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提出的人的精神生命,就是心理学所缺少的“心”。 “心”或人的精神生命,如同“身”或人的生理生命一样,也是生命实体,也有它的结构、性能及运作方式等。
那么,人的精神生命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本来是个很难的问题,但我认为它已被《黄帝内经》解决了。我在拙作《自我之形成》(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中这样写道: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它主要是阐示人的生理机体的病变情况及其治疗方法。疾病,作为人体的一种现象,除去少量若干种外,绝大部分都不是单纯的生理疾病或单纯的精神疾病,而是精神机体和生理机体共同作用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黄帝内经》在探究人的生理疾病的病因时,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人的精神机体。
有人会问,西方医学也是研究人的生理机体的病变情况及治疗方法的,为什么它就没有涉及到人的精神机体呢?这是因为,西方医学,正如前面所说,是建立在西方生理学的基础上的,而西方生理学是建立在对人的尸体的解剖的基础上的。当一个人死去时,首先他的精神机体已消失了,接下来他的生理机体也被解剖得七零八落,这样西方生理学所揭示的人的生理机体就只是人体各部分器官、各部分组织机械的组合。因而,当人的生理机体的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西方医学不但不能从精神和生理两个方面去探寻其原因,而且不能从生理机体的整体角度去探寻其原因,而只能“头病医头,脚病医脚”。
而《黄帝内经》中的生理学理论是建立在研究人的活体的功能的基础上的,而人体的绝大多数功能(包括精神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发挥,要靠人的精神机体和人的生理机体的共同作用,要靠两个机体内部许多以至所有器官的协同作用。这样,《黄帝内经》在向我们描摹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类生理机体时,也向我们勾勒出了人类精神机体的轮廓。
也即,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集精神机体与生理机体于一体的人类生命机体。
在中医学对人的生理机体已研究了至少两千多年、并已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我们所要做的是:把中医学中所涉及到的人的精神机体的部分抽离出来,对它们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细致的研究。】
如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超出了人的生理机体的框架:因为心理学基本上是在人的活体上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表现,而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表现基本上都是在人的生理机体和人的心理机体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因而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表现时,便不自觉地超出了人的生理机体的框架,而涉及到人的心理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