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五虎吧 关注:1,594贴子:350,585
  • 5回复贴,共1

论姜维的北伐作战(军事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朋友把姜维的北伐作战归结为11次,并总结其战果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我以为是不准确的。本文希望通过敌对双方的记载,详细分析姜维北伐的实际战果。

我们就以所谓11次北伐进行分析。这所谓的11次北伐,是引用自林家业兄的文章。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每次北伐的标题所言,特此说明。

 

第一次,公元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姜维传)

——正始元年,蜀将羌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强中,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实关中。迁左将军。(郭淮传)

这里,实际上只是蒋琬派遣姜维率领偏军,一只兵力较小的部队向西面进行了一些试探性进攻,也没有什么战果可言。

 

第二次,公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王平传)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费祎传)

这里,在汉中主持防务的是王平,率军增援的是费祎,大致姜维并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因此,把这个算做姜维的北伐根本不能成立。

其实,另有一次姜维北伐到是应算做第二次:

那就是247年魏国西部诸羌造反,姜维趁机北上接应的那次。但是,并没有接应成功,在蜀军被魏军击退之后,造反的诸羌也被魏军降服。而这次北伐在《姜维传》里没有记载的。

——八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凉州名胡治无戴复叛应之。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淮军始到狄道,议者佥谓宜先讨定枹罕,内平恶羌,外折贼谋。淮策维必来攻霸,遂入沨中,转南迎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适至,维遁退。进讨叛羌,斩饿何、烧戈,降服者万馀落。(郭淮传)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姜维传)

——九年,遮塞等屯河关、白土故城,据河拒军。淮见形上流,密於下渡兵据白土城,击,大破之。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於龙夷之北,破走之。令居恶虏在石头山之西,当大道止,断绝王使。淮还过讨,大破之。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於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郭淮传)

——二年,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三十馀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比岁以来,摧破廖化,禽虏句安,功绩显著,朕甚嘉之。”(郭淮传)

这次作战,本来趁胡王造反之机是很好的机会,但是姜维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唯一的成果就是接应遭到失败后的治无戴回蜀汉,而廖化掩护军还遭到了一些损失,其余的遮塞、令居恶虏也基本被魏军消灭。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于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无功而返(并非事实)。

    ——嘉平初,代郭淮为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蜀大将军姜维率众依麹山筑二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质任等寇逼诸郡。征西将军郭淮与泰谋所以御之,……淮从泰计,使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之,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战,不许,将士困窘,分粮聚雪以稽日月。维果来救,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曰:“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反道,则我之禽也。”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可并取维,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县,遂皆降。(陈泰传)



1楼2007-05-26 10:48回复

    ——嘉平元年,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是岁,与雍州刺史陈泰协策,降蜀牙门将句安等於翅上。(郭淮传)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卫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於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邓艾传)

    因此,这次作战,可以说是姜维的一次重大失败,两员战将句安、李歆以及他们的部队都被迫投降了魏军。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平手。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传)

    此次作战,并没有魏军主力参战的记载,郭淮是否参战不详。很可能是姜维率军进攻西平,没有攻克,不等魏援军来到就主动撤回了。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姜维传)

    ——是时姜维亦出围狄道。司马景王问虞松曰:“今东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诸将意沮,若之何?”松曰:“昔周亚夫坚壁昌邑而吴楚自败,事有似弱而强,或似强而弱,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锐众,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战耳。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得,师老众疲,势将自走,诸将之不径进,乃公之利也。姜维有重兵而县军应恪,投食我麦,非深根之寇也。且谓我并力于东,西方必虚,是以径进。今若使关中诸军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将走矣。”景王曰:“善!”乃使郭淮、陈泰悉关中之众,解狄道之围;敕毌丘俭等案兵自守,以新城委吴。姜维闻淮进兵,军食少,乃退屯陇西界。(汉晋春秋)

    这次作战与250年的如出一辙,都是姜维攻击魏某地,不等敌援军来到就主动撤回。但是这次由于同时有吴国诸葛恪率20万大军进攻魏国,魏国也集结20万兵力迎击,因而西线兵力不足。魏军集中了西线的所有兵力,前往南安的狄道解围,姜维却因粮草不足而撤退,可以说是浪费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实际正相反)。

    ——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姜维传)

    ——是岁延熙十七年也。魏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卫将军姜维率嶷等因简之资以出陇西。既到狄道,简悉率城中吏民出迎军。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陈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张嶷传)

    ——汉姜维自狄道进拔河〔间)〔关〕、临洮。将军徐质与战,杀其荡寇将军张嶷,汉兵乃还。(资治通鉴魏纪八)

    此次北伐作战,魏国方面主将郭淮、陈泰等传记均没有记载。因此,战事大致是由姜维、张嶷对阵魏将徐质。但是并不是姜维斩杀了魏将徐质,而是徐质斩杀了蜀汉大将张嶷,姜维因此进攻受挫,只好带领俘获的三县民众撤退。从战果上看,虽然俘获若干百姓,但是损失了对于蜀汉最缺乏的大将张嶷,只能说是一次得不偿失的北伐。我认为应算姜维小败,或勉强算平手。

    有人看到“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这样的记载,就认为是蜀军杀了魏将徐质,其实这是理解错误,这句话只是说:与徐质的部队作战,杀了不少敌人并打败了他们,敌军就败退了。而看到《张嶷传》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才能明白实际上是魏将徐质杀了蜀将张嶷。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于是回撤。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锺题。(姜维传)
    


    2楼2007-05-26 10:48
    回复

      ——时维等将数万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敕经进屯狄道,须军到,乃规取之。泰进军陈仓。会经所统诸军於故关与贼战不利,经辄渡洮。泰以经不坚据狄道,必有他变。并遣五营在前,泰率诸军继之。经巳与维战,大败,以万馀人还保狄道城,馀皆奔散。维乘胜围狄道。

      ——八月辛亥,蜀大将军姜维寇狄道,雍州刺史王经与战洮西,经大败,还保狄道城。辛未,以长水校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拒维。……冬十月,诏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洮西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三少帝纪)

      这次北伐,是姜维取得的最大胜利。只是关于实际的战果,双方的数字有很大差距。魏方自称死亡千数,而蜀汉称经众死者数万。我以为双方的数字都有问题。首先,王经不过是一个地方大员——雍州刺史,此时在西线的大将还有征西将军陈泰、讨蜀护军胡奋、王秘以及行安西将军邓艾这些中央军高级将领。那么这个王经究竟能有多少人马呢?要是一个刺史就能有3万以上的兵力,那么陈泰、胡奋这些更高级别的专职将军该有多少兵力呀?何况王经的兵力大致有3部分形成:战败后退保狄道的万余人,余众奔散的部分,战场上被姜维军杀死的。因此,从这些方面看,王经部队的死亡数量大致在数千到1万之间。而姜维的数万很可能包括民众或者有夸大成分。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姜维传)

      ——议者多以为维力已竭,未能更出。……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於段谷,大破之。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邓艾传)

      这次失败,是姜维北伐以来最大的一次。由于姜维前一年刚刚取得大胜,结果一次大败使得前面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而要论与魏国拼消耗,自然是蜀汉方面更吃亏了。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姜维传)

      ——二年,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邓艾传)

      其实这次是姜维最好的战机,由于魏国诸葛诞在东面反叛,魏军集结了26万大军,包括荆州、豫州、兖州、徐州以及北方和西线的部队,因此西线兵力空虚。这也是姜维为何敢于直接进攻关中的原因。但是在魏军司马望和邓艾的死守之下,姜维军团没有任何的作为,最终无功而返。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遂撤兵。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姜维传)

      ——景元三年,又破维于侯和,维却保沓中。(邓艾传)

      又一次被邓艾击败,可以说邓艾是姜维的克星。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姜维的北伐,劳师无功的有5次,它们是:

      第一次北伐,公元238年的数次试探性进兵,没有任何战果;

      第二次北伐,公元247年的接应魏国西部诸羌造反,没有成功;

      第五次北伐,公元250年的复攻西平,没有任何战果;

      第六次北伐,公元254年的包围南安狄道,没有任何战果;

      第十次北伐,公元258年的由骆谷进攻关中,被阻于长城没有任何战果;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这劳师无功的5次北伐中,有2次是具有非常好的战役局面的,也就是东线魏国有大战役要集中兵力,但是姜维完全浪费了这样的大好局面。

      双方战成平手的有2次,它们是:

      第三次北伐,公元248年的接应胡王造反,虽然接应回来被魏军杀败的部分人马,但是并没有打败魏军,而廖化的掩护部队也遭到了损失,双方基本战平;

      第七次北伐,公元255年的进攻狄道三县,虽然俘获了一些百姓和县长,但是折损大将张嶷,勉强算做平手;

      姜维大胜的1次,就是:

      第八次北伐,公元256年在狄道大破王经的作战,消灭魏军近万人。

      姜维大败的2次:它们是:

      第四次北伐,公元249年的麹山之战,蜀军损失将军2员(句安、李歆)和他们的部队;

      第九次北伐,公元257年的段谷之战,蜀军损失巨大,由于是在敌人国土上战败,逃散的士兵基本上就要完蛋了。

      姜维还有1次小败,就是:

      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1年的侯和之战,蜀军战败,不过损失可能不是太大。

      这就是姜维北伐的实际战果,它并不象某些人所说的如何辉煌,如何消耗了魏国的实力。从实际战果看,真正遭到消耗和削弱的反到是蜀汉方面。

      在姜维的2次大败中,一次是邓艾指挥,一次有邓艾参战,其唯一的一次小败也是由邓艾造成的。如果加上后来灭蜀战役中的强川口战败以及被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可以说姜维5次败于邓艾之手,而没有战胜对方一次。

      


      3楼2007-05-26 10:48
      回复
        姜维跟郭淮作战 基本上没占到什么便宜 《三国演义》专门设计了一个情节 郭淮被姜维一箭射死 恐怕是老罗为了抬高姜维 给这位老对手设计这么个不光彩的下场 实用心无耻也


        4楼2007-05-26 12:51
        回复
          好贴


          5楼2007-05-27 0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