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11月4日曾与友人一起在国家大剧院观舞,赏国家大剧院秋季演出季春华秋实系列之国舞之美,该演出由北京舞蹈学院出品。在笔者看来,堪称以舞台为画布,以肢体语言为画笔,写意山水风流、丹青妙趣,以“笔”描画,以“画”绘境,以“境”写意,以“意”传情,以“情”点韵,以“韵”至心。以美轮美奂的造型、美不胜收的舞姿展现墨舞丹青的风姿潋滟,更将或充满故事情节、或洋溢情感抒发的肢体表达融入其间,令人过目难忘。作品结合古代文化艺术及诗词传说,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间游走,在“面向传统”与“面向自我”间探索与尝试,在精神写真与传承基础上缔造美与动,意与韵的完美和声。
一、 舞之境
1、《湖中曲》
编导:夏维家、王盛峰、马蛟龙
表演者:唐家鹏、宋岩、宁萌、董琳等
有人说;“舞之妙,妙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湖中曲》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绘画和诗词中汲取文化精华,凝练成古典舞,以丰富而雅韵飘飞的古典舞语言营造了“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舞之美境。
舞蹈最初,一位灰蓑青笠的“老翁“独钓礁石之上,通篇这位“老翁”几乎没有任何肢体语言,只轻轻甩手表示动态的流动与时间的飞逝。其悠闲之态画尽“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之恬适生活之趣,其悠然之情渲彩“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之寄情山水之乐。天地间一蓑翁,一杆鱼竿,连接水天一色,万物精华,直通天地禅理,点染“唉乃一声山水绿”的日出佳景,写意“乐尽天真,几时归去”的明月入怀。收尾处更是诠释出“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的诗意境界。
旁边男子舞者赤裸上身,筋肉纠结中尽展力与美的交融,以古典舞中加入太极等元素,以古典舞中的“拧”、 “倾”、“扭”结合太极的“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运静有常,动静皆宜。舞服黑白二色、舞动阴阳二极,四象八卦,在“浑圆”中万变而又不变。与蓑翁一静一动,奏无声之雅乐。
随后的六位鱼美人,极好地展现了群舞的魅力,北舞女舞者的软开度和精心设计的金、红、橙相间的绚烂服饰为素色的舞台和天地间增添了一抹艳色。没有“鱼传尺素”的惆怅, 没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淡愁,只有“鱼戏莲叶间,参差隐叶扇”的写真,六只“锦鲤”流畅活泼的舞姿和生动的形态模拟引人入胜。体态玲珑间,含、仰、立圆、平圆、倾俯拧、倾仰拧,一气呵成,软中带韧,柔中带刚。
反观第三段落出现的青衣女子与男子,似乎没有太多出彩之处,只展现了两条青鱼鱼水欢爱的柔情蜜意与不问天地、只在乎戏水荷叶下的畅快淋漓与二“鱼”世界如胶似漆的情感表达。但结尾处呈现蓑翁渔者将鱼儿钓上钩,鱼儿拧身抖动尤为形象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