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命运与因果
所谓「命运」,佛、道不同解读。佛家以众生屈服於命运之下,乃谓消
极,并非面对人生积极与正确之方向。然而道家以宿命论,无为清净,乃是
超越命运之上。换言之,佛家有鼓励众生正面迎战命运之起伏、曲折;而道
家较有认命,以此谓之人皆有命,莫过强求。
吾以为,佛、道论断悉皆正确。命者,我人之生息也,涵盖生命过程,
七情六欲以迄喜、怒、哀、乐等等心绪情绪之牵引变化。纵然万般皆定数,
半点不由人;但人之积极作为,却可以从困境转化而显现解围端倪。道家不
与人争,并非消极,只是将此不争提升为修养最高境界,毕竟凡人根器不如
上圣贤者,因此在面对命运之波折,甚至噩运等等,不免有所尤怨;根器较
佳者,犹能面对命运,奋力一搏。
我人与生俱来,悉皆有其福善及舛恶,纵然一生落地即入乞家,而其食
、住、睡、穿虽不如寻常人家,但亦属维生所需,亦有最基本之福善所在。
所以众生悉皆衔蕴果报而来,因此人世间即是果报场。众生应有此体认。既
然因果涵蕴其内,则未来之发展,当然因果即是最重要的关键。换言之,投
入官富人家,必有其夙因之洪福;投入贫**家,必有夙因需偿之业,因此
「命运」之代名词即「因果」。此亦「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之所自。
吾今著作本书,不似前三部以众生身体病象为主,反以人生运象为主轴
,故开章明义,首先阐明「因果」与「命运」之关联,以备后续述论中使阅
读者易明了,而有所得。
所谓「命运」,佛、道不同解读。佛家以众生屈服於命运之下,乃谓消
极,并非面对人生积极与正确之方向。然而道家以宿命论,无为清净,乃是
超越命运之上。换言之,佛家有鼓励众生正面迎战命运之起伏、曲折;而道
家较有认命,以此谓之人皆有命,莫过强求。
吾以为,佛、道论断悉皆正确。命者,我人之生息也,涵盖生命过程,
七情六欲以迄喜、怒、哀、乐等等心绪情绪之牵引变化。纵然万般皆定数,
半点不由人;但人之积极作为,却可以从困境转化而显现解围端倪。道家不
与人争,并非消极,只是将此不争提升为修养最高境界,毕竟凡人根器不如
上圣贤者,因此在面对命运之波折,甚至噩运等等,不免有所尤怨;根器较
佳者,犹能面对命运,奋力一搏。
我人与生俱来,悉皆有其福善及舛恶,纵然一生落地即入乞家,而其食
、住、睡、穿虽不如寻常人家,但亦属维生所需,亦有最基本之福善所在。
所以众生悉皆衔蕴果报而来,因此人世间即是果报场。众生应有此体认。既
然因果涵蕴其内,则未来之发展,当然因果即是最重要的关键。换言之,投
入官富人家,必有其夙因之洪福;投入贫**家,必有夙因需偿之业,因此
「命运」之代名词即「因果」。此亦「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之所自。
吾今著作本书,不似前三部以众生身体病象为主,反以人生运象为主轴
,故开章明义,首先阐明「因果」与「命运」之关联,以备后续述论中使阅
读者易明了,而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