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th2000吧 关注:16,980贴子:254,948
  • 82回复贴,共1

【转新闻】投身工科·一种可以选择的爱国方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科普的不到位,社会观念的扭曲令中国工程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当奥巴马与罗姆尼在为中国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并提到美国必须要加强工程教育,不然就“不得不去中国找工程师”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查建中笑了。这一幕,再次验证了这位中国人酝酿已久的看法——高端的工程人才将成为未来最为抢手的“香饽饽”。  这位曾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一直关注着工程人才的培养。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先从美国谈起,“为什么美国现在需要工程人才了?”  一年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为此做了一种解释。正如运动中十分扎眼的口号——“99%反对1%”,实体产业“空心化”、制造业拱手让人,让年轻人看不到就业和经济复苏的迹象。于是,他们喊出“美国病了”。   再往前回溯,上世纪80年代,在以丰田公司为首的日本四大汽车制造公司潮水般的猛烈攻击下,美国汽车业失去了全球霸主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意味着 日本产业打败了美国产业。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借助完善的产业分工,日本几乎在所有工业领域都拥有数量庞大的企业,并一度统治了全球计算器、电子表、 MP3、相机和电视机市场,在PC与手机领域也具有强劲实力。  4年前,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媒体上开始流行“再工业化”的说法。这也被外界解读为美国“苏醒”的信号。  紧接着,工程人才被美国提到一个高度——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说,“拥有最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将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也有美国议员提议,给留美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直接发放绿卡,以留住理工科人才。  反观中国,查建中并不乐观,至少在舆论上,这个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乔布斯在中国太“热”了,到处是他的书和那句“我要改变这个世界”。  理念设计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工艺制造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些单靠“乔布斯”们难以做到。  对于中国,我们不否认对于乔布斯式天才发明家的期盼,但对于航空报国英模罗阳式的工程设计、制造人才——用查建中的话来说,“通过教育可以培养起来的人才”——似乎更为渴求。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十八大期间公开表示,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和。然而,他也强调,人才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高端人才比较稀缺。  查建中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并在多年前的两会上呼吁,中国的工程人才需要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如今,他有了第二个呐喊:“我们不仅要乔布斯,还要更多的罗阳。”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2-16 19:07回复
    全世界都在缺工程师,中国则是“刚需”
    查建中给出的一份201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未来3年,中国每年需要软件人才100万,但是,中国大学每年只能提供20万IT专业毕业生,而其中,相当部分还不能满足产业的需要。  11月下旬,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新出炉的研究佐证了这一数据。报告称,到2020年,全球高科技企业将面临约4000万的技术人才缺口,位于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所受打击将尤为“沉重”。按照报告估算,在2020年,中国将面临2200万人的工程技术人才缺口。   而这已成为世界多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西欧国家在未来5年将短缺250万工程师和以工科为基础的专业人才。而从2010年开始,他们已经面临着退休 工程师多于新雇佣工程师的局面。对于那些新兴工业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89%从业人员来自国外,特别是技术人员,很多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   事实上,即便是近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师”国家——日本,也难逃对高科技尤其是工科类人才的需求——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年轻人对工科报考热 情急剧下降。报考大学工科人数从1986年的18%跌到1989年的12%。日本总务省2009年的估计是:日本决定数控机床自动化水平的数字技术行业, 缺少近50万工程师。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2-12-16 19:07
    回复
      年轻人的选择逻辑很简单——
      哪里的收入高、哪里的社会地位高、哪里的贡献大,去哪里。以中国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趋势是,最优秀的学生争着上工科,“两弹一星”的成就离不开优秀工科生的贡献。  根据媒体统计,2009年每6名状元中,至少就有1人选择就读经管专业。而教育部的公开数据则显示,中国获得工科学士学位数量占所有学士学位比例在持续下降。2008年,这一比例从1998年的50%下降到35%。  必须承认的是,这是一种“市场选择”。  然而,国内仍有一种担忧的声音:毕竟,中、美、日3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其最优秀的人才却去学了金融等虚拟经济范畴的专业,这是正确的人才流动方向吗?  10月下旬,在中国科协举办的主题为“诺贝尔奖的远与近”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据此发出呼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学、工程这片光荣的阵地,但他们并未给出相应的答案。  不过,麦肯锡报告中的一组数字或许可以理出一些思路——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中国制造业创造了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贡献出口总额的90%,未来10~20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中共十八大报告也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国情”。  查建中的解读是,中国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即产业升级的需求是刚性的,对相应人才的需求自然也是“刚性”的。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2-12-16 19:07
      回复
        很多工科大学羞于承认自己是“工程师摇篮”
        当然,再宏大的科普,也拗不过社会评价。  改革开放以后,文科发展迅速,学科不断健全,考生在选择上开始出现多元化,“人生路径选择上的多样化无疑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查建中说。  但是,这样的情形却因为盲目跟风而变了味。比如,1992年,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到2006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400多所,毕业生人数增加了10多倍。  作为工人和农民的后代,任冲昊当时对这种普遍歧视实体经济的社会气氛也有点疑惑——“毕竟财富是生产出来的,不是贸易换出来的”——大家都学金融,都学贸易,当公务员,就算效率再高,粮食和商品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就算外国人造得再多,但中国人也得有东西去换才行。   从历史发展来看,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不景气,国企里的工程师甚至和工人一起下岗;农业不行,一亩地打四五百斤麦子,扣除口粮,交了提留农业税,剩不 下多少,农技站发不出工资,员工自谋生路。社会上的说法是:搞工业搞农业都没出路。不管什么行业,搞生产的都不赚钱,只有经商才能变大款,用上别人用不上 的大哥大,开上桑塔纳轿车。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差不多10年,结果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报志愿的时候都不愿意学工学农,外语、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才是那时的热门专业。任冲昊就是在那个年代进入高校学习的,最终选择了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同济的王牌专业。但他后来才发现,整个宿舍只有他一个人的第一志愿是土木工程。其他都是从工商管理、国际贸易这些热门专业调剂过来的。  当时,还有一件十分流行的事儿令他记忆犹新,就是大学改名字。  最典型的就是东华大学,过去的中国纺织大学,最早叫华东纺织工学院。任冲昊经常和同学调侃,改名之后,这个学校听起来“像一个没注册过的山寨学校”。还有西安的长安大学,其前身就包括曾被誉为交通行业“黄埔军校”的西安公路学院,也改了一个“很像民办学校”的名字。  从某某工学院升级成某某大学,主要目的就是去掉校名里那个“工”字,让自己听起来像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一个默认的规则是,这样对考生来说才有诱惑力,对领导来说才值得拨款。  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查建中也曾专门撰文为“工程师摇篮”正名,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工程教育是要培养“罗阳”式的工程师,而非“扣上乔布斯帽子”的科学家。   查建中在文章中写道:在中国这样一个产业落后、迫切需要大量优秀工程师的国家,许多以工科见长的高校反而把目标定位为培养“科学家”而不是“工程师”。 清华大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骄傲地称自己是“工程师摇篮”,但现在,中国已经没有几所重点工科大学这么称呼自己,反而更想成为“研究性大学”。社会舆论也 误认为工程师是技工,而不是富有创造力的高级人才。  反观世界上那些工程教育质量排名靠前的高校,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工程师的目 标一直未曾动摇。俄罗斯的莫斯科鲍曼国家科技大学,在宇航、导弹、潜艇、机械、化工等领域有卓越的建树,培养了包括我国宋健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工程专家,是 俄罗斯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型大学,但仍宣称自己是面向职场需求的“国家职业教育机构”。  说到底,这是人们误读了科学与工程学的关系,以至于过分抬高了科学,而看不起工程学。   比较简单的一种解释是,科学是认识和探索未知世界,工程学则是改变这个世界。查建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两者的关系:为什么在航天飞行中有巨大的风险,乃 至可能发生机毁人亡的惨剧,但人类仍然坚持不懈地实施一个又一个航天工程计划?这告诉人们,人类靠工程学不断地创新,创出从来没有的新世界,来满足人类生 存、发展的需要。如果等科学将所有的问题都认识清楚了再做事情,人类不仅走不出地球,甚至无法生存。新的科学发现会推动工程发展,但很多时候是工程发展在 先,科学认识在后,发展推动了认识。  “创新、发展在很多时候靠的就是工程师。”查建中说,国人必须意识到,没有大批优秀的工程师,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将很难翻身,更不用说赶超西方和日本。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2-12-16 19:08
        回复
          这个是新闻么。感想很多,不是时间匆忙。不多说了。就乔布斯是科学家,我就不赞同。乔布斯最多算是发明家+商人。市场选择,取决于供求关系。很多老工程师真的是典型的富不起来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程师不仅仅不是不够,而是太多了。高端工程师,并非说培养就培养的。需要很多外部资源,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高资源投入,工程师本身是没办法富裕的。而且,即使有高端工程师,也不适合现在的c h i n a,高端工程师需要有高端的工作环境才能实现。最简单的,如果没有电脑,笔纸。高端工程师和普通工程师也就没什么区别了。很多企业对工程师的需求要求不高。媒体宣传的高科技企业,只是少数而已。


          IP属地:浙江6楼2012-12-16 20:02
          收起回复
            好贴 顶起


            7楼2012-12-16 20:34
            收起回复
              经常听到的就是说:到老了还只是个工程师。。。。真是五味杂陈啊


              IP属地:江苏9楼2012-12-16 21:41
              收起回复
                这文章写得多么澎湃啊 要是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看到 估计手就抖了……


                IP属地:广西10楼2012-12-17 08:04
                回复
                  刚看到译言上的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The end of cheap China中最后一句 China must innovate or slow down和这篇文章真是相得益章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2-12-17 20:05
                  回复
                    lz为嘛要把做工程师和爱国扯在一起?爱国?现在的天朝已经让人


                    12楼2012-12-17 22: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