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影视吧 关注:163贴子:4,124
  • 13回复贴,共1

《舌尖上的中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片于2012年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2012年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第二季正在筹拍中,预计于2013年播出。


1楼2012-12-02 14:44回复
    《舌尖上的中国》背景音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原创音乐版权音乐,引用原声。
    幕后花絮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业内评析
    找寻对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
    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2]
      文案创作运用
      该片的宣传负责人表示这个文案是经过陈晓卿一遍又一遍的删改最终成型,《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创作,事实上也是使用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魏克然还说:“先要有想法,然后再要有图片,最后是文本,就像DNA曲折的螺旋上升。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怎样曲折你的故事。这才是最关键的!这一点实际上和电影制作类似,你所做的是把好莱坞和新闻进行混合,或者说是平衡。就像中国的‘阴阳’。”
      《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2]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2-12-02 14:44
    回复
      2012年4月2日,在戛纳电视节期间,央视纪录频道主题推介会上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南海Ⅰ号》《故宫100》《丝路》和《超级工程》5部纪录频道原创大片,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充满活力的中国。
        在推介会现场,
      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和《故宫100》的片花后称赞说,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3]
      社会影响
      火过电视剧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讲食物,更多的是在讲食物背后的情感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该片也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很有品位的美食家,他把这种概念带到作品里,从普通食物中提炼人生情怀,他很早就想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终于在去年3月付诸实施,成片过程也异常艰辛。
        据了解,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一年多时间里,选取了中国最具美食风味的60多个点,从城市到乡村,拍下一道道美味佳肴的同时记录了一段段历史。陈晓卿表示,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张同道说,“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
        “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该片把一批已经不常看电视的“80后”、“90后”又重新拉回电视机前,收到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的效果,也许这是该片的“意外收获”。
        据报道,第65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其海外单集销价也有望超过《故宫》保持的单集最高5到6万美元纪录。陈晓卿表示,目前在海外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誉海外,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3楼2012-12-02 14:45
      回复
        相关新闻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很多美食也被大家所熟知,其中主食篇里的陕北黄馍馍更是让大伙了解到了咱陕北的美食,而这位做黄馍馍的黄老汉也因此声名大噪。最近这位“黄馍馍老汉”就把他的特色黄馍馍带去了北京,让更多的人品尝咱关中美食的精髓。
          眼前这个皮肤黝黑,老实巴交的老汉就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而走红的绥德“黄馍馍老汉”。见到我们这些家乡人,在北京住了有些日子的黄老汉显得格外激动,拿着刚做好的黄馍馍分给大家吃。
          黄老汉:我这个黄馍馍是最好的,绥德县就非常出名,谁也卖不过我老黄的。
          因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黄老汉和他的黄馍馍名声大振,与其他美食一样,金灿灿的馍馍让人在屏幕前忍不住的直流口水,千里迢迢去陕北寻找这份美味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不过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地道的陕北佳肴,在《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的撮合下,黄老汉带着他的黄馍馍进京了。
          北京某饭店负责人:其实我到了他们家之后,没有吃上黄馍馍,没吃上之后,我说老黄你和你老伴干脆和我们合作吧,到北京咱们一起来卖黄馍馍。
          黄老汉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能来北京卖黄馍馍,对于这个陌生的大都市,黄馍馍老汉显得激动又好奇。
          黄老汉:以前没见过这东西,我们家里蒸馍是用大锅,上笼床蒸的。
          如何把面活的软硬适中口味微甜是黄老汉引以为傲的秘方,但有趣的是,黄老汉只负责和出合适的面,真正包馍馍的却是他的老伴儿。
          黄老汉老伴儿 吴桂珍:我做得好,我老汉就卖得好。
          黄馍馍里的馅是红枣绿豆红豆按比例煮好,晾凉做成的,第一次手把手的教北京的面点师做黄馍馍,黄老汉和老伴儿都非常认真,
          黄老汉老伴儿 吴桂珍:碱有点少,再放点碱面。
          黄老汉的儿子告诉记者,他们家的黄馍馍三天出一锅,一个一块钱,一次能卖700多个.但自从"黄馍馍"走红后,黄老汉也摇身一变,成了形象代言人,30万的代言费更是改变了黄老汉一家原本的生活。
          黄老汉:给的钱想给儿子盖个房子,我那个地方高,这几年我就一直想给儿子盖个房子。
          黄馍馍预计八月份在北京上市,黄老汉说希望这金灿灿的陕北黄馍馍能让全中国的人们都能品尝到,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咱陕西的美食文化。


        5楼2012-12-02 14:46
        回复
          获奖记录  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7集高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中皆产生巨大影响,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的电视剧,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11]同时“舌尖”的影响力也愈加广泛,“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网友自发创作的“舌尖”系列也开始在网络上传播。不仅如此,2012年4月2日,在“第49届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期间,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舌尖上的中国》的片花后表示: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该片也将实现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海外单集销价也有望超过《故宫》保持的单集5到6万美元纪录。
            在中国纪录片界,一部纪录片能在国内外产生如此的轰动效应,在“舌尖”之前根本无法想象,《舌尖上的中国》可谓是完成了一部中国纪录片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央视纪录频道的发展,为中国纪录片业界的发展,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为此,《舌尖上的中国》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褒奖,近期该纪录片屡获大奖,独中三元:
            2012年10月11月至1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日本放送人会、韩国导演制作者联合会举办的“第十二届中日韩三国制作者论坛”在韩国庆州市举行。会上《舌尖上的中国》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誉,并获得“制作者大奖”。纪录片评委会主席认为,该部纪录片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国际化制作水准。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不仅看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看到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中国。
            2012年10月20月至23日,中国烹饪协会与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厨师节在河南开封举行。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厨师节”上,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首枚“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奖”,以感谢该纪录片为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餐饮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揭示了中国人民在饮食上的探索、研究、创新和贡献;带动了中国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重新彰显了中国烹饪大国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正如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先生所言:“我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的”。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也是该片得到无数好评与荣誉的“秘诀”。
            2012年10月28日,“第七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在天津举办,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获得年度最高大奖——“年度社团文化贡献奖”。
            “中国元素创意大赛”由中国广告协会主办,是中国国内唯一一个以复兴中华文化、重建民族自信为使命的创意大赛;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本国元素为主题,进行全球性、持久性国际创意的大赛。文化贡献奖是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的最高奖项,颁发给该年度最具中国元素影响力、为中国文化的弘扬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重大事件,以及年度的人物、品牌和社团。评委会专家在颁奖盛典上一致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套电视节目,更是一篇充满强大企图心,极具突破勇气和文化阅历的美食史诗。《舌尖上的中国》,是脑尖上的创作,刀尖上的锋锐。”
            目前《舌尖上的中国2》正在紧锣密鼓地筹拍中,预计于2013年播出,相信该片一定会为广大舌尖迷们分享更多的美食文化,传达更多的惊喜体验。


          6楼2012-12-02 14:47
          回复
            我认为今年肯定会考


            IP属地:安徽7楼2012-12-02 19:22
            收起回复
              话说,都想念丁师兄了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2-12-02 23:06
              收起回复
                好好记………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2-12-03 06:55
                回复


                  IP属地:安徽10楼2012-12-03 1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