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燕吧 关注:143贴子:7,657
  • 10回复贴,共1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连载+读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始读书,开始思考。欢迎一起来写写读后感。


1楼2012-12-26 08:50回复

    当你站在人生路口,很多时候,在学业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感情问题上,这些年轻人甚至还没有迈出踏进社会的第一步,就已经沦为一个“loser(失败者)”。在书中作者如实地把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们所不曾来得及去了解的这代年轻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现了出来。作者帮助他们诊视这些无法向他人倾诉的苦痛,并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从这种苦找到为未来打拼的能量。

    第一章 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我们二十出头的年纪,虽然已被社会认定为成年人,但剥去表面的成熟,我们并未做好由里到外变成成年人的准备。我们被社会上一股必须要成功的强迫感裹挟,哪怕是停下来喘口气都觉得不安,因而无法发现自己身上的无限可能。

    1节:序 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



      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
      
    青春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孤单。

      童年时,我们的生活安稳无忧。或许那时,你要比现在幸福。但那样的幸福也只能被称为“水族馆里的幸福”。有稳定的光亮,暖和的温度,有一起生活的朋友和家人,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妈妈会端上美味的菜肴……

      但是这安稳的代价是厚厚的玻璃。生活只是在结实的玻璃缸里朝外张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2-12-26 08:53
    回复
        现在,当我们成人之后,那块玻璃也被打碎,我们变成了能够接触到鱼缸外面世界的小鱼。如今,没有了温暖的水,没有了明亮的光,也没有了现成的食物,什么都没有……不见了同在鱼缸里生活的家人和朋友,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大人们不会对这种孤单产生共鸣。他们都在忙着谈论自己引以为豪的年轻时代,扔给我们的,不是几句温暖的话语,而是“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要比现在条件差多了,但我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或者“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自私,这么不懂规矩”的训斥。

        很难说经济状况是否真的好转,但是未来的确变得更加不确定,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了。现在的社会,想要生存,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争取。如果太墨守成规,如果不自私,想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就非常困难。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不安,变得无礼和自私,这些斥责都是时代的宿命。

        只有你,独自站在人生边上

        这是个对话已绝,共鸣已亡的时代。

        听上去很自相矛盾吧?如今,手机,互联网等让交流变得便利的快捷工具越来越发达,可是真正的对话和共鸣却正在逐渐消逝。

        在以前,并没有微博之类的媒介,但是却有人情味的存在。有家人相亲,朋友相拥。彼此相互关心,同甘共苦,同喜同悲。

        但现在我们变得孤独了。每个人都忙于经营自己的生活。虽然借助互联网能够飞速地传达话语,但是真正能够倾听的对象却变得越来越少。为自己分忧解惑的人一直在减少,但是自己需要为之负责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多。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写给独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你”。没错,当一个人成长为成年人,也就开始独自一人面对生活。这本书是面向韩国的青年人写的,现在,我希望能够倾听同样独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中国年轻人的心声。

        阅读可以得出结论。但是诉说则是付诸行动。这也正是我想让其成为一本倾听之书而非倾诉之书的意义所在。因为只有开始付诸行动,才能改变自我。

        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开始倾诉,开始实践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2-12-26 08:53
      回复
        ———————————————这里是读后的分割线————————————————
        周末跟我哥出去吃饭,我们还谈到现在九零后这帮孩子,我哥公司要招销售,他说现在很多小孩儿就想进个事业单位考个公务员什么的,根本不屑于做销售,觉得又辛苦又低等,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就想过那么安稳的生活了呢。然后我们就说起来,这群九零后的父母大多都是六零七零后,很多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从小做的教育和我们那帮五零后父母是不一样的。虽然我已经不认可成功学那些狗屁观点了,可是还是觉得那种不靠家庭背景,只靠自己白手起家拼搏出自己的一片天的人是那么令我敬仰。然后我问,哥你觉得现在的孩子幸福还是我们幸福。我是真心觉得,现在的生活越来越难了。我每天不到七点等公交,看到很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在等,现在的小孩儿们,连个周末都要各种课外班兴趣班,唯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接受送礼溜须拍马的教育,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太沉重了些,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
        这就是青春的痛,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就被扔进了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还没想明白就被淘汰了。我面临这些抉择的时候,23岁,那个年纪的我,已经有些辨别是非的能力了,所以我可以靠自己一点一点走出来。但是我不能想象,如果再早五年,我是不是也像很多只会自怨自艾不敢接受现实的人一样,每天只能在网上zhuangbility,因为这个社会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信息,却没有教会我们辨别处理的能力。我父母那代,虽然贫苦到吃不饱饭,但是他们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上上学,下下乡,分配个工作,挣那点还够花的钱,结婚生子,然后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辈子安安稳稳,经历了那么多艰辛,也没见我父母像我一样厌世,像我一样脆弱想要逃避。
        这种痛在于,我们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强大的人,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愿流露,所以问题就只能留给不懂得如何处理的我们去承受去解决。其实我也知道每个人活得都不容易,都有必经的挫折,可是没人说,我也不能像个怨妇一样天天跟人诉苦,生活教会我们,不能轻易暴露弱点,否则会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不过我相信,好人身边聚集的大多是好人,很多人真的是不求报酬的愿意帮助别人的。这种孤单我在网络上排解了一些,自己写日记排解一部分,和亲密的朋友聊天排解一部分。
        让我们都做愿意倾听的人吧,比说话容易多了。


        4楼2012-12-26 10:07
        回复

          人生时钟的计算方法十分简单。24小时相当于1440分钟,而将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钟。1年相当于18分钟,10年相当于3个小时,以此类推20岁是早上6点,29岁是上午8点42分。我所计算的人生时钟前提是将80岁设定为人的平均寿命,而随着未来平均寿命的延长,每个人人生时钟的跨度都将增长,单位时间也将变得更加宽松。
          曾经有一位60岁的元老级毕业生,参加系里组织的校友会活动时说过,他在大学任教多年,认为自己的人生会一直围绕着校园度过,可是新上任的某领导突然决定提前部门退休年龄,他只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匆忙退休了。一开始他十分记恨这位领导。但如今,退休后他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之中还有许多之前未曾开发的幸福领域。因此他十分感谢这位领导,让自己提前两年便有幸知道了这一事实……这位前辈的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没错,夕阳西下的6点10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再转换方向,有新的作为,仍旧有许多未知的全新世界等待你去探索。夕阳无限好啊。
          我将人生时钟介绍给其他人时,大多数人都会流露出惊诧的表情——他们都不敢相信人生时钟要比想象中来得早。当我对即将年满五十的前辈说出“前辈,您现在才处在下午3点哦”, 对方会立即掰着手指掐算开来,并且惊呼:“真是耶!”当我将人生时钟的对应讲述给即将迎来毕业时刻的24 岁年轻人时,大多数人都会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以为自己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人生,可现在才仅仅处在早上7点12分啊!”
          人生从不嫌太年轻或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没错,人生之路仍尚早。如果早上7点醒来之后,发觉自己已经比别人慢了半拍,不要焦虑和担心,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会毁掉一整天。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快了一步,或者慢了一步,并不对未来起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人抱着“我已经来不及了”的态度自暴自弃,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切记不能为自己制造放弃或逃避的借口。你现在所处的时间段还很早,现在的你拥有大把的时间,未来悬而未决,没有什么不能改变。
          我桌子上的人生时钟此刻正指向下午2点24分。已经48岁的年纪,却才走到下午2点30分……在即将步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每当觉得自己毫无建树而心生懊恼时,我总会抬起头看看自己的人生时钟——距离一天结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呢。记得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者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2-12-26 22:50
          回复
            ———————————————这里是读后的分割线————————————————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就开始觉得自己老了,真的,我会跟我妈说觉得自己老了,都二十好几了,后来觉得跟五十多的妈妈说自己老是一件特别不好的事儿,就又不说了。但是还是会不经意的跟所有人提起,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怎么地的,其实这么算起来,我也才清晨七点半而已啊。老郭相声里说,你是清晨两三点钟的太阳,一点光亮都没有。。。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点光都没有,完全是灰暗的,对自己浪费了的这么些年很绝望。在应该青春洋溢的年纪,我就灰溜溜的躲在角落里为了一个假想出来的目标活着。我总是觉得自己不是个能够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儿的人。我总是看着那些该玩玩了,该学学了,该爱爱了,该嫁嫁了的人生,觉得要是我父母有这么个让人省心的孩子多好。我明白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对年龄的恐惧。在大学毕业前,我甚至对自己没有人生规划没有目标没有行动一点也不担忧,可是有一天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在做事儿,忙事业的忙学业的忙感情的,就我一个闲着,不知道要做什么,这就是我最恐惧的,就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弃了一样。
            可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个迷茫的时期,那些走的很稳的人,他们更早的经历了你现在才经历的痛苦,他们在那个更年轻的时候去承担这些,理应有更好的回报。还有些人没有经历这些,只是一天天过日子,也许有一天他们会面对,也许命好一辈子都不去思考这些无解的难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你能做的只是在出现状况的时候,解决它,没有状况的时候,不要杞人忧天。
            我们还年轻,年轻就是犯错的资本。


            13楼2013-01-03 22:41
            回复

              最近也迷上这首歌,已经学得七七八八了。


              14楼2013-01-03 22:42
              收起回复
                学历对你的影响会有多久
                大多数成功人士并非出身名校
                  在读研究生时,我曾担任过首尔大学行政研究院所运营的国家政策课程助教一职。这门课程是面向最高决策者们开设的,历史悠久、权威度高,因而吸引了很多成功人士前来进修。具体来说,这一课程的入学资格是这样的:“国会议员、政府和各机关三级以上的公务员、军队将领、政府投资部门的首长及部长、言论机关的高级干部、私企老总和要员、社会团体的领导者,以及其他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士。”

                  通俗点说,这里**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所谓成功人士。这门课程的竞争率一向很高,因此,每到报名的时候,作为助教,我就要十分忙碌地整理应试申请。在制作申请者一览表的时候,我着实吓了一跳,因为名单上几乎没有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人士。我也是在高中的时候,就听着“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才能成功”的话一路走来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我脑中的思维定式。所以,名单上成功人士的学历在我看来就格外意外和刺眼。

                  当然,那时正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优秀人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学历不高的人会有相对高一点的成功几率。其实,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情况也同过去差不多。在法律部门和医院等领域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的专门职位上的人士基本都毕业于名牌大学,但领导着社会以及组织向前发展的处于顶尖位置的人却大部分毕业于非名牌大学,有的甚至都没有大学毕业。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所不知道的名牌大学的局限

                  首先,我要指出,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士身上有一种保守倾向。这是他们的局限所在。因为,无论是在组织发展还是自己创业上,要想达到顶尖位置,必须要具备随时完全奉献自我的精神,一种愿意豪赌一把的精神。但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不具备这种精神,他们往往精心计算着自己的学历所理应获得的最大收益,在一定范围内,保守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

                  其次,无论现在多么重视学历,但若要获得成功,除了毕业于名牌大学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关键性因素。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情况也大同小异。某份报纸上曾经连载过题为《杰克?韦尔奇夫妇的成功忠告》的报道,其中有一个题目是“MBA只能起一年作用”,内容是说,在名牌大学获得MBA学位,往往意味着能够获得好的职位和高收入,但实际上,这一学位的光芒顶多维持一年,之后就与学历无关了,只有在公司取得成果的人才能得到升迁加薪。那些期待值很高的MBA高材生反而会因为不能适应公司内部快速的变化而迅速沉沦下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1-04 12:55
                回复


                    在亚洲,名牌大学效应也不会持续太久。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非常有优势,一旦就业之后,能否取得成功则取决于能否玲珑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否在业务上拔尖。当然,这是一个十分重视人脉的社会,经常可以听到抱怨同校师生之间相互照应优先提拔的不公平之声。但如今,好的公司的人事部门会对这些进行严格管理,所以,类似的问题也不是很大。
                    以学历取人,从组织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对于新进职员,没有任何相关信息能够证明他们日后能将工作处理得如何。为了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就必须拿学历等其他信息来进行筛选。可是进入公司后,一切就不同了,随着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各类指标和资料的不断健全,学历之类的代理指标价值就失去了起初的意义。

                    总之,学历在你就业的时候也许很重要,但它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却不会长久。况且,如今的公司开发出许多深层的面试,正努力淡化学历对一个人的评价造成的影响。

                    大学只是培养竞争力的起点

                    可能那些急于找到工作的人还是会抱怨,在同等条件下,拥有好的学历不是仍然很重要吗?但从人生长远规划来看,就业本身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况且,要想成就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成功人生,需要具备多种知识,包括沟通力、领导力、责任感、诚信感、业务处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数不清的条件,大学的专业出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你现在要开始准备学历以外的东西,大学只是培养你竞争力的起点而已。

                    大学不过是起点,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为,这意味着你十几年所做的努力变得一文不值了。可实际上,人生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保障,那些所谓的保障只会让你在起跑线上占据一条看上去更有利的跑道而已,这并不能保证你会因此拿到冠军。

                    当然,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也可能意味着曙光。明白了这句话就可以走出失败的阴影,合上已经走过的人生,翻开新的篇章。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1-04 12:55
                  回复
                    ———————————————这里是读后的分割线————————————————
                    上了这么多年学,这辈子最会做的就是学生,我觉得自己在学历这方面还是有点想法的。
                    小时候没有任何想法规划,就是觉得上大学嘛,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做得到,还可以比一般人做的更好。但是人生真的不只是上大学一条路。俗气一点,all roads lead to Rome.可是那些没有学历的成功人士的故事,绝不是我们不好好学习的理由,你如果有本事,学历真的只是个敲门砖,给个机会你就能发光,可是对于大多数平庸的我们而言,上大学只是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和平平淡淡的生活。
                    我上了大学以后还没有思考过未来的职业规划,因为当时真的就是一门心思考研,就想在学校里躲几年再去面对社会。甚至我没想过考不上怎么办,就像考大学一样,考不上好的还考不上赖的,总不至于没学上。可是当我没考上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很挑剔,可以有学上,但是我不甘心,不甘心读研还在一个穷乡僻壤,见不到大城市的世面。所以我开始思考未来。我想过是调剂还是再考还是工作。我知道最安全的是复习一年,当时社恐挺严重的,我没做好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准备,跟本科几个朋友租个宿舍再来一年,这一年没有任何事儿,除了读书,这是我最喜欢的方式。于是我妥协了,我选择了这条路,我犹豫了很久,怕自己是因为逃避而做出这个决定。但是今天我可以很骄傲的说,这是条正确的路,无论当初的初衷如何,我来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城市,读了一所至少强过我本科的院校,在心智成熟的路上走下了坚实的一步。也许这一切都跟学历无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硕士文凭,最重要的是我对生活又充满希望了。
                    很多人,成功人士,会去读个MBA,他们已经处在公司高层,也不指望高学历对升职加薪有什么帮助,去拿文凭只是为了拓宽人脉,结识更多商界高层。也有很多人没有文凭,可是手下都是高学历打工的。但是现实中还是有很多高学历高能力的人存在,不是所有高学历的人都在给没文化的工作,那些说法很多都是没本事的人YY出来的。客观地说,即使你有真才实学,如果家庭帮不上忙,没有学历根本没有展示机会。很多大公司在文凭上卡的很厉害,我朋友今年夏天毕业找工作时很强烈的感到,即使努力上了一所211的研究生,可是因为本科只是所普通重点,还是连面试机会都拿不到。这一点也许下半年我也能感受得到,不过我不会因此觉得不公平,高考是很重要的分水岭,我确实没考上好学校,如果跟努力半天考上985的学生一个起跑线,反而是不公平。
                    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人都适合读书这条路,我这种脑子比较不会转弯儿的,就是和循规蹈矩的,那就好好念书,出来找个大企业工作,比什么都好。要是一个人真的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很聪明但真就是不好好学习,那就不如培养下特长,在模式化培养下的人才中,你一定是很出彩的一个。我很赞同郑渊洁的教育方式,他的儿子不喜欢上学,那就不上,自己教,将来想做什么做什么,反正有能力饿不死自己就行;她女儿喜欢上学,那就去上,多跟同龄人接触对孩子成长也是很必要的。
                    稀里哗啦写了半天自己的事儿,主要是想跟一些人产生共鸣,很多时候阴错阳差,但是只要你没放弃,就会有一个好结果。


                    17楼2013-01-04 13:24
                    回复
                        但A博士与我都深知,一旦踏入公司的大门,就很难有时间再去写论文,更不要说积累讲课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与教授这一目标职位渐行渐远。A博士有许多下海的前辈,也曾抱有先进公司再等待以后任教的心态,但现在大多都已经放弃了成为教授这一曾经的理想。

                        不是说一味的等待就一定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特别是我们从事的这一专业,学术影响力有限,能够获得教授之衔的机会也不多,任何人都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时间,比如一年或两年后名额就会批下来,甚至连大概的时间都无法推算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获得教授的职位其实也并非多么了不起。虽说眼下还有一些优势可言,但从职业角度来看,魅力已经大不如前。事实上,如果能进入大企业展示自己的实力并升职到领导层,在商场有一番作为,也许是相比教授的虚衔更加成功的人生。

                        如此想来,A博士的决定真是愚蠢啊!

                        但A博士做出这一决定的理由只有一点,那就是他想在大学教书的愿望非常强烈。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A君经历了长期的助教生活,吸引他的并不是教授这一职业有多大的魅力。只是在讲坛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学问的过程是如此快乐,是值得自己毕生去追求的,A博士正是为这种快乐做出了“愚蠢”的决定。

                        没有来自内心的渴望,不可能成功。

                        渴望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的强大体现在不以世俗的眼光作为标尺来衡量对与错,而是以自身价值的体现、热情和满足感作为基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些选择了布满荆棘、充满艰辛之路的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将成为众人仰视的榜样。

                        而那些每一瞬间都做出看似最合理、最优化决定的人,聪明一世,最终未必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因为他们没有来自心底渴望的力量,感受不到它带来的快乐。

                        在大学教书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在选择出路时,会紧跟社会的流行趋势。可笑的是,这种趋势常常和热播的电视剧发生关联。比如,以飞行员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如果热播了,第二年航空学科就会变得十分热门。即使电视剧的主人公是一个面包师,相关专业也会跟着人气暴涨。这种流行趋势看起来有些荒唐。当然,我对这些不同专业并没有什么偏见,但选择专业毕竟是选择自己一生的从业方向,不从兴趣和自身条件考虑,仅仅草率地以电视剧作为参考,看主人公很风光就一窝蜂地选择某个专业,必定要出问题。

                        进入大学后同样如此。上世纪90年代末,去美国留学学法律的风气兴起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变为考取美国注册会计师的热潮,最终留学的热度不断下降,学生们又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国内。最近,工科、医学专科大学的报名率逐渐攀升,文科方面,法学院的热度一直不减。在此,我不是说律师和医生的职业有多么糟糕,而是想说,很多人做选择的时候并非是跟着心底的渴望前行,而是从众的心理在作祟。盲目跟随别人的道路,即使选择了安定、高收入的职业,内心也往往会很空虚。因为那不是你所热爱和感兴趣的

                        年轻人应该跟着希望前行,跟着梦想前行,跟着激情前行。激情的英文单词“passion”出自表示疼痛的“passio”。没错,激情总是伴随着痛苦。那份痛苦来自放弃,来自为实现梦想而舍弃暂时安逸的抉择。

                        苹果的前任CEO斯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活着只为改变世界。”他的话可谓道出了成功的真谛,没有对事业的极致追求,人便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成功。只可惜,大多数人并不能理解成功、金钱与内心渴望之间的关系。

                        不知A博士听没听说居昌高中的“择业十诫”,他已经用切身行动来诠释并实践着这一诫命。我相信他会比自己预期的更早实现梦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13-01-08 2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