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吧 关注:860贴子:12,390

回复:佛的弟弟尊者难陀,是这样教授五百比丘尼众证得阿罗汉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六 想 身 无 我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想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想身如实无我。」
第六段观察六想身无我。前文是「触缘受」,现在说「触缘想」;想和受是不同的。「受」:领纳义。于接触外境时感觉苦、感觉乐、或不苦不乐,是名为「受」。「想」:取相义。在内心深入地认识彼所缘境的相貌,并安立种种名言,是名为「想」。想的变化性很大,无常义很明显的会显示出来;它既是无我,也没有主宰性,故内心的思想不是「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想身如实无我。」
应该这样地观察:六想身如实皆是无我的。


18楼2013-03-19 02:26
回复
    六 思 身 无 我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思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思身如实无我。」
    第七段观察六思身无我。「思」,就是内心有了决定,采取行动去做这件事,而这个决定的「思」也是无我的。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思身如实无我。」 于受、想、思这三种内心的变化,都是这样地去观察:它们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也没有主宰性,所以它们皆是无我的。


    19楼2013-03-19 02:28
    回复
      六 爱 身 无 我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爱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爱身如实无我。」
      此段观六爱身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也是「三事和合触」。「触缘爱」:以触为缘而有爱的心理生起;爱是缘起的、是无常的,不具足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特性,所以它也不是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爱身如实无我。」 尊者再次劝勉诸尼众,应如是修止观。


      20楼2013-03-19 02:29
      回复
        无 常 义
        「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灯明得然。彼油无常,炷亦无常,火亦无常,器亦无常。」
        前文已阐明无我观的胜义,以下用譬喻显示其义。什么譬喻呢?就是油炷灯明无常喻。油是无常性,炷、灯明、器也是无常,举这个譬喻使令我们容易明白诸法无我义。希望欢喜作如是止观的人,最好能够把此譬喻背下来,在修止观时思惟其义。
        「譬因膏油、因炷,灯明得然」:过去时代没有电灯,都是用膏油。膏就是油;膏是凝结的,油则是流质的。炷是灯芯;有油又有炷,用火点着了,灯就可以燃烧而现出光明。光明是因缘所生法,油、炷、器则是因缘,有如是因缘,现起所生法的光明。
        下面说无常义。「彼油无常,炷亦无常,火亦无常,器亦无常」:我们再进一步观察,油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它是无常、会变化的。长时的点这个灯,油就逐渐减少,所以油是无常。灯芯亦如是:火在燃烧,它也就逐渐减少,乃至于无,故「炷亦无常」。灯点着后就有火苗,这也是无常的。怎么说呢?乍看之下它好像一直地放光,但若仔细加以观察,就会发觉光其实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并非不生灭的常光。虽然现在不用油灯而用电灯,但电灯所放出的光明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并不是一直地恒常光明,故「火亦无常」。
        「器亦无常」:膏油和炷之外,还要有器皿盛载油。器皿也是众缘和合而成的有为法,不是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的物体,它也是刹那生灭的。


        21楼2013-03-19 02:35
        回复
          无 我 涅 盘 义
          「若有作是言:『无油、无炷、无火、无器,而所依起灯光,常恒住、不变易。』作是说者为等说不?」
          前面说无常义,以下说无我义。若有人这样表达意见:「无油、无炷、无火、无器,而所依起灯光,常恒住、不变易,作是说者为等说不?」这样的言说表示的道理,和事实相等吗?
          没有油、炷、火、器就没有光,因为没有因缘就没有所生法。若云没有因缘而有所生法,此所生法是常恒住、不变易的,这说法有道理吗?所生法离开因缘无法独存,故是无自性的!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缘油、炷、器然灯,彼油、炷、器悉无常;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缘油、炷、器然灯」:因为有油、有炷、有器才能形成灯,灯点着了才能放出光明。「彼油、炷、器悉无常;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息没」:灯火灭即名「随灭」,其火所发光明亦灭名「息没」。所依的因缘灭了,能依的所生法,即不复存在。完全息灭了,就没有彼事了,没有彼事即是「清凉、真实」的境界。若火、若光有自性即不应灭,由灭故知无自性,亦应知未灭时亦无自性,是则即有即空、即空即有,远离一切戏论。
          「清凉、真实」是修学佛法、修无我观成功以后的境界。而不修无我观、或无我观未成就前,烦恼一直地活动,皆是热恼境界。若无我观的圣道成功了,没有烦恼后即是清凉,彼境界不可破坏,故是真实不虚的。此即是我们佛教徒修习圣道,所要圆满的涅盘境界。
          这个譬喻是很有深义的:所生法是靠因缘有的,没有因缘就没有所生法。这和《大般若经》及《中观论》的无自性义相合,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的生无自性义也是相合的。我们若能作如是观,不但可以破我执,亦可破法执,直入第一义谛。故天台智者大师说:阿含经大小共学。
          此譬喻「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息没」,这是事实。灯光依于油、炷、器而现起,灯光本身没有自性,即是无我。但若是油、炷、器都在,灯正在放光的时候,我们能觉悟到这个灯光是没有自性的吗?我们凡夫多数还是不觉悟!


          22楼2013-03-19 02:38
          回复
            观 无 常 无 我
            「如是姊妹!此六内入处无常。若有说言:『此六内入处因缘生喜乐,常恒住、不变易、安隐。』是为等说不?」
            下边以譬喻来合法,令我们觉悟我不可得、我所也不可得。不论静坐或是经行时,都应该如是作观。初开始可能是生疏的,但若常常作如是止观,熟能生巧,就会开大智慧,明白无我义,能够得圣道。
            「如是」指前面的譬喻。如何将此譬喻运用在法上修无我观呢?「此六内入处无常」:我们这个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它刹那刹那的变坏,最后老病死结束了,故说它无常。假设有人和佛法的思想不同,这样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见如意的境界,心里就会有喜乐。这个喜乐是长时期的存在,不会变化的,即使遇见破坏的因缘也不能破坏它,我心里长期地感觉到安隐、喜乐!」这样的说法与事实相等吗?


            23楼2013-03-19 02:40
            回复
              证 涅 盘 寂 静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缘法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此处经文虽然只举出六内入处无常,所生喜乐亦无常,但应该也包括前面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乃至六爱身等。所以,「我等曾如实观察」者,就是经行或静坐时,在奢摩他里曾经如是深入地观察、思惟:各式各样的因缘,会生出各式各样的所生法,因缘不同,所生法也会不一样的。因缘如果被破坏,所生的一切法也随之而灭。就像灯光的道理一样,它不可能一直继续存在。能生苦恼的因缘,若被戒定慧的圣道对治而消灭,所生的苦恼境界亦随之息灭,这时候就会感觉到清凉、自在,即涅盘的真实境界。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
              尊者难陀赞叹诸比丘尼:你们能这样地修止观太好了!太好了!前文说修无我观必须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而此处虽然没有明显提到无我这句话,但义已显示。
              「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一切法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因缘灭,所生法也跟着灭了。这表示所生法没有自己的体性,不能自主,一切由因缘决定,不能说:「你灭了,我不灭!」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因缘灭了,所生法决定「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是无常、无自性的,与常恒住、有自性、不变易的「我」的相貌不符合,也就表示没有我可得。六内入处、六外入处,乃至六爱身等都没有我可得,观这一切事皆是自性空的,在何处执着我、我所呢?
              如果长时期地依这个譬喻去思惟、观察佛法中的胜义,心里渐渐没有贪瞋痴的活动,没有嫉妒障碍的现行,人与人之间会和合无诤、安乐自在,这是非常吉祥的境界,所以说「善哉善哉」。
              什么叫作佛法?就是文字的经律论。经律论上告诉我们应该这样修行,也就是这样的修止观。难陀尊者是大阿罗汉,且有大神通智慧,他说「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这句话不只是对当时的比丘尼说,今天的比丘、比丘尼也应该包括在内。


              24楼2013-03-19 02:42
              回复
                依 根 茎 枝 叶 无 常 显 我 法 空 义
                「诸姊妹!譬如大树根、茎、枝、叶,根亦无常,茎、枝、叶皆悉无常。若有说言:『无彼树根、茎、枝、叶,唯有其影,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者,为等说不?」
                这是第二个譬喻。「大树」是由根、茎、枝、叶等所组成,它的根、茎、枝、叶是无常、有变坏性的。若有人这样讲:「虽然大树的根、茎、枝、叶无常变坏而没有了,但那棵树的影子还继续存在,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这个说法对不对?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如彼大树根、茎、枝、叶,彼根亦无常,茎、枝、叶亦复无常。无根、无茎、无枝、无叶,所依树影,一切悉无。」
                诸尼答言:「不是的!为什么呢?那棵大树的根、茎、枝、叶皆已无常败坏,而无根、无茎、无枝、无叶故,所依的树影也应该都没有了才对。」这个譬喻除显示我不可得(我空义)外,更有一切法自性空(法空)的深义。


                25楼2013-03-19 02:46
                回复
                  引 教 证 成 法 空 义
                  一、中观论
                  如《中观论》上说:「一切因缘生法无自性!」譬如大树未破坏时,荣茂地生长在那里,阳光照过来就出现树的影子。树和阳光是因缘,树影就是所生法;树没有了,影子也就不存在,这表示所生法没有它自己的体性,是名为自性空。若说树影有自己的体性,是名自性有,则应继续存在,但这不符合事实!
                  若在所譬喻的法上而言,因缘所生法是没有自性的,没有因缘就不能生起,所以是无自性。如《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空」,即是无自性义。没有因缘还有这件事,那叫有自性,这是违背事实的、是错误的见解。但是,不修毘钵舍那观的人,可能见一切事都执为真实,不知它是无自性的。现在佛菩萨出现世间,乃至尊者难陀说这一段佛法,都同样表示:一切因缘生法是没有自性的。而我们学习佛法以后,应该如是观察诸法的性空无所有,没有自己的体性。能这样深入学习,即是修习止观,就能改变我们原来认为诸法有自性的执着--如执色是我,乃至执识是我;现在观色乃至识皆是因缘有、无自性,故皆是无我也。
                  二、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中云:「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意思是所缘境没有实事,但有能缘识。何谓「无实事」?显现为境的只是影像,但与实事相似。譬如坐禅时,监香法师拿着香板走过来,你眼睛虽闭着,但感觉有人走过来,可能睁开眼睛看:「哦!监香法师拿着香板向我走来!」之后虽又闭上眼睛,可是心眼开始发生作用,事实上监香法师已经走到十步以外去了,但是你心里还是认为他的形相在面前。
                  这表示什么?表示内心所显现的只是相似的影像,不是其人的本身。彼影像是无自性、是空的,只是内心的想象而已。但你认为那是监香法师的本身,不是自性空的影像,是名「执着」之义也。应知我们所见闻的一切亦复如此,都是似义显现、非真实性,但我们却执着是有真实自性的,这也就是遍计所执相。
                  此义应再加以探讨。那位监香法师的体相是他的业力所变现的。他已经走过去了,但是我们闭上眼睛想的时候,他还在这里。这个身相怎么有的?是你内心变现的。这个内心所变现的相,和他本身业力所变现的体相非是同一。我们平时彼此见面时,我看见你、你看见我,好像真的看见对方,实在来说,我们看见的影像,是似义显现而没有体性,只是内心的分别而已。心若不想,影像即无。
                  如前譬喻中,树影乃因日光照于根、茎、枝、叶而现出的,若错认根、茎、枝、叶无常败坏后影还存在,不合道理。这正如同监香法师已经走过去了,但我们仍对内心那个监香法师的影像作种种分别,或生瞋心、慢心等。内心执着的影像完全是没有体性的,我们却认为是真实,这是错误的!
                  上述之用意,就是把业因缘所生法,和凡夫因内心的执着所变现的影像分开。本来只有一法,我们又变出来一个。业因缘所生法虽然是有,也是自性空、如幻有,但内心所执着的这一个,则完全是自性空的。我们若不分开观察,看见一个人时,好像真是看见了,其实不是!所见的只是自己内心变现的影像,是空无所有、无体相的,不是那个人本身的体相,而我们就在这上面生出执着,引生各式各样的烦恼,这是不对的!
                  「若有说言:『无彼树根、茎、枝、叶,唯有其影,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者,为等说不」,这句话就表示凡夫都是这样子,不知道所分别的境界是毕竟空的。


                  26楼2013-03-19 02:50
                  回复
                    观 无 常 无 我 证 涅 盘 寂 静
                    「诸姊妹!若缘外六入处无常,若言:『外六入处因缘生喜乐,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者,此为等说不?」
                    前面的譬喻指六内入处,此处则说外六入处无常。当然,此说法也是无自性义!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义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
                    此义如前。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当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灭、清凉、真实。」
                    前面的「寂静」和此处的「寂灭」,意思一样。有烦恼的人,心是动乱的,若能灭除一切爱烦恼、见烦恼的动乱,契合无自性的诸法如,心即寂静,也就是寂灭。


                    28楼2013-03-19 02:57
                    回复
                      善 屠 牛 喻
                      「诸姊妹!听我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解剥其牛,乘间而剥,不伤内肉,不伤外皮,解其肢节、筋骨,然后还以皮覆其上。若有人言:『此牛皮、肉全而不离』,为等说不?」
                      这是第三个譬喻。「诸姊妹!听我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听我再说一个譬喻,有智慧的人因为这个譬喻,就会明白第一义谛。
                      「譬如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解剥其牛」:屠牛师、屠牛师的弟子,手里拿着锋利的刀子解剥这头牛。「乘间而剥,不伤内肉,不伤外皮」:他知道牛体中间有空隙,乘此空隙去解剥牛,所以不伤内肉,外皮也不会割得很碎。「解其肢节、筋骨,然后还以皮覆其上」:把外皮和肉乃至周身的肢节、筋骨都分开了,然后用皮盖覆在牛的肢节、筋骨上。「若有人言:『此牛皮、肉全而不离』,为等说不」:假设有人说此牛的皮肉等还是完整的、没有分离,这样说法对不对呢?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彼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乘间而剥,不伤皮肉、肢节、筋骨,悉皆断截,还以皮覆上;皮、肉已离,非不离也。」
                      诸比丘尼回答说:不是的!虽然以皮覆盖其上,但牛的皮和肉已经分离了,肢节、筋骨也已经截断了,「非不离也」。
                      「姊妹!我说所(斯)譬,今当说义:牛者,譬人身麤色,如箧毒蛇经广说。肉者,谓内六入处。外皮者,谓外六入处。屠牛者,谓学见迹。皮、肉中间筋骨者,谓贪喜俱。利刀者,谓利智慧。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
                      「姊妹!我说所譬」:这个「所」字,应该是「斯」。「今当说义」:现在说它的涵义,也就是以喻合法的意思。
                      「牛者,譬人身麤色」:牛譬喻我们人麤显的色法。「如箧毒蛇经广说」:箧是盒子或箱子,箱子里有四条毒蛇,譬喻人身内的地、水、火、风,犹如四条毒蛇。「肉」,譬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入处。「外皮」,譬喻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入处。 「屠牛者,谓学见迹」:屠牛师、屠牛弟子是譬喻学习佛法、修学圣道已经得初果须陀洹、见第一义谛之人。「迹」是痕迹,就是人所行走的道路。水泥铺的路,在上面走看不见痕迹;若是泥泞路,有人走过就会现出足迹,循着足迹就知道这个人到什么地方了。这是譬喻修无我观、见第一义谛,是一切圣者走过来的道路,表示我们现在修无我观是可信赖的事情。
                      「皮、肉中间筋骨者」:皮和肉、肉和筋骨都是连在一起的。这譬喻什么呢?「谓贪喜俱」:贪者,爱也。我们的爱着心遍一切处,就是执着。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时、一切处都有爱着心。
                      「利刀者,谓利智慧」: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的利刀,譬喻锐利的智慧。何谓锐利的智慧?即我空的智慧,亦包括法空智慧在内。「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学习经论、学习第一义谛名为多闻。这些都是佛的弟子,故名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无我智慧即是刀。此智慧一定要学习经律论才能现起,由此智慧常常思惟观察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这一切法无常、无我,加上奢摩他的辅助,是名修无我观。能长时期修无我观,这个智慧就会越来越锐利,而能究竟断除烦恼。
                      「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结」者,合义;烦恼现起时,就和苦恼合在一起,所以叫作「结」。烦恼活动时,就把我们的身心绑得死死的,甚难解开,故名为「缚」。「使」是烦恼对你下命令,你要听烦恼的使唤,这表示烦恼的力量很大,故名为「使」。结、缚、使皆是形容烦恼的相貌。
                      何谓「上烦恼」?譬如鱼潜藏水底,有时也游到水面上来;烦恼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活动时就叫作「上烦恼」,即是烦恼的现行。「缠」,在这里乃与「上烦恼」相对而言,指烦恼未活动、仍隐藏于心的状态,即是烦恼种子。如果我们静坐只欢喜修奢摩他,而不愿意修毗钵舍那,遇到境界时可能不感觉有什么烦恼:「喔!我修禅定很成功,我已经断烦恼了!」若这样想就错了!因为这只是暂时将「上烦恼」停下来,但烦恼的种子还在。若不修毗钵舍那,不可能断烦恼!


                      29楼2013-03-19 03:02
                      回复
                        劝 勉 当 如 是 学
                        「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于所可乐法,心不应着,断除贪故;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断除瞋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住七觉分。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诸姊妹!当如是学!」
                        若修无我观、使用这智能刀时,能断除内心的一切烦恼。「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应该这样学习。「于所可乐法,心不应着」:对于可爱着的境界,心不要执着。因为那个可乐的事情是因缘所生法、是无常、是自性空的。「断除贪故」:常常的修无我观,贪着心就不现了。「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所可憎恨的事情,观察它也是毕竟空、没有自性的,不应对它不高兴。若常常修止观,就会有这种作用:可贪的地方不起贪,可瞋的地方不生瞋。若不修止观,遇着可爱、可贪着的境界,贪心非出来不可;于可憎恶、可恨的地方,瞋心也一定要发动,自己作不得主。「所可痴法,不应生痴」:若不学习经论,不知道一切因缘所生法是虚妄、是毕竟空寂的,是名愚痴。现在学习了,不应该继续地执着为真实,应该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是修习止观,愚痴心就不生,而有大光明的智慧,故云「断除痴故」。
                        「于五受阴」:「受」是取着的意思。色、受、想、行、识因「受」而有,因为有执着心,所以就会有五蕴;有了五蕴,还继续会有执着心。受是因,色、受、想、行、识是果,有因就有果,有果也还会有因,故名「五受阴」。
                        「当观生灭」:无始劫来,由于没能修四念处、没能修无我观,使令我们的五受阴常常地出现,结束了一个五蕴,又出来一个--原来在天上,忽然间又到人间得到人的身体;若放纵贪瞋痴,就可能出现三恶道的五蕴。所以,应该观察五受阴是因缘所生法、是毕竟空,一念不生,契入第一义谛,五受阴就寂灭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也像五受阴一样,观它是因缘所生法,是名为「集」;观缘起无自性的寂灭相,是名为「灭」。
                        「于四念处当善系心」:身、受、心、法名「四念处」,亦即是五蕴--身即是色,受还是受,心即是识,法即是想、行。应该善巧地以此四念处为所缘境,修无我义的止观。
                        「住七觉分」:「住」即是修,「七觉分」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兹以三义释之: 一、释名:久处生死大梦,于今创觉圣谛义,故名为觉。觉非一法,多分助成,故名觉支。支是分义,支有其七,名七觉支。
                        二、七觉支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的胜义。
                        三、觉支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如是七法,是觉支自体。
                        「念」者,诸圣弟子修禅之时,由系念故,其心于四圣谛义明了现前,思惟其义,不忘不失。
                        「择法」者,依止于念,于四圣谛拣择伺察,即毘钵舍那观也。
                        「精进」者,由此势力,于圣谛的思惟、观察,其心勇猛,励志不息,出离障垢,能到所到真实义故。
                        「喜」者,初获圣道,发极欢喜,此是小乘初果须陀洹位,如大乘见道入极喜地。
                        「轻安」者,由得喜故,远离粗重,身心轻安。
                        「定」者,于真谛中,心住一境。
                        「舍」者,于真谛中,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
                        「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修此七种觉分,就是修四念处,也还是修无我观。「于其欲漏」:欲界有三恶道、人、天,虽然有这么多的差别,都是有欲的,都在欲界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起欲心,生贪瞋痴的分别心,有轻重的,如理与不如理的差异,是名「欲漏」。「心不缘着」:常常修七觉分,欲心被消灭了,不以欲心缘彼尘境,不以欲心执着彼境,它就不再系缚你了。「心得解脱」:常常修无我观、四念处,心不为烦恼所系缚,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大自在。
                        「于其有漏,心不缘着」:指**、无**天的烦恼而言。他们所爱着的禅定境界还是有漏、还是有烦恼。继续修习七觉支、八圣道分,则能断除有漏,故言「心得解脱」。
                        「于无明漏,心不缘着」:无明漏是一切漏的根本。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毕竟空寂的,但是我们不觉悟它是因缘所生,不知道它是毕竟空,这叫作「无明漏」。执着一切法是真实有的,名为「无明」。执着真实,然后才有爱、恨等烦恼,所以无明漏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心不缘着」:不要继续地执着是真实,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就能破除无明漏,「心得解脱」。
                        「诸姊妹!当如是学」:应该这样学习、观察。


                        30楼2013-03-19 03:22
                        回复
                          示 教 照 喜 已 去
                          尔时,尊者难陀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尔时,尊者难陀为诸比丘尼说法圆满,就离开了王园。


                          31楼2013-03-19 03:23
                          回复
                            佛 勘 验 加 持 差 难 陀 二 度 为 尼 等 示 教 照 喜
                            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眷属围遶,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乃至为佛作礼而去。
                            比丘尼们听难陀尊者说完法后,又到佛那里。「稽首礼足,退住一面,乃至为佛作礼而去」:「乃至」中间,应该还有礼佛等事。退住一面后,佛为说法,说法完后,「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众观月,为是满耶、为未满耶?当知彼月未究竟满。如是善男子难陀,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正说法,于其解脱犹未究竟。然此等比丘尼命终之时,不见一结不断,能使彼还生于此世。」
                            在此处得知佛世时诸比丘尼学习佛法的情况。佛说:譬如光明的月亮,在十四日的夜间,很多人望月,圆满了吗?当然知道月亮还不是十分地圆满。
                            「如是善男子难陀,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正说法」:「正教授」其义,「正说法」指文句而言;有能诠显的文句,有所诠显的义。这所教授的五百比丘尼还没有完全解脱。
                            「然此等比丘尼命终之时,不见一结不断,能使彼还生于此世」:但这些比丘尼在命终之时,不看见有一点烦恼没有断,而使令彼死了以后,再生到这个苦恼的世界来。
                            此文之意,诸比丘尼闻法之后,经过精进的修习止观,虽现在未能所作已办,但已到了十四日夜那样的月圆之美了。
                            尔时,世尊复告难陀:「更为诸比丘尼说法。」尔时,尊者难陀默然奉教。夜过晨朝,持钵,入城乞食。食已,乃至往诣王园,就座而坐。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此一次说法和上一次说法应是一样的,故无记录。
                            我们今日的佛教徒,听闻佛法的情况何如?多数是闻法已后,不再思惟观察,听过之后就丢在一边了,如此则不能调伏烦恼,增上圣道;若不忆念思惟,也不容易记忆,如此闻法能获得多少利益呢?如此学习佛法的意愿,能有几尺高呢?今日的佛教徒,信仰佛教虽然很多年了,还是凡夫一个,烦恼习气能转变多少?


                            32楼2013-03-19 03:27
                            回复
                              佛 为 五 百 尼 众 授 第 一 果 记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复于异时,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遶,往诣佛所,稽首礼足,乃至作礼而去。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复于异时」:不是当天,应该是经过多少天,诸比丘尼又来礼佛、闻法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五日夜,无有人疑月满不满者,然其彼月究竟圆满。如是善男子难陀,为诸比丘尼说如是正教授,究竟解脱。若命终时,无有说彼道路所趣,此当知即是苦边。」是为世尊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记。 佛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五日夜,无有人疑月满不满者」:没有这么疑惑的。
                              「然其彼月究竟圆满。如是善男子难陀,为诸比丘尼说如是正教授,究竟解脱」:诸比丘尼第二次再听难陀尊者说法,经一段时期如理作意修习止观,获得究竟解脱。爱烦恼、见烦恼完全消除,无我的智慧圆满了,就像是十五日夜月光圆满。
                              「若命终时,无有说彼道路所趣」:没有人会说他们从一条道路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不会再来欲界、**、无**里受生死苦了。他们一念不生契入第一义谛,惑、业及苦悉皆寂灭,色、受、想、行、识蕴不生。「此当知即是苦边」:应该知道,他们在生死苦恼中已到达最后边际,再也没有生死苦了。「是为世尊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记」:他们得阿罗汉了。


                              34楼2013-03-19 0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