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勉 当 如 是 学
「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于所可乐法,心不应着,断除贪故;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断除瞋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住七觉分。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诸姊妹!当如是学!」
若修无我观、使用这智能刀时,能断除内心的一切烦恼。「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应该这样学习。「于所可乐法,心不应着」:对于可爱着的境界,心不要执着。因为那个可乐的事情是因缘所生法、是无常、是自性空的。「断除贪故」:常常的修无我观,贪着心就不现了。「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所可憎恨的事情,观察它也是毕竟空、没有自性的,不应对它不高兴。若常常修止观,就会有这种作用:可贪的地方不起贪,可瞋的地方不生瞋。若不修止观,遇着可爱、可贪着的境界,贪心非出来不可;于可憎恶、可恨的地方,瞋心也一定要发动,自己作不得主。「所可痴法,不应生痴」:若不学习经论,不知道一切因缘所生法是虚妄、是毕竟空寂的,是名愚痴。现在学习了,不应该继续地执着为真实,应该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是修习止观,愚痴心就不生,而有大光明的智慧,故云「断除痴故」。
「于五受阴」:「受」是取着的意思。色、受、想、行、识因「受」而有,因为有执着心,所以就会有五蕴;有了五蕴,还继续会有执着心。受是因,色、受、想、行、识是果,有因就有果,有果也还会有因,故名「五受阴」。
「当观生灭」:无始劫来,由于没能修四念处、没能修无我观,使令我们的五受阴常常地出现,结束了一个五蕴,又出来一个--原来在天上,忽然间又到人间得到人的身体;若放纵贪瞋痴,就可能出现三恶道的五蕴。所以,应该观察五受阴是因缘所生法、是毕竟空,一念不生,契入第一义谛,五受阴就寂灭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也像五受阴一样,观它是因缘所生法,是名为「集」;观缘起无自性的寂灭相,是名为「灭」。
「于四念处当善系心」:身、受、心、法名「四念处」,亦即是五蕴--身即是色,受还是受,心即是识,法即是想、行。应该善巧地以此四念处为所缘境,修无我义的止观。
「住七觉分」:「住」即是修,「七觉分」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兹以三义释之: 一、释名:久处生死大梦,于今创觉圣谛义,故名为觉。觉非一法,多分助成,故名觉支。支是分义,支有其七,名七觉支。
二、七觉支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的胜义。
三、觉支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如是七法,是觉支自体。
「念」者,诸圣弟子修禅之时,由系念故,其心于四圣谛义明了现前,思惟其义,不忘不失。
「择法」者,依止于念,于四圣谛拣择伺察,即毘钵舍那观也。
「精进」者,由此势力,于圣谛的思惟、观察,其心勇猛,励志不息,出离障垢,能到所到真实义故。
「喜」者,初获圣道,发极欢喜,此是小乘初果须陀洹位,如大乘见道入极喜地。
「轻安」者,由得喜故,远离粗重,身心轻安。
「定」者,于真谛中,心住一境。
「舍」者,于真谛中,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
「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修此七种觉分,就是修四念处,也还是修无我观。「于其欲漏」:欲界有三恶道、人、天,虽然有这么多的差别,都是有欲的,都在欲界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起欲心,生贪瞋痴的分别心,有轻重的,如理与不如理的差异,是名「欲漏」。「心不缘着」:常常修七觉分,欲心被消灭了,不以欲心缘彼尘境,不以欲心执着彼境,它就不再系缚你了。「心得解脱」:常常修无我观、四念处,心不为烦恼所系缚,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大自在。
「于其有漏,心不缘着」:指**、无**天的烦恼而言。他们所爱着的禅定境界还是有漏、还是有烦恼。继续修习七觉支、八圣道分,则能断除有漏,故言「心得解脱」。
「于无明漏,心不缘着」:无明漏是一切漏的根本。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毕竟空寂的,但是我们不觉悟它是因缘所生,不知道它是毕竟空,这叫作「无明漏」。执着一切法是真实有的,名为「无明」。执着真实,然后才有爱、恨等烦恼,所以无明漏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心不缘着」:不要继续地执着是真实,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就能破除无明漏,「心得解脱」。
「诸姊妹!当如是学」:应该这样学习、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