公立的,就内陆来看,什么省重点之类的,那真是鱼目混杂,什么孩子都有,我从小念的学校就都是重点学校,我记得当时班上有市委书记的孙子,有海尔集团老总的孩子,还有普通老百姓(按照区域分到那个学校)的小孩。
            你想这样一种环境,穷人的小孩怎么可能不自卑呢?
            这就是中国阶级不泾渭分明的一个特点,在英国就完全不可能,就是稍微好一点的公立学校,大家都希望去念的,四周的房价贵得要死,也只有能住得起这些房子的中产阶级人士才能送他们的小孩来这所学校上学,所以就是公立学校,也是学生家长的经济基础都很相当的一种情况。
            就是这种从小到大,低等阶级的人,从来就不跟上等阶级打交道的一个社会等级清晰的分化,使得英国工产阶级的人,从来也没有任何压力和自卑感,所以,也使得他们活得比较轻松,比较自在一些。
            而相反,中国阶级很混乱,就是中国的品牌大学,也是各种学生都有,完全就是社会主义的形式,有学大家都来上,只要你能考上,可是,你想想,美国常春藤八所名校,进去的80%的人都是比较有钱的家里人的小孩。卡车司机的儿子,大多数都不会考虑念大学的,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中国目前很多人不幸福,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国家本身底子是马克思的底子,但是后来生长的肉却是"adam smith"的理论,自然就会有排斥,有排斥,有冲撞,自然就会有社会矛盾。
            这种社会矛盾又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就是体现在相亲吧里面那些吊丝 vs. 富二代 之类的悲剧故事。
            所以,我自己切身体会的话,我比较赞同李敖的观点,他说:西方的资本主义就是一个美人,这个美人有高耸的双胸,有丰满的大腿,但是她腿上有腿毛,腋下有狐臭。有那聪明的说,我们只接受她的双胸和大腿,不要腿毛和狐臭,可是怎么可能呢?!你要接受一个人,哪有只接受她的优点不接受她的缺点的道理呢?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你不接受她的缺点,只想把她的优点占为己有,那只会使你自己苦恼和矛盾。


            7楼2012-11-23 21:42
            收起回复
              哎呀,这个爱情帖,被我和sally插成社会阶级讨论贴了,哈哈~~
              总之呢,我说说我的看法和认知,你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比较中国跟英国的阶级意识,英国不知要比中国强多少倍,英国的阶级很清楚,几乎到了泾渭分明的地步,上等社会的人住的地方,家里的小孩去哪里念书,去哪个医院,去哪个教堂,和什么朋友交往,完全就全部都是上等社会的那个圈子。
              所以,你在英国的小学里就见不到攀比的现象,因为大家水平都一样,没什么好攀比的。
              但是,中国就不是,中国目前私立学校不像英国那么多,公立的,就内陆来看,什么省重点之类的,那真是鱼目混杂,什么孩子都有,我从小念的学校就都是重点学校,我记得当时班上有市委书记的孙子,有海尔集团老总的孩子,还有普通老百姓(按照区域分到那个学校)的小孩。
              你想这样一种环境,穷人的小孩怎么可能不自卑呢?
              这就是中国阶级不泾渭分明的一个特点,在英国就完全不可能,就是稍微好一点的公立学校,大家都希望去念的,四周的房价贵得要死,也只有能住得起这些房子的中产阶级人士才能送他们的小孩来这所学校上学,所以就是公立学校,也是学生家长的经济基础都很相当的一种情况。
              就是这种从小到大,低等阶级的人,从来就不跟上等阶级打交道的一个社会等级清晰的分化,使得英国工产阶级的人,从来也没有任何压力和自卑感,所以,也使得他们活得比较轻松,比较自在一些。
              而相反,中国阶级很混乱,就是中国的品牌大学,也是各种学生都有,完全就是社会主义的形式,有学大家都来上,只要你能考上,可是,你想想,美国常春藤八所名校,进去的80%的人都是比较有钱的家里人的小孩。卡车司机的儿子,大多数都不会考虑念大学的,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中国目前很多人不幸福,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国家本身底子是马克思的底子,但是后来生长的肉却是"adam smith"的理论,自然就会有排斥,有排斥,有冲撞,自然就会有社会矛盾。
              这种社会矛盾又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就是体现在相亲吧里面那些吊丝 vs. 富二代 之类的悲剧故事。
              所以,我自己切身体会的话,我比较赞同李敖的观点,他说:西方的资本主义就是一个美人,这个美人有高耸的双胸,有丰满的大腿,但是她腿上有腿毛,腋下有狐臭。有那聪明的说,我们只接受她的双胸和大腿,不要腿毛和狐臭,可是怎么可能呢?!你要接受一个人,哪有只接受她的优点不接受她的缺点的道理呢?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你不接受她的缺点,只想把她的优点占为己有,那只会使你自己苦恼和矛盾。


              8楼2012-11-23 21:44
              收起回复
                其实中国的阶级观念随着经济的增长一直在改变,现在也开始接近西方的某些观念了。以前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凡事都讲求公众利益,所以人们阶级观念并不是过分强烈,仇富思想的心理也并没有蚕食中购得社会。所以你说学校鱼目混杂,学生穷富都有,穷人最多会自卑一下,但心里并没那种扭曲的仇富思想,对阶级的理解也并没有那么深刻。。。
                对于现在经济速增的中国,表面还是实行社会主义社会,但内里已经转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了,为了自身的利益,商家开始从各方面下手,挤压低下阶层的劳力。慢慢地,压抑的低下阶层开始意识到阶级之别,仇富思想也开始慢慢形成了。就拿那次中国人抵制及破坏日货的爆动来看,这背后其实是仇富思想加上阶级观念在作怪而已。。。
                总括来说,中国的阶级意识或许不及英国界分得那么清楚,但就是这样,中国人的向上奋斗意识及毅力却比英国人强。就拿{卡车司机的儿子,大多数都不会考虑念大学的,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幸福和快乐。}的例子来说,如果换作是一个对阶级比较憧憬的中国人,他会想办法把自己充实起来,力争向上游,而不会安于现状。看来,中国这种模糊的阶级观念也有其好处吧。。。。
                拿一个“田”字来说,用一个“十”字把一群人分四个阶级,如果哪一个阶级的人都不可以逾越到另一个阶级的话,那么,整个人生就显得有一点儿乏味了。不过你也说得对,他们有他们的快乐。但当中也有在这阶级当中活得不快乐的人。就是在这种模糊的阶级观念中,他们觉得他们也有权力冲破阶级的束搏~~这或许是一种动力吧。。。。
                而英国的阶级意识则完全符合这个“门当户对”的说法了。有钱人的社交圈子永远是有钱人,穷人的社交圈子永远是穷人,两种阶级的人完全没有交集。没有高攀也没有低就,那么富人的结婚对象自然是家境及地位与自己相当的人了。。。。。。。。。


                9楼2012-11-25 00:41
                收起回复
                  我辛辛苦苦写的回复被删了,怎么办。。。。。
                  你在 流苏之美吧 发表的回复: “其实中国的阶级观念随着经济的增长一直在改变,现在也开始接近西...”贴吧管理系统 从主题 永不褪色的淳朴爱情 (2) 中删除 00:43


                  10楼2012-11-25 00:48
                  收起回复
                    我终于把故事看完了,我想大体写一下吧,有始有终。
                    惠民好毕业在医院上班之后,好不容易跟淑华结了婚,没过两年他却得到急性肺病。
                    我还特意去找百度看了一下,听说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日本占领上海,每天都投放炸弹,所以后来患肺病的人很多。
                    当然,结局就是惠民去世了,留下淑华和两个女儿。
                    文中写到惠民得哥哥很吝啬,因为惠民的学费是他付的,所以最后他就想方设法的要讨回来,跑去淑华家,也不管她们孤儿寡母,硬硬把东西都抢了来变卖成钱财。
                    后来淑华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给别人缝制衣物为生,最后开始投稿,接着写了这本《生死恋》,靠着稿费和卖书的费用继续生活。
                    我看完之后,觉得真是不公平!怎么好人都死得那么早呢?相爱了八年,结婚两年,最后却是这样一个结局,真是伤人心


                    13楼2012-11-27 16: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