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和如燕很相配,但是他们的爱情遭遇的十面埋伏。
总觉得元芳似乎并不爱如燕,或者说,他没有爱上如燕的理由。
这样说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我实在是觉得在元芳的爱情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如鱼鲠在喉,不吐不快,还望大家在谅解之余耐心地把这篇东西读完。
首先,如燕是以狄仁杰的侄女的身份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而这个所谓的“如燕”,不过是狄仁杰的杜撰,那么,从一开始,狄仁杰就知道如燕是假的,那么,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元芳知不知道?
答案只能有两个,一、不知道,二、知道。
第一个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李元芳做为狄仁杰的贴身侍卫,与老狄的关系可以说是情同父子,义如心腹。如燕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身边的一个巨大的威胁,有如此危险而不告诉当时唯一可信任的李元芳(因为老狄知道狄春是假的了),这就像是让将军在一个定时炸弹身边做拆弹的工作,还不告诉他炸弹其实就在身边,这纯属闲着没事拿命开涮,因此,这种可能性首先被排除。
第二就是元芳知道。这样一来麻烦就更大了。如果元芳知道所谓如燕其实是一个女间谍之后,那么在东柳林镇他就应该知道所谓苏显儿劫持如燕不过是她们一场自编自演的闹剧而已,那么,在那些紫衣女被杀之后元芳应该马上就能想到凶手是谁,但是事实好象并不是如此,元芳并没有怀疑他身边这个貌似弱不禁风的女子。并且,当他们和丘静李楷固在客栈外被围时,元芳突然说他们之中有奸细,当时丘静未曾暴露,李楷固也没有什么嫌疑,那么嫌疑最大的就应该是如燕,可元芳在昏迷之前为如燕开脱,那么,这些人都没有了嫌疑,嫌疑最大的,就只能是李元芳!
事实上的确是如燕向王孝杰报的信,而令元芳重伤,几乎丧命。而告密后的如燕走到元芳的床前流着眼泪说什么“看你平时挺聪明,怎么到了关键时刻这么傻呀?你为什么要扑上去,为什么……”,我无法相信她的眼泪中有几分情义几分虚伪,躺在她面前奄奄一息的人正是为她所害,而她的心中竟没有半分愧疚,还怪人家的义薄云天之举是冒傻气,我真不知元芳是出于什么样的私心为如燕开脱!
那么,归而总之,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元芳和如燕在爱情产生的路上充满了矛盾与不合理,他们没有相爱的条件。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题就出在老狄的“早就知道”上。
正因为老狄早知道如燕是假的,所以,她的行动都应该在狄大人的掌控之中,这样的话,如燕的一切行动就都失去了意义。她想做恶固然是不行,而她想行善在狄大人看来也没什么必要。因此,我想在小树林中如燕舍命救下了狄仁杰和李元芳,那时他二人的心里也未必会有多感动。那么,狄公的“早就知道”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元芳和如燕充满十面埋伏的爱情路途中,缺少了生长爱情所必需的土壤:局面的失控。
看一下电影《十面埋伏》就会知道,章子怡和金城武两个人为什么最终相爱?这得益于竹林中的那一场追杀。他们其实一直都在欺骗,小妹的被抓,越狱,大侠随风的出现,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而在竹林中,在面对州府捕快们的格杀令下,这一切谎言都没有了意义,唯有生命,才是两个人最迫切的目标,于是他们相互搀扶,互相用生命保护,最终,走出了竹林,也走出了谎言。
再回想一下我们的元芳和如燕,他们有这样一个机会吗?
本来是应该有的,第一次是在客栈,元芳想用一己之躯去护卫客栈中所有的无辜百姓,也包括如燕在内,如果那时如燕在临走时多那么一丝留恋,一个牵挂的眼神,都会让观众相信她是爱元芳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她头也不回地走了,当然,她的选择是对的,与其在那里浪费时间不如及早去请援兵,这是最理智的做法,但是,当这种理智占上风时,我不知道她的情感还有多深?
第二个机会就是在小树林。如燕是冒着众叛亲离和生命的危险就了元芳和狄大人的性命,但结果却是她这个无疑将自己逼到绝境的举动竟然成了“年三十儿的凉菜,有她过年,没她也过年”,看到这里,我实在不知是该赞叹大人推理如神还是叹如燕一片痴心付流水了。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元芳和如燕的相爱,完全是导演为了迎合观众的意见而对剧本做的临时性的更改,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很好的剧本弄得漏洞百出。
其实如燕还是很可爱的,她的出场便光彩夺目。对驿丞的戏弄表现了她对官场上势力的不满与嘲弄,也透出了她的古灵精怪,而后来对驿丞的道歉之举则更是神来之笔,试问有哪个作家有此笔力?就是这一句道歉,将一个天真活泼又知书答礼的可爱女子刻画得栩栩如生。若她不是苏显儿则必是元芳的佳偶。可惜,他们的爱情,遭遇了十面埋伏。
总觉得元芳似乎并不爱如燕,或者说,他没有爱上如燕的理由。
这样说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我实在是觉得在元芳的爱情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如鱼鲠在喉,不吐不快,还望大家在谅解之余耐心地把这篇东西读完。
首先,如燕是以狄仁杰的侄女的身份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而这个所谓的“如燕”,不过是狄仁杰的杜撰,那么,从一开始,狄仁杰就知道如燕是假的,那么,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元芳知不知道?
答案只能有两个,一、不知道,二、知道。
第一个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李元芳做为狄仁杰的贴身侍卫,与老狄的关系可以说是情同父子,义如心腹。如燕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身边的一个巨大的威胁,有如此危险而不告诉当时唯一可信任的李元芳(因为老狄知道狄春是假的了),这就像是让将军在一个定时炸弹身边做拆弹的工作,还不告诉他炸弹其实就在身边,这纯属闲着没事拿命开涮,因此,这种可能性首先被排除。
第二就是元芳知道。这样一来麻烦就更大了。如果元芳知道所谓如燕其实是一个女间谍之后,那么在东柳林镇他就应该知道所谓苏显儿劫持如燕不过是她们一场自编自演的闹剧而已,那么,在那些紫衣女被杀之后元芳应该马上就能想到凶手是谁,但是事实好象并不是如此,元芳并没有怀疑他身边这个貌似弱不禁风的女子。并且,当他们和丘静李楷固在客栈外被围时,元芳突然说他们之中有奸细,当时丘静未曾暴露,李楷固也没有什么嫌疑,那么嫌疑最大的就应该是如燕,可元芳在昏迷之前为如燕开脱,那么,这些人都没有了嫌疑,嫌疑最大的,就只能是李元芳!
事实上的确是如燕向王孝杰报的信,而令元芳重伤,几乎丧命。而告密后的如燕走到元芳的床前流着眼泪说什么“看你平时挺聪明,怎么到了关键时刻这么傻呀?你为什么要扑上去,为什么……”,我无法相信她的眼泪中有几分情义几分虚伪,躺在她面前奄奄一息的人正是为她所害,而她的心中竟没有半分愧疚,还怪人家的义薄云天之举是冒傻气,我真不知元芳是出于什么样的私心为如燕开脱!
那么,归而总之,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元芳和如燕在爱情产生的路上充满了矛盾与不合理,他们没有相爱的条件。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题就出在老狄的“早就知道”上。
正因为老狄早知道如燕是假的,所以,她的行动都应该在狄大人的掌控之中,这样的话,如燕的一切行动就都失去了意义。她想做恶固然是不行,而她想行善在狄大人看来也没什么必要。因此,我想在小树林中如燕舍命救下了狄仁杰和李元芳,那时他二人的心里也未必会有多感动。那么,狄公的“早就知道”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元芳和如燕充满十面埋伏的爱情路途中,缺少了生长爱情所必需的土壤:局面的失控。
看一下电影《十面埋伏》就会知道,章子怡和金城武两个人为什么最终相爱?这得益于竹林中的那一场追杀。他们其实一直都在欺骗,小妹的被抓,越狱,大侠随风的出现,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而在竹林中,在面对州府捕快们的格杀令下,这一切谎言都没有了意义,唯有生命,才是两个人最迫切的目标,于是他们相互搀扶,互相用生命保护,最终,走出了竹林,也走出了谎言。
再回想一下我们的元芳和如燕,他们有这样一个机会吗?
本来是应该有的,第一次是在客栈,元芳想用一己之躯去护卫客栈中所有的无辜百姓,也包括如燕在内,如果那时如燕在临走时多那么一丝留恋,一个牵挂的眼神,都会让观众相信她是爱元芳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她头也不回地走了,当然,她的选择是对的,与其在那里浪费时间不如及早去请援兵,这是最理智的做法,但是,当这种理智占上风时,我不知道她的情感还有多深?
第二个机会就是在小树林。如燕是冒着众叛亲离和生命的危险就了元芳和狄大人的性命,但结果却是她这个无疑将自己逼到绝境的举动竟然成了“年三十儿的凉菜,有她过年,没她也过年”,看到这里,我实在不知是该赞叹大人推理如神还是叹如燕一片痴心付流水了。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元芳和如燕的相爱,完全是导演为了迎合观众的意见而对剧本做的临时性的更改,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很好的剧本弄得漏洞百出。
其实如燕还是很可爱的,她的出场便光彩夺目。对驿丞的戏弄表现了她对官场上势力的不满与嘲弄,也透出了她的古灵精怪,而后来对驿丞的道歉之举则更是神来之笔,试问有哪个作家有此笔力?就是这一句道歉,将一个天真活泼又知书答礼的可爱女子刻画得栩栩如生。若她不是苏显儿则必是元芳的佳偶。可惜,他们的爱情,遭遇了十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