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新解2
诸葛亮在建安十三年正式投奔刘备以后,一直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表现机会。当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大举进攻荆州时,由于刘琮突然投降,刘备不得不带领其部下从樊城匆忙渡汉水向南撤退。当刘备渡过汉水而从襄阳城经过时,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趁机夺取襄阳的建议。而刘备当时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从历史记载看,刘备不采纳的理由是:不忍心下手。但是,我们分析实际的原因并非如此,而是诸葛亮的建议并不可行,当时情况下襄阳不易轻易夺取,也不宜夺取。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曹)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走。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这是诸葛亮到刘备身边后见于记载的一个重要建议,“隆中对”是诸葛亮投奔刘备之前的见面礼,当那并不是一个可以实际执行的计划。那么诸葛亮这个建议是否可行呢?如果按诸葛亮建议行动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会有什么结果?试分析如下:
第一,先估算曹军的位置。根据上面的记载,此时曹军已经到达宛县,距襄阳大约三百二十汉里,大体曹军行军十天左右即可到达(包括了渡汉水一天,和新野停留时间);因此要赶到曹军之前拿下襄阳,时间只有七八天。 第二,襄阳的城防工事:自古襄阳号城铁打,城墙即高又厚,城外还有很宽的护城河,西、北两面依靠汉水屏障,易守难攻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的曹魏方面把襄阳和合肥、祁山并列设为中、东、西三线的前沿战略据点,正是基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和城防的坚固。而襄阳在三国时期多次遭到对手围攻而无一次陷落,也证明其确实坚固难攻。后世元对宋的战争中争夺襄阳也是旷日持久。
第三,襄阳的守备兵力虽然没有记载但作为刘表统治荆州的政治中心,又是刘表的陆军大本营,襄阳必然集中了刘表的主要陆军兵力,估计在三万左右。我们知道,刘表的主要对手是两个,一是东面孙权,一个是北面曹操,在东面刘表以黄祖带领水军主力与孙氏抗衡,在北面刘表与曹操交锋十余载互有胜负,可判断出刘表的陆军主力应该是集结在北线的襄阳一带。
第四,从历史记载看刘琮手下高级官员的态度并非都想抗击曹操,很多人倒是尽快投降。刘琮的手下大多数高级官吏(如刘先、蒯越、韩嵩、蔡瑁、张允)是赞同投降曹操的,同时反对刘备的。因为投降曹操还可以有高官厚禄,而如果刘备一来,一切要从新洗牌,后果不堪设想。虽有记载说“(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但也没有看到有哪些荆州大员或者掌握实权实力派人投奔刘备,后来投奔刘备的其实多数是一些低级官吏,而除了以上所言六人没归刘备外,还有荆州高级将领王威、文聘等也没有归刘备而一直跟刘琮,可以说刘琮左右掌握军权的高级官员并没有投向刘备。由此我们知道刘琮的军队依然忠于刘琮的。 第五,刘备自己的实力也就是大体水陆军一共在万人左右,还带领着数万随军家属和大批辎重,不仅人数少,而且也不是一只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部队。我们知道:刘表对刘备是比较忌惮的,而樊城于襄阳仅一河之隔,刘表怎么能允许刘备的实力过于强大呢?有记载为证:“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志先主传》)。刘备以这样的实力,怎么可能在八天之内攻下坚固的又有数万人把守的襄阳呢?虽然刘琮软弱,被吓得不能站起,但是蒯越、蔡瑁、张允、王威等大将可不是能轻易唬住的,而军权都掌握在这些人手里。
看来诸葛亮是过高估计了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也过低估计了进攻襄阳的不利因素。依据以上摆出的种种条件,如果刘备此时真要进攻襄阳,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反过来,再看刘备如果八天内攻不下襄阳,或者即使攻下了,后果是怎样的呢?
第一种情况,攻打失利,曹操带领精锐骑兵赶到,配合襄阳守军,内外夹击,刘备必然全军覆没!而从这里逃亡,恐怕就不会碰上鲁肃,也就不会有以后的赤壁之战了,
第二种情况,即使刘备攻了几天一看不行,再集结起来撤向江陵,但是时间已经耽误,此时就是不带百姓一起走,但毕竟有大量步兵,撤退速度难以提高,必难以逃脱曹操骑兵追击。其后果也是被曹操的精锐骑兵追歼在南撤的半路上。
第三种情况,就算刘备打下襄阳,那些一直敌视刘备的将军们必然带领残部逃出这样刘备一万余陆军固守襄阳。当然曹操短时间也攻不下襄阳,但我们回头看看吕布困守下邳的结,就会清楚被包围在孤城的处境更不好过。外无援兵,内有大批家属、百姓一起消耗粮食,跟随吕布多年的部下到时候也都叛变了,何况刘备手下那些新投奔来的荆州人士呢?而此时刘备想突围逃跑是不可能的了,大概结果和吕布最后的下场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刘备打下襄阳或是打不下襄阳还是半途撤退,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不得不佩服刘备在这一点的高明:选择了最佳方案,放弃襄阳,撤往江陵。虽刘备在判断曹操追击的决心和速度上犯了错误,在当阳还是遭到了惨败,但是毕竟还是暂时逃脱曹操的魔爪。
或许刘备也由此看出诸葛亮的“奇谋为短”,此后的重大作战,刘备有意不带诸葛亮参加:打益州带了同样是军师中郎将的庞统;而打汉中则带了刚投奔的法正,打夷陵则没有主要军师。诸葛亮基本上都是留在后方负责“足食足兵”的后勤保障工作,可以说是萧何一类人物。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个看法,那就是说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夺取襄阳是一个失败的军事建议,首先是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再者一旦实现则后果更加可怕。刘备依据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得出一个正确判断,那就是不能贸然攻打襄阳,还是先“走为上策”。
摘自《三国赤壁之战新解》
诸葛亮在建安十三年正式投奔刘备以后,一直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表现机会。当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大举进攻荆州时,由于刘琮突然投降,刘备不得不带领其部下从樊城匆忙渡汉水向南撤退。当刘备渡过汉水而从襄阳城经过时,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趁机夺取襄阳的建议。而刘备当时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从历史记载看,刘备不采纳的理由是:不忍心下手。但是,我们分析实际的原因并非如此,而是诸葛亮的建议并不可行,当时情况下襄阳不易轻易夺取,也不宜夺取。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曹)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走。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这是诸葛亮到刘备身边后见于记载的一个重要建议,“隆中对”是诸葛亮投奔刘备之前的见面礼,当那并不是一个可以实际执行的计划。那么诸葛亮这个建议是否可行呢?如果按诸葛亮建议行动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会有什么结果?试分析如下:
第一,先估算曹军的位置。根据上面的记载,此时曹军已经到达宛县,距襄阳大约三百二十汉里,大体曹军行军十天左右即可到达(包括了渡汉水一天,和新野停留时间);因此要赶到曹军之前拿下襄阳,时间只有七八天。 第二,襄阳的城防工事:自古襄阳号城铁打,城墙即高又厚,城外还有很宽的护城河,西、北两面依靠汉水屏障,易守难攻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的曹魏方面把襄阳和合肥、祁山并列设为中、东、西三线的前沿战略据点,正是基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和城防的坚固。而襄阳在三国时期多次遭到对手围攻而无一次陷落,也证明其确实坚固难攻。后世元对宋的战争中争夺襄阳也是旷日持久。
第三,襄阳的守备兵力虽然没有记载但作为刘表统治荆州的政治中心,又是刘表的陆军大本营,襄阳必然集中了刘表的主要陆军兵力,估计在三万左右。我们知道,刘表的主要对手是两个,一是东面孙权,一个是北面曹操,在东面刘表以黄祖带领水军主力与孙氏抗衡,在北面刘表与曹操交锋十余载互有胜负,可判断出刘表的陆军主力应该是集结在北线的襄阳一带。
第四,从历史记载看刘琮手下高级官员的态度并非都想抗击曹操,很多人倒是尽快投降。刘琮的手下大多数高级官吏(如刘先、蒯越、韩嵩、蔡瑁、张允)是赞同投降曹操的,同时反对刘备的。因为投降曹操还可以有高官厚禄,而如果刘备一来,一切要从新洗牌,后果不堪设想。虽有记载说“(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但也没有看到有哪些荆州大员或者掌握实权实力派人投奔刘备,后来投奔刘备的其实多数是一些低级官吏,而除了以上所言六人没归刘备外,还有荆州高级将领王威、文聘等也没有归刘备而一直跟刘琮,可以说刘琮左右掌握军权的高级官员并没有投向刘备。由此我们知道刘琮的军队依然忠于刘琮的。 第五,刘备自己的实力也就是大体水陆军一共在万人左右,还带领着数万随军家属和大批辎重,不仅人数少,而且也不是一只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部队。我们知道:刘表对刘备是比较忌惮的,而樊城于襄阳仅一河之隔,刘表怎么能允许刘备的实力过于强大呢?有记载为证:“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志先主传》)。刘备以这样的实力,怎么可能在八天之内攻下坚固的又有数万人把守的襄阳呢?虽然刘琮软弱,被吓得不能站起,但是蒯越、蔡瑁、张允、王威等大将可不是能轻易唬住的,而军权都掌握在这些人手里。
看来诸葛亮是过高估计了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也过低估计了进攻襄阳的不利因素。依据以上摆出的种种条件,如果刘备此时真要进攻襄阳,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反过来,再看刘备如果八天内攻不下襄阳,或者即使攻下了,后果是怎样的呢?
第一种情况,攻打失利,曹操带领精锐骑兵赶到,配合襄阳守军,内外夹击,刘备必然全军覆没!而从这里逃亡,恐怕就不会碰上鲁肃,也就不会有以后的赤壁之战了,
第二种情况,即使刘备攻了几天一看不行,再集结起来撤向江陵,但是时间已经耽误,此时就是不带百姓一起走,但毕竟有大量步兵,撤退速度难以提高,必难以逃脱曹操骑兵追击。其后果也是被曹操的精锐骑兵追歼在南撤的半路上。
第三种情况,就算刘备打下襄阳,那些一直敌视刘备的将军们必然带领残部逃出这样刘备一万余陆军固守襄阳。当然曹操短时间也攻不下襄阳,但我们回头看看吕布困守下邳的结,就会清楚被包围在孤城的处境更不好过。外无援兵,内有大批家属、百姓一起消耗粮食,跟随吕布多年的部下到时候也都叛变了,何况刘备手下那些新投奔来的荆州人士呢?而此时刘备想突围逃跑是不可能的了,大概结果和吕布最后的下场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刘备打下襄阳或是打不下襄阳还是半途撤退,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不得不佩服刘备在这一点的高明:选择了最佳方案,放弃襄阳,撤往江陵。虽刘备在判断曹操追击的决心和速度上犯了错误,在当阳还是遭到了惨败,但是毕竟还是暂时逃脱曹操的魔爪。
或许刘备也由此看出诸葛亮的“奇谋为短”,此后的重大作战,刘备有意不带诸葛亮参加:打益州带了同样是军师中郎将的庞统;而打汉中则带了刚投奔的法正,打夷陵则没有主要军师。诸葛亮基本上都是留在后方负责“足食足兵”的后勤保障工作,可以说是萧何一类人物。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个看法,那就是说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夺取襄阳是一个失败的军事建议,首先是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再者一旦实现则后果更加可怕。刘备依据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得出一个正确判断,那就是不能贸然攻打襄阳,还是先“走为上策”。
摘自《三国赤壁之战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