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捕鸟蛛品种的爆炸式引进,最近两年来国内的鸟蛛爱好者也以爆炸式的方式蜂拥而至,新手们已经能收集到当初我可能玩三四年都不能收集到的品种,但是虽然品种能收集很多,但是经验以及基础的知识只能慢慢积累,这也造成了不少朋友拥有几十种鸟蛛但是确不知道怎么区分性别这个很现实的问题。于是很多朋友求助于网络,也查到了一些区分性别的知识,最典型的就是雄性鸟蛛具有精拳,而雌性没有,所以不少蛛友通过这个来判断性别,自然也闹出不少笑话。因为只有雄性鸟蛛成体后最后一次蜕皮才会出现精拳,在此之前,它们的触肢一直都是光溜溜的,以这个标准来区分未成年的鸟蛛自然只能得出“我的所有鸟蛛都是母的,因为没有精拳”这样的笑话结论了。
关于性别的鉴定其实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其实鸟蛛的性别包括品种的精确鉴定是非常困难的,不然世界上最著名的捕鸟蛛学家之一 Rick C. West 也不可能靠鉴定品种和性别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了。一张简单的照片,没有产地的详细信息,没有其他各阶段的对比(幼体,亚成,成体,蜕皮前,蜕皮后等)是很难鉴定鸟蛛的品种的。同样在鉴定性别中,照片的清晰度,照片所照的部位,角度和光线,蜘蛛的大小等等各种因素也会对鉴定产生一定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非常好的照片,很多情况下大家还是自力更生,在饲养中学习经验和知识,这样才是最准确的方法。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也会结合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一些方法(有些是大家公认的,有些是我自己总结的),和大家分享,如有不正之处敬请谅解,毕竟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都是自己的经验总结。
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问:“我的新加坡蓝已经7cm了,还是很蓝的,是不是能确定是母的了?”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一定”。为什么呢?虽然说新加坡蓝这个品种公蛛成体是偏黄,母蛛是蓝色没错,但是公蛛在成体之前体色也是蓝色,只有在成体最后次蜕皮后才会突然完全变色,变成黄色,所以7cm的新加坡蓝如果还是蓝色并不能说明那个是母蛛。但是如果你的新加坡蓝是15cm足展了,还是非常蓝,那么可以基本肯定是母蛛了,因为这个品种公蛛成体基本不可能超过15cm,很多公新加坡蓝在9-12cm的时候就已经是成体然后彻底变色了。公蛛在成体前和母蛛看上去一样,然后成体后突然变色这种现象在新加坡蓝所在的属里面是普遍现象,其他一些品种如千里达老虎尾,巴拿马黄金和委内瑞拉太阳虎所在的那个属也是这种情况。
也有朋友问,我进了一只野生的捕鸟蛛,比如玫瑰,我不会看性别,不知道是公是母。我的答案是如果没有精拳的话80%以上是母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野生抓到的蜘蛛基本都是母蛛。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难倒性别比例失调?其实不是!捕鸟蛛的一个特性决定了野生必定母蛛多于公蛛。那就是母蛛的寿命远远长于公蛛。捕鸟蛛母蛛在成体后可能会活超过10年甚至20年以上,但是公蛛基本很难超过18个月,不少公蛛甚至在成体后半年内就寿终了,再加上在交配时不少公蛛直接给母蛛K.O.了,你说野生公蛛的数量能不远远少于母蛛么?
有没有什么比较简单的方法能让我从仅蜘蛛的外观上进行观察就能挑选到母蛛呢?
答案是你可以通过比较一些部位来挑选到相对母蛛概率较大的蜘蛛(甚至幼体),但是不可能100%准确。比如说在挑选华丽雨林的时候,比如印度华丽雨林,沙连华丽雨林,彼得森华丽雨林等蜘蛛时,如果能够比较的话尽量挑选较白的个体,这样母蛛的概率会高很多。一些地栖的蜘蛛可以通过比较敖肢(牙齿)的大小来挑选,敖肢大而阔且长的母蛛概率高,相反敖肢小而窄并且短的蜘蛛公蛛概率高。当蜘蛛有了一定体型后,腹部呈倒梨型的蜘蛛母蛛概率较大,而公蛛腹部呈栗子型的较多。还有就是据我自己观察,母蛛蜕皮往往非常不爽气,往往肚子黑了很久但就是不肯蜕,而公蛛往往肚子一黑,一周内就蜕皮出来了,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观察的情况,大家也可以自己留意下。
以上都是一些特殊现象,只适用于部分品种,接下来我要说一下怎么较为准确的鉴定性别。通常我们所公认的最准确的方法就是将蜘蛛蜕下来的皮展开,在书肺中间有精囊的就是母蛛,没有就是公蛛。这个是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属,不同品种间的精囊都长得不一样,所以实际操作还是要靠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你养得越久就看得越准。其次是看腹部,通常来说公蛛腹部书肺之间只有一条线,精囊位置感觉比较“死”,母蛛精囊的位置有小的开口,比较“活”。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要求蜘蛛有一定的体型(地栖至少5cm足展,树栖品种可能8-10cm足展),因为蜘蛛过小的话即便你能展开也很难看清精囊的情况(至少我不能)。下面让我们看图说话。希望大家通过直观的图来找到感觉。
关于性别的鉴定其实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其实鸟蛛的性别包括品种的精确鉴定是非常困难的,不然世界上最著名的捕鸟蛛学家之一 Rick C. West 也不可能靠鉴定品种和性别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了。一张简单的照片,没有产地的详细信息,没有其他各阶段的对比(幼体,亚成,成体,蜕皮前,蜕皮后等)是很难鉴定鸟蛛的品种的。同样在鉴定性别中,照片的清晰度,照片所照的部位,角度和光线,蜘蛛的大小等等各种因素也会对鉴定产生一定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非常好的照片,很多情况下大家还是自力更生,在饲养中学习经验和知识,这样才是最准确的方法。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也会结合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一些方法(有些是大家公认的,有些是我自己总结的),和大家分享,如有不正之处敬请谅解,毕竟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都是自己的经验总结。
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问:“我的新加坡蓝已经7cm了,还是很蓝的,是不是能确定是母的了?”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一定”。为什么呢?虽然说新加坡蓝这个品种公蛛成体是偏黄,母蛛是蓝色没错,但是公蛛在成体之前体色也是蓝色,只有在成体最后次蜕皮后才会突然完全变色,变成黄色,所以7cm的新加坡蓝如果还是蓝色并不能说明那个是母蛛。但是如果你的新加坡蓝是15cm足展了,还是非常蓝,那么可以基本肯定是母蛛了,因为这个品种公蛛成体基本不可能超过15cm,很多公新加坡蓝在9-12cm的时候就已经是成体然后彻底变色了。公蛛在成体前和母蛛看上去一样,然后成体后突然变色这种现象在新加坡蓝所在的属里面是普遍现象,其他一些品种如千里达老虎尾,巴拿马黄金和委内瑞拉太阳虎所在的那个属也是这种情况。
也有朋友问,我进了一只野生的捕鸟蛛,比如玫瑰,我不会看性别,不知道是公是母。我的答案是如果没有精拳的话80%以上是母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野生抓到的蜘蛛基本都是母蛛。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难倒性别比例失调?其实不是!捕鸟蛛的一个特性决定了野生必定母蛛多于公蛛。那就是母蛛的寿命远远长于公蛛。捕鸟蛛母蛛在成体后可能会活超过10年甚至20年以上,但是公蛛基本很难超过18个月,不少公蛛甚至在成体后半年内就寿终了,再加上在交配时不少公蛛直接给母蛛K.O.了,你说野生公蛛的数量能不远远少于母蛛么?
有没有什么比较简单的方法能让我从仅蜘蛛的外观上进行观察就能挑选到母蛛呢?
答案是你可以通过比较一些部位来挑选到相对母蛛概率较大的蜘蛛(甚至幼体),但是不可能100%准确。比如说在挑选华丽雨林的时候,比如印度华丽雨林,沙连华丽雨林,彼得森华丽雨林等蜘蛛时,如果能够比较的话尽量挑选较白的个体,这样母蛛的概率会高很多。一些地栖的蜘蛛可以通过比较敖肢(牙齿)的大小来挑选,敖肢大而阔且长的母蛛概率高,相反敖肢小而窄并且短的蜘蛛公蛛概率高。当蜘蛛有了一定体型后,腹部呈倒梨型的蜘蛛母蛛概率较大,而公蛛腹部呈栗子型的较多。还有就是据我自己观察,母蛛蜕皮往往非常不爽气,往往肚子黑了很久但就是不肯蜕,而公蛛往往肚子一黑,一周内就蜕皮出来了,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观察的情况,大家也可以自己留意下。
以上都是一些特殊现象,只适用于部分品种,接下来我要说一下怎么较为准确的鉴定性别。通常我们所公认的最准确的方法就是将蜘蛛蜕下来的皮展开,在书肺中间有精囊的就是母蛛,没有就是公蛛。这个是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属,不同品种间的精囊都长得不一样,所以实际操作还是要靠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你养得越久就看得越准。其次是看腹部,通常来说公蛛腹部书肺之间只有一条线,精囊位置感觉比较“死”,母蛛精囊的位置有小的开口,比较“活”。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要求蜘蛛有一定的体型(地栖至少5cm足展,树栖品种可能8-10cm足展),因为蜘蛛过小的话即便你能展开也很难看清精囊的情况(至少我不能)。下面让我们看图说话。希望大家通过直观的图来找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