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吧 关注:260贴子:2,454

〖保生大帝┆130123┆百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保生大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1-23 08:08回复
    吴夲(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北宋福建同安白礁乡(今龙海角美白礁村)人。曾任宋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现在大陆和台湾有数百处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祠堂,保生大帝为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本名吴夲(“夲”音tao),字华基,别号云衷。......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1-23 08:09
    回复
      姓名: 吴夲
      国籍: 中国
      民族: 宋朝
      出生地: 泉州府同安县
      出生日期: 公元979年
      逝世日期: 公元1036年
      职业: 医生
      主要成就: 医术高明,被誉为医神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1-23 08:09
      回复
        大帝生平
        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漳州、泉州、厦门与隔海相望的台湾岛,以及东南亚一带,坐落着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吴夲(保生大帝)宫庙。每逢岁时年节,一座座的宫庙里总是人员辐凑,往来的信徒们满怀虔诚地在吴夲(保生大帝)神前燃上一炷香烟,口中呢喃私语,希望吴夲(保生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子女向学,生意顺利,无病无灾……
        吴夲是何方神圣,竟赢得如此众多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大帝雕像
        不了解这一信仰的人们,大多会把吴夲想象成遥遥在上的神秘仙国世界里的神佛。其实,吴夲成仙以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间的医德医品极佳的民间医生。
        厦门高林村西村社孙姓的第十世祖孙瑀在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撰写了《西宫檀越记》,文中追忆了其先大父孙天锡生前与吴夲相善往来的情况。其后,在十三世纪初叶,进士、广州别驾杨志与漳州守庄夏,分别撰写了《慈济宫碑》,两碑记对吴夲的事迹都介绍颇详。此外,发现于龙海的《白石丁氏古谱》,其记载也从某一侧面透露出吴夲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们就从上述这些原始文献的记载入手,揭开笼罩在大道公身上的神秘帷幕。
        根据杨志、庄夏《慈济宫碑》的记载,保生大帝名吴夲,字华基,别号云衷,为紫微星转世投胎,父亲吴通,后追封为协成元君,母亲黄氏为玉华大仙转世,吴夲年少时曾受昆仑山西王母传授法术,后举科举,官任御史,精通天文地理,礼乐医术,后辞官修道,行医济世,曾于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书僮,感动书僮主人知县江仙官与张师爷,追随吴夲修练道术,施药活人。 吴夲早年活动于泉州府同安县与漳州府海澄县交界的白礁与青礁一带。吴夲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卒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成神之前,吴夲乃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同时,也是一个济世救人、心怀众生的修道之人。如杨志在《慈济宫碑》中,认为吴夲“弱不好弄,不茹荤,长不娶,而以医活人。枕中肘后之方,未始不数数然也。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远近以为神医”。可以看出,吴夲生前不吃荤、不娶妻等行为,确是严守戒律的修道之士;而他药到病除的高明医术,也为他本人博得神医的雅称。在庄夏的笔下,吴夲仙医的角色,愈发生动鲜明。吴夲毕生从事民间的医疗活动,在医术上颇有创获,治病效果奇佳。而且,有时吴夲还借助一些道教的仪式,帮助患者解决病痛,效果同样显著。庄夏《慈济宫碑》称,“尝业医,以全活人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沈痼奇恠,亦就痊愈。是以厉者、痬者、癕疽者,扶升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可以想象,如果吴夲愿意,他所拥有的高明医术可以很容易地为他带来锦衣玉食,甚至是功名利禄。然而,生性纯朴而又慕道求仙的吴夲,并没有把他高明的医术当作追求功名富贵的工具,他的一生,都以能为民众解除病痛为矢志。对于登门求医的病人,吴夲一视同仁,“无视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远近咸以为神”。吴夲高尚的医德医品,在此非常明显的体现。
        孙瑀的《西宫檀越记》,也给我们带来吴夲生前活动的一些重要信息。在《西宫檀越记》里,孙瑀追忆了其先大父孙天锡在获得吴夲施药治病后两人相善往来的详细经过。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孙天锡食河鱼得疾,调养于家居附近的旗山居士庵。一个多月后,有一姓裴的方士,自号养真老子,年已80有余,但身着道袍,鹤发童颜,颇有神仙之概。裴养真周游到居士庵,与孙天锡相见之下,谈天说地,话语极为投机。过不多久,居住在白礁的吴悟真,“素以神医名”,听说周游于旗山居士庵的裴养真“妙契神灵秘旨,且深修炼之术”,在修道学仙上极有造诣,于是急忙涉水渡江,赶来拜访求经。裴养真一见吴悟真,就为其不同凡俗的外表与谈吐所折服,“知为超世人”,于是两人相得甚欢。在结为密友后,裴养真对自己所学毫不隐瞒,倾囊传授给吴悟真,“悉以神秘授之”。二人相处之余,吴悟真见孙天锡面带病容,即施妙手,替天锡治病,“三日而见效,半月而平复,阅三月而肢体强壮,颜色如故”。愈后,孙天锡大喜过望,要以百金酬谢,吴夲(法号悟真)却而不纳。于是孙、吴两人也结为深交,在裴养真走后,两人还不断地互通音信。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1-23 08:18
        回复

          孙瑀文中的吴悟真是否就是吴夲呢?答案是肯定的。孙瑀《西宫檀越记》开篇即指出,“里之有吴西宫,犹白礁之有祖宫也。盖白礁为吴公出生之乡,而西宫为吴公得道之始基耳”。白礁为吴悟真出生之地,且建有奉祀吴悟真的祖宫,这两者已大致能说明吴悟真与吴夲应该同为一人。重要的是,孙氏后裔在重修族谱时,又在《西宫檀越记》文后加上补注,“吴真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岁三月十五日辰时,卒于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岁五月初二日,经今计封十六次”。由此观之,吴悟真就是吴夲,悟真可能是其修道时用的道号。从孙瑀追忆的这个故事来看,吴夲生前对道教方术兴趣盎然,在听说裴养真的消息后,不辞劳累,从白礁涉九龙江到厦门拜会。同时吴夲的医术也相当高明,面对孙天锡调养一个多月都未见起色的疾患,在施药调理后,三日见效。而且,吴夲医德高尚,当孙天锡以百金重酬其功时,不为钱财所迷,而是坦然却之,此等高风亮节,有神仙风范。 此外,《白石丁氏古谱》中,也留下一些有关吴夲生前的信息。龙海丁族三世祖丁迁过世前留有遗嘱,以诗歌的形式劝勉后人力行善事、节费济人,其第四子丁祖并为遗嘱作叙。到北宋仁宗间,族裔复请吴夲录遗嘱及叙于祠堂:“迨宋仁宗朝,吴真君以通家善书为吾舍再录此颂及叙于祠堂,为世守芳规。其榜末题云:天圣五年腊月吉日,泉礁江濮阳布叟吴夲谨奉命拜书”。从吴夲的署名来看,其自署的“濮阳”应为籍贯,“泉礁江”则应指同安白礁,因旧时同安为泉州所辖。这一记载为吴夲出生于白礁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而且,丁族作为地方上的大族,会请吴夲帮忙以善书形式把祖先留下的劝诫重录于祠堂,作为世守芳规,说明吴夲生前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且精通道家的善书,所以才为丁族所倚重。
          有关吴夲的仙化,庄夏《慈济宫碑》仅提到“羽化于家”。但当地民众知道吴夲仙化后,自发在吴夲生前采药炼丹的青礁,搭建简易小祠——龙湫庵,供奉吴夲神像,呼为医灵真人,虔加祭祷。说来也怪,病人在龙湫庵祭拜后,其疾患往往不药而愈,仿佛是吴夲之灵还在冥冥之中护佑着病人。于是,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各地的民众纷至沓来,到龙湫庵祭拜吴夲,以求得病愈,结果效果同样明显。杨志在《慈济宫碑》中也记载了这一异事,“羽化之后,灵异益著。民有疮痬疾疢,不谒诸医,惟侯是求。撮盐盂水,横剑其前,焚香默祷,而沈疴已脱矣”。
          南宋绍兴间,气焰张狂的一股盗贼闯入白青礁一带,当地受害民众无奈之下,入庙祈求吴夲的护佑。不久,官兵在与盗贼的格斗中击毙为首的李三大将,残寇也陆续被擒。为了感谢吴夲冥冥中的佑助,时任吏部尚书的青礁颜氏族人颜师鲁,向朝廷奏请于青礁立庙。于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简陋窄小的龙湫庵扩建为巍峨壮观的青礁慈济宫(慈济东宫)。同年,白礁民众也自发立庙奉祀吴夲,这就是白礁慈济宫(慈济西宫),东西两宫同建于绍兴二十一年,为漳州、泉州两地民众分别谒祀。 白礁慈济宫与青礁慈济宫肇建后,吴夲又多次显灵显圣佑助地方民众。当时晋江人梁克家任宰相,访得故乡庙祀的吴夲灵验异常,于是代向朝廷请赐庙额,朝廷遂颁给慈济二字。至庆元乙卯(1195年),朝廷又敕封吴夲为忠显侯。开禧三年(1207年),漳、泉一带大旱,赤地连数百里,白礁民众祭祷吴夲,辄得大雨。随之,大批强盗欲入寇白礁,忽然看到写有忠显侯旗帜的神兵阻御,即惊慌却走。白礁民众把这些灵迹上报朝廷,于是朝廷又敕封吴夲为英惠侯。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增封吴夲为康佑侯。端平二年(1235年),封灵护侯。嘉熙三年(1239年),晋封正佑公。到嘉熙四年(1240年),御史赵涯认为吴夲慈惠济世,不贪慕功名利禄,上书朝廷,乞去公侯爵号,改封真人。得到朝廷允准,下诏封为冲应真人。淳佑元年(1241年)朝廷又下诏改庙为宫,白、青礁慈济庙改称慈济宫。此后数年间,朝廷又叠加封号,到德佑元年(1275年),封号已累加至孚惠妙道普佑真君六字。
          宋代,随着保生大帝信仰的发展与传播,上述宋代文献记载中吴夲模糊的形象,逐渐变得生动活泼与鲜明起来
          供奉吴夲(保生大帝)的慈济宫(12张)

          元明清以后,保生大帝信仰的传播范围扩大,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而且各地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数量也扶摇直上。明清时期,保生大帝信仰已经走出福建,传播到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据台湾学者考证,见诸文献记载的台湾最早建立的保生大帝祠祀,应是肇建于荷兰据台时期的台南县广储东里的大道公庙,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载:“荷兰据台,与漳泉人贸易时,已建庙广储东里矣!”此后,郑成功入台,以及清朝统一台湾后带来的多次闽人移台高潮,都有力地推动了保生大帝信仰在台湾的传播。时至今日,保生大帝信仰已发展为台湾的一种强势地方神信仰。据2001年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的统计,台湾的保生大帝同祀宫庙共有264座(尚不包括未加入联谊会的宫庙)。至此,全台的行政区划中,除基隆市外,全都或多或少分布有保生大帝的同祀宫庙。明清漳、泉商人在东南亚一带的活动,也促使保生大帝信仰走出国门,落户于浩渺万里的异国他乡。如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加坡天福宫落成时,保生大帝即为主祀神明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三宝垄华人领袖陈宗淮还特地在大陆定制保生大帝神尊,迎返当地的大觉寺奉祀。此外,东南亚其他国家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也不在少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1-23 08:18
          回复
            大帝故里
            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是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出生地,保生大帝又称大道公,吴真君,福建闽南和台湾闽南籍同胞所奉的地方守护神。史载,神姓吴名本,是宋代神医,又被称为吴真人、花桥公。生前医德如佛、医术如仙,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分文。民间传,吴真人生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慈惠济世,活人无数,深受时人尊敬,称神医。吴真人辞世后,人们自发地建宫立庙,塑像祭祀,渐渐发展为一种信仰崇拜,吴真人也渐由神医变成医神。现吴真人的崇拜遍及闽南、两广、台湾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所建庙宇近千座,仅台湾就多达数百座。作为保生大帝故里的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近年来致力文化建设,并将保生大帝文化列为该地特色文化品牌。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1-23 08:35
            回复
              保生大帝实录
              世代积德
              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是周代泰伯的后裔,列国时分土金陵,建国吴县(现在的江苏省),传到三十 一世的时候,遂以吴为姓。后来吴姓子孙繁衍,才分出一支,迁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定居,这白礁乡就是日后大帝生长的故乡。大帝名夲(音滔),字华基,先祖世代都是勤修功德,乐善好施的好人。
              成梦怀胎 传到圣父名通,后来受封协成元君,平时也是勤俭治家,喜做善事,以劝人学好闻名。圣母黄氏,后来受封玉华大仙,性情幽雅贞淑,修前世功果,积德早已上达苍穹。有一夜,她正在酣睡,梦见吞食一只白龟入腹,醒来以吞食白龟是吉祥之兆,心中暗喜,后来果怀圣胎,这就是大帝投胎。
              真人降生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岁次已卯,圣母将要分娩时,恍惚看见长素道人(即太白金星)和南陵使者,偕同北斗星君,护送一位仙童到她的房门口,说:“这是上界的紫微星君,前来投胎降世的。”他们刚刚说完大帝就降生了。这时候异香满堂,豪光灿烂,又见五老及三台魁星现身来拜贺。屋外上空五彩祥云朵朵覆室,紫气满庭,民众个个啧啧称奇,认为这不是寻常的瑞气。时正是农历三月十五日辰时。
              博览典籍
              大帝本是紫微星君转世的,生来具有道性,所以品行性格都和常人不同,幼小的时候,身体特大而且很聪明。及长博览群书,无论什么书籍,凡是读过一遍,都可以背念;不但天文地理,就是礼乐刑政的书也无所不通,尤其是对歧黄医术,他特别下工夫潜心研究,所以修正了前人许多错误,在制药方面,特别精研有方,达到奥妙,这就是大帝夙愿救世济人的缘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1-23 08:40
              回复
                偶遇异人
                大帝十七岁的时候,遍游各地名山。有一天,来到江边,偶然遇见一位面貌与世俗不同的异人,在江上划舟,他忽然把舟摇过来,邀请大帝登舟一同游赏。大帝很高兴,也不推卸,登舟同往,任他摇到那里去。顷刻之间,只见前面有一座高大巍然峙立,四周的风景非常好。大帝问那个异人:未知前面的高山是什么山呢?异人说那是昆仑山。
                王母传法
                异人请大帝登山,大帝束起衣裳跟他爬上山去,好不容易才登上这座山的最高峰。来到一座洞府,那异人便请大帝入洞,参见西王母。西王母大悦,就让大帝坐下,西王母说:“你前生与我有缘,今世得与我会面,我要将神方以及驱魔逐邪的法术传授给你,让你去济世救民。”大帝于是留在昆仑山过了七天,学习神方及法术。临别时,王母再三嘱咐大帝:“学成回里,别忘记旨在济世救人”。说完王母便仙法送大帝下山,不一会儿便回到家乡,大帝自思既然得了仙法,应立志修真、研究医法济世救人。
                辞官退隐
                大帝平素孝敬双亲,和睦邻居,守信约,淡金钱,重义气,戒杀持斋,不娶妻室。传说大帝24岁中举人,朝廷授予御史,他为国家效劳数年,即辞官回归乡里,退隐於泉州府白礁乡文圃山龙池岩炼丹制药,济世救人。
                神方华骨
                有一次,大帝要上山采药炼丹,经过树林,看见一堆人的枯骨,他拾起来一看,只见那堆骨已经失了一支左腿骨。大帝于是取了一枝柳枝代替那左腿骨,即时画符念咒,步罡踏斗作法,说也奇怪,那堆枯骨即刻变成人形,原来是一个童子。那童子站立起来,啼啼哭哭,说要寻找主人。大帝问他什么原因?童子答说:“我伴主人要去同安接任知县,行到林中,突被老虎冲散,老虎把我咬死(枯骨欠左腿骨,就是被老虎吞食),现在不知我主人的下落。”大帝劝他不必啼哭,我可以收你为书童。于是命他背药同行,途中,遇见他的主人同安县知县,姓江名少,又名仙官。江知县一见那个书童很惊喜,问他“你与我同往同安县赴任途中,突遇老虎,你被老虎咬死,为何现在还活在世间:”大帝便将起死回生之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江仙官半信半疑,问大帝说:“你既然有起死回生之法,是否能转生为死:”大帝点点头,即时施符念咒作法,那书童随即又变成一堆枯骨。
                江张从游
                江知县看见大帝法力无边,知道不是凡人,他醒悟人生在世,争名夺利终久无用,便要求大帝收为徒弟。大帝即时允许,收为门徒。江仙官再要求大帝施法,将枯骨在化成书童。事后,江知县返回衙门,将遇见异人,收为门徒的事一一告诉张师爷(即张圣者),并表明愿意弃官跟随大帝隐居修道,并将官印交给他。张师爷得次仙机,也深悟爵禄荣华终是一无所有,天下既有此异人,岂能错过,所以他也弃官同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1-23 08:42
                回复
                  结庐礁山
                  大帝带了江仙官,张圣者同归白礁,盖结草庐,隐居修真论道,行医救世。事后这消息传四方,受教日众,诸门下深明秘法,同成正果者,有黄医官、程真人、江仙官、邓、何、纪、黄仙姑,赵、殷、康、辛、王等诸元帅,王灵官,王、康舍人,张、萧、刘、连圣者,马、虎迦罗,诸天君并各神将等。
                  揭榜医太后
                  宋仁宗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稻世。
                  天圣九年(1031年)宋仁宗的母后患疾,朝里所有太医多次诊治,百药无效,病情反而同日见沉重,奄奄一息危在旦夕。原来宋仁宗的母后患的是乳疾。太医诊治羞于开口,不肯让人视诊,服下许多丹药均无见效,太后病久不愈,太医束手无策,宋仁宗更是废寝忘食,坐立不安,百般无奈,只好张贴黄榜广征良医。
                  有一天,从福建到京都汴梁云游的民间医生吴夲看了黄榜,伸手揭下来,这消息轰动整个京城,大家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治好了病,当然有封赏,如果治不好病,那可得当心脑袋。
                  吴夲揭榜后,被带进宫中,宋仁宗亲自召见,只见他道貌平凡,布袜草鞋,风尘仆仆,说话声如洪钟,上朝不拘礼节。宋仁宗心想,这分明是个乡下医生,岂能治好母后的病,既然敢揭黄榜,且让他试看看。
                  吴夲被带到后宫,太后躺在房里床上,太监从房里接出一条红丝线,让他在丝线上把脉,吴夲三个指头轻轻地按在丝线上,认真诊断一会儿,沉沉地叹了一气道:“没治了,没治了,脉搏已经停了”。说罢站起来,就要往外走。宋仁宗和众人大吃一惊,觉得“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这个乡下医生看起来还有点真本事。刚才故意叫宫女将红丝线系在床杆上,被他诊出没脉搏,实非平庸之辈。众人见大夫要走,忙上前劝阻道:“大夫留步,请再为太后把一次脉。” 吴夲只好回身重坐案前,又伸出三个指头轻轻地按在丝线上,聚精会神地把脉,低头沉思片刻又道:“没治了,没治了,太后的脉搏跳得和猫一样急。”以猫试他,又被他识破了,因此赶快上前挽留他再次把一次脉。
                  吴夲百般无奈,只好坐下,再次伸出三个指头按在红丝线上,垂头侧耳,专心致意的扫寸脉,关脉,尺脉,认真辨认一番道:“不妨事,不妨事。”他为太后隔幔灸艾柱,钢针刺背脊,又用丹药内服,经过一番调治,太后的病终于药到病除。太后和仁宗喜出望外,十分感激,宋仁宗要赐封御史太医,他起身辞谢,要回故里道:“吾志在修真,拯救众生,荣华富贵,非我所愿。”
                  宋仁宗见他坚持,嘉奖他的美德,赐他在故里白礁择地(现白礁慈济祖宫正殿)结庐修真悟道,行医济世。 输米济急 宋仁宗明道元年岁次壬申(1032年),漳州、泉州两地久旱不雨,颗粒无收,饥荒遍野,民不聊生。大帝听见这个消息后,便搭盖了一座高台,台上竖起一面大旗,亲自登台步罡踏斗作法,向民众宣布十天之内,有大船载米前来救济,民众半信半疑,企望奇迹来临。不觉十天已到,果然有大船数十只载米前来救济,大帝计口赈粮,漳泉两地灾民闻此消息,招兄呼弟接踵而来,受赈灾民人山人海,灾民得食,地方安定。大帝救灾救难的善举,使漳泉两地灾民皆得饱食,个个感谢大帝功德无量。
                  祛疠击魔
                  明道二年(1033年),漳州、泉州两地瘟疫蔓延,民众相继而死,吴真人带领徒弟江仙官、张圣者等奔波于漳泉疫区,施医送药,拯救灾民无数。吴真人步罡踏斗,驱雷击毙瘟魔,平息一场灾祸。漳泉两地民众永怀吴真人的恩德。
                  白礁飞升
                  景佑三年(1036年)农历五月初二,吴真人外出救治病人,回家路上绕道到文圃山龙池岩采药草,不慎坠崖,乡亲抢救回家,医治无效,午时乘白鹤协同圣父、圣母、圣妹、吴明妈、王舍人得飞升,吴真人时年58岁。远近乡民挥泪致香案叩送。次年白礁村父老在白礁他的修炼处建龙湫庵,偶其像而祀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01-23 08:45
                  回复
                    白礁慈济祖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01-24 08:03
                    回复
                      保生三大帝 救忠臣颜师鲁
                      在白礁与青礁至今流传着一个保生大帝救忠臣的美丽故事。南宋时期,与白礁相邻的青礁村院前社,出了一位当朝的吏部尚书颜师鲁,他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培育更多的人才,创办院前书塾,供养一批秀才学子在此传播文化。然而朝廷政敌向宋高宗密奏:颜师鲁养学子是为了谋反,这批学子是日后重建朝政的储备人才。皇帝派钦差大臣赴闽实地调查。颜师鲁将会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院前书塾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有一个秀才想出良策,就是向邻村的白礁慈济祖宫求救,连夜把保生大帝请回来供奉,将院前书塾改建保生大帝庙宇。白礁慈济祖宫庙公明白,吏部尚书颜师鲁是一位为民办实事的清正忠臣,不能就这样被奸人所诬陷,于是就同意让他们请三大帝回院前书塾。钦差大臣看到非但是书塾,而是虔诚的保生大帝信徒们活动场所,他还前往白礁慈济祖宫朝拜。宋高宗永记吴夲治先祖乳疾之恩,听到颜师鲁建庙宇追思祖先恩人,是大忠臣,非但不责怪,反而龙心大悦,将颜师鲁由二品大臣升至一品大臣。
                      颜师鲁和族人为永谢保生大帝的大恩大德,就恳求白礁慈济祖宫庙公把三大帝留在院前村供奉,并进一步兴建庙宇。院前社只是青礁村的一个自然村,于是经过数个朝代,院前保生大帝庙改名为青礁东宫庙。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01-24 08:22
                      回复
                        龙池岩与保生大帝吴夲
                        白礁龙池岩东边的“丹灶石”遗迹,是南宋宝庆元年(1226年),同安邑宰王楷为纪念吴真人生前炼丹圣迹的题刻,是吴真人炼丹救世的功德的历史见证。
                        龙池岩
                        公元995年,吴夲十七岁奋志学医,游遍名山大川,寻师访道,后回归白礁故里,认真潜研岐黄,热心行医济世,龙池岩松竹茂密,到处盛产紫苏、鬼针草、白茅根、金不换、防风、穿山龙、一条根、千金红、香菇等各种草药,吴真人选择这里采药的有利条件,就在华圃禅寺的东边大榕树下结庐筑炼丹,白天采草药,夜间经常与龙池岩高僧一道参悟,研究脉理医药。采集各种草药,炼制医治各种疾病的丹药,为行医济世奠定基础,因此龙池岩是吴真人炼丹制药时间最早最长的炼丹处。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吴夲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龙池岩采药时,失足落崖而死,享年五十八岁。此后他经常灵验救助乡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传说他后来修成了正果,乘白鹿升仙而去。众百姓缅怀他的功德,筹集资金建立了一座“龙湫庵”来祀奉吴夲。“龙湫庵”即白礁慈济宫的前身。
                        1998年,台北哈密街台胞陈添福先生参观了吴真人的炼丹遗址“丹灶石”,他非常关心重视保护好这一文物,并捐献人民币35000元,在“丹灶石”西侧建筑一座“炼丹亭”,人们一到龙池岩就可以看到炼丹亭,使“丹灶石”遗迹更加显眼,让人们更清楚地牢记吴真人炼丹遗址,缅怀宋代名医吴真人炼丹制药、济世救人,为人类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圣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01-24 08:24
                        回复
                          八百多年神奇壁画
                          这张壁画就在边大殿后墙的墙壁上,其实是一幅国画。画中的弥勒佛神态悠闲,更神奇的是弥勒佛脸、
                          神奇佛画
                          眼睛和脚,还有脚旁边的一双鞋,都会随着观赏者位置的移动而转动。这张壁画高约2米、宽近4米,记者和游客一起,现场做了个试验,笔直地沿着这4米走,眼睛盯着弥勒佛看,发现每移一步,弥勒佛会随之转动,仿佛他的脸一直跟着记者转,更奇怪的是,他肩上的两个童子也会跟着他一起“转向”。记者站在画的左边时,弥勒和两童子朝左;等记者从左边步行到佛像的右边时,弥勒和两童子脸都朝右了。但是,奇怪的是,同样一堵墙,画中两个角落的另外几位童子却是固定的,不会随着观赏者的位置转向。
                          看守大殿的老人已经年近七旬,是一位当地人。据这位老人介绍,自从南宋绍兴二十年 (即公元1150年),白礁慈济祖宫建宫时,宫里就有这张壁画了。据说是一位伟大的画师留下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3-01-24 08:37
                          回复
                            古龙湫庵
                            文化节
                            景佑三年(1036年)农历五月初二,吴真人外出救治病人,回家路上绕道到文圃山龙池岩采药草,不慎坠崖,乡亲抢救回家,医治无效,午时乘白鹤协同圣父、圣母、圣妹、吴明妈、王舍人得飞升,吴真人时年58岁。远近乡民挥泪致香案叩送。次年白礁村父老在白礁他的修炼处建龙湫庵,(《吴真人历史纪略》)以为纪念,还在泉州当年吴真人曾住宿,为穷人治病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花桥公庙”。吴夲死后百余年,在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南宋高宗皇帝闻知他曾治愈过自己老祖宗的顽疾,并得悉白礁村的龙湫庵香火鼎盛,于是,特命使臣往闽督工,启国库于吴真人的故乡白礁村龙湫庵原址重建了一座辉煌的双层宫殿式庙宇,后又易名白礁慈济宫。后求,北至长江、南至两广,相继建起吴真人庙,均从白礁慈济祖宫分香出去,闽南人从宋元的泉州港、明清的漳州月港出洋,亦将吴真人的塑像香火带往海外,并在东亚洋诸国,仿造白礁慈济祖宫,建造几百座吴真人庙。
                            据传到了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吴夲徒弟的后代,根据他传下来的验方,医好了明成祖朱棣文皇后的痼疾。明成祖御赐吴真人为“保生大帝”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3-01-24 0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