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吧 关注:858贴子:12,193

回复:惟贤长老问答集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3.太虚大师思想体系的形成是在比较动乱的年代,那么在现代的社会应如何发扬?

太虚大师在动乱的时期,能够坚持信仰,一是坚持佛教优良传统,二是能够适应时代,在学术、思想、僧制等方面提出佛教的革新,这种思想从始到终,没有变化。这种思想、这种精神在今天更可以鼓励我们,根据佛教的教理,根据现代的机遇修菩萨行。这个菩萨行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此宣传真理,净化人心,维持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这是我们今天从太虚大师思想体系中应该得到的启发。不怕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挫折,坚持志向,一切为了国家、人民,为了众生,应该发扬这个精神。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5楼2013-02-09 00:04
回复
    64.《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见人就跪有何深意?

    常不轻菩萨见人就跪,就磕头。有些人批评他、骂他,他还是磕头。打他,他跑得远远的,还是磕头。因为他这样对众生,所以很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一是尊重众生,众生都有佛性;二是他能够发大心,普遍的礼敬众生;第三就是不著相,骂他打他,他无所谓,所以他能很快成佛。你把这个道理真正体会到就有好处,要向他学习,遇到什么逆缘,不顺心的时候,就要忍耐,不要发火、发脾气!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6楼2013-02-09 00:04
    回复
      66.五明是什么?

      菩萨学处,当于五明中求,这句话是弥勒菩萨讲的。做个菩萨,要晓得具体内容,要在五明中求。哪五明?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
      内明就是佛学,佛学讲心嘛,心内嘛,这是心法,是最广大、最高的;声明,语言文字学,也包括音韵学;因明就是论理学、逻辑学;医方明就是医药学;工巧明就是科学。五明都要懂,学通了就可二谛圆融,其中内明是最高的智慧,其他四明就是度众生的工具,度众生的方便。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8楼2013-02-09 00:05
      回复
        67.善知识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分为几种: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个衡量善知识的标准。但现在所讲善知识的标准很宽,只要是有长处的,只看长处,学长处,不要看他的短处,假如你看他的短处,把长处忽略了,也学不到东西。这点要注意一下,很重要。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什么人都参,有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医生、水手、船工、建筑师,还有神仙、婆罗门,为什么呢?各有长处。所以在选择善知识的过程中,你要有所择别,但你也不能只看他的短处,要看他的长处,不然不容易找到善知识。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9楼2013-02-09 00:06
        回复
          68.灌顶是什么意思?
          灌顶是印度王朝的一种仪式,当太子没有登基以前,举行灌顶就表示他要登皇位了。后来密宗采取这种方式,就是说你能够学密宗修法,能够修本尊、即身成佛,首先必须举行灌顶仪式,就是受摄加持,相当于给你加持一下、预计一下、授记一下:你将来要成佛,不久要做佛。而不是说把那个水往脑袋上灌,相当于授记一样的。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0楼2013-02-09 00:06
          回复
            70.小乘有派是怎么回事?

            有就是一切有部。在佛灭度后,最初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二根本部派,两部共计分裂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小乘里面大一点的派别为一切有部和经部。什么叫一切有?主张三世实有,简单来说,执著有我这个身在受报,过去受报,现在受报,未来受报。虽然是人无我呢,但是这个法是有的,时间、空间是实有的。他执著一个实有,对大乘来讲就是只断烦恼障没断所知障,只见我空不见法空,所以叫有。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2楼2013-02-09 00:07
            回复
              71.如何理解了义与不了义?

              了义就是彻底不彻底、究竟不究竟。若是专门只讲空而忽略缘起,就是断灭空,就不了义;专门只讲因果而不讲无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萨的因果,也是不了义的。
              空宗学人说空宗经典是了义的、唯识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学人就说空宗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才是了义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虚大师说过,大乘八个宗派教义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这中间,你就不要去议论,哪个了义哪个不了义,其实都是了义的。条条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师地论》讲学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这是最标准的,学佛要四依。
              依法不依人:指以所说的教法是否合乎正法为准则,不执著说法者本人之好坏。他只要讲正法,不管他相貌如何、年长与否、学历高低,你都要恭敬他。
              依义不依语:指不要呆板地执著这个语言,要了解表达的意思。执著语言就错误、狭窄,因为佛法境界是超过语言寻思的,是不可思议的。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指依大乘经,不依小乘经。从大小乘来看,小乘是不了义的,大乘是了义的,因为小乘只能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大乘是双证人、法二空。
              依智不依识:指对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于通达、了解,叫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是分别。众生的第六意识往往是虚妄分别,为眼前境象所迷,心随境转,就生起很多颠倒,被六尘牵着鼻子跑。学佛就要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随境转,不被六尘所迷惑。明代蕅益大师有个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讲经。弥勒菩萨看他到了后,就说了首偈子: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这首偈子说明识与智的分别。我们的第六意识由于妄想分别多,见不到真相。必须把妄想分别去掉,完全以定观照一切,以智慧观察一切,就能像大圆镜一样,把一切森罗万象都照得清清楚楚的,从而认识到诸法真相。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3楼2013-02-09 00:08
              回复
                72.如何理解缘起、性起?

                缘起就包括一切森罗万象,这是世间的万法,属有为法。但若以佛心来对待,虽是世间法也不矛盾对立,是和合无碍的。性起,就是以真心替代妄心,以真心把妄心消灭,一切从真心来看。所谓“明心见性”,见了性,真心就发生动力,发生动力就去掉妄心,就可把生死根本、灾祸根本去掉。所以缘起、性起的区别就在于此,缘起代表有为法,性起代表无为法及如何恢复无为法。
                佛教的六大缘起有:业感缘起、性空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一切法都是缘起,但性质不同。有些是从有为到无为,由染污转清净;有些是直接发挥清净的作用来影响万法。总之一句话,都离不开改造心田,这是宗旨。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4楼2013-02-09 00:08
                回复
                  73.什么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来源于《华严经》的两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三界唯心”,三界指欲界、**、无**,万法指三界的一切世间法。世间法都是由心造成的业所感,业力所感受,随业转变。不管是天趣、人趣、地狱、饿鬼、畜生,都随业受报。简单说“三界唯心”就是随心所转,随业受报。这是从业方面来讲。
                  “万法唯识”,要认识一切现象,必须要靠分别识,第六意识来加以分别。等于一个绘画的工程师一样,修房子之前他要计划,怎么样修法,绘好图以后,还要指挥工人,按图施工。这都是心力的作用,靠心力来创造,心力来指挥。在这个修的过程中,以及修完成之后,又凭心来认识它:这个房子合不合理,合不合规格,是好还是不好,是安全还是不安全。这叫万法唯识。
                  有个这样的公案。六祖大师在广州讲法,有一天,庙前有个杆上的幡随风吹动,有两个沙弥在那里争辩,一个沙弥说这是风动,另一个沙弥说这是幡动。六祖大师就走出来讲:即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这就是佛法的根本,万法唯心,唯心所造。
                  这个幡和杆是人心立起来的,是心力。动与不动你没得心、没得识怎么分别他呢?动与不动你要靠识来分别、靠心来分别。要认识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代表业力所感,随业受报;唯识代表要认识他、区别他,离不开识,识就是分别的意思。“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华严经》讲的一个总纲,也是《华严经》的中心。
                  《华严经》讲的这个偈子很妙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一个工程师画图,凭他的心,指挥工人造也凭他的心,造得安不安全,巩不巩固,庄不庄严,还是由心来决定。所以佛法抓根本,万法唯心、唯识。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国土染,心净国土净。这是个真理,非常科学。心染污了,贪、嗔、痴、慢重,社会就不宁静,叫五浊世界、污浊世界;心清净、烦恼去掉以后呢,就是菩萨境界、清净世界、清净国土。
                  《华严经》依此道理建立起法界观。什么叫法界观呢?以佛心观察一切,一切世界、一切有情都不可分离。拿世界来讲世界就包括微尘,微尘就包括世界,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不能分离。比如说这个星球之存在,离不开点滴的微尘,不然不会有星球的存在;这个大海江河之存在,都是那一滴滴水聚集而成的。所以说“从一微尘知大千世界,从一滴水知大海”就是这个道理,大小不能分离。从有情世界来讲呢,以佛心观察,万法相资相助,相依相承,平等平等,都有密切关系。缘缘相资,你要生存离不开众缘,离不开自然界的水土阳光,离不开工人造房子,离不开农民种粮食。众缘是相依相承的。而这一个众缘,农夫、工人、商人等,又离不开其他的人,缘缘相资相助。所以菩萨要度众生,因缘缘相资,愿愿就无尽,菩萨悲愿就无尽,就是这个道理。《普贤行愿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法界观。
                  学佛就要以佛心对待一切。佛心就是广大心、正直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叫佛心。禅宗参禅就是恢复佛心,禅宗又叫佛心宗。为什么参禅呢?把贪、嗔、痴去掉,恢复佛心。能够以佛心观察一切,那就真正地建立起了法界观、《华严经》讲的法界观。学佛就是要达到法界观,认识到缘缘无尽,事事无碍,互相依存,互相平等。因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还有他。缘缘无尽,相资相助。有这个观念就能够真正平等对待一切,对待众生。这才能建立起和谐世界。建立佛法的法界观才可以真正实现和谐,与人和谐,与众生和谐,与自然界和谐。
                  现在社会上讲和谐,一般只是讲要提高德行,但是德行如何才能提高,必须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个“法法相资相助”的道理后,表现于行动才是正确的。因此,实现真正的和谐,只有佛法才办得到。佛法讲得很透彻,很深,很高。《华严经》第一个讲一切唯心;第二个讲法界观;第三个讲修菩萨行的里程碑,走哪条路,要经过哪些阶段;第四个讲华藏世界,我们都在华藏世界中,那就要修菩萨行,以莲花因修菩萨行,互相资助,平等平等,这是大智大悲的菩萨行。这是《华严经》的几个内容。
                  《华严经》很伟大呀,不懂华严,不识华严,不学华严,就不晓得佛家的富贵,那才是真正的富贵!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5楼2013-02-09 00:10
                  回复
                    74.性空与相空有什么不同?

                    “性”是就本体来讲,“相”是就现象来讲。《大般若经》中有十八空、二十空,其中就包括性空、相空。十八空、二十空就包括一切法,世出世间法都在里面,包罗万象,但这一切都要空,不要执着相。《心经》、《金刚经》的总纲就是要离一切相、广修一切善,这也是整个般若经的总纲。执着相就有分别心。比如说执着男女相,起分别心就生烦恼,就要造业。能够离一切相,不执着相,有这个精神,心胸才广大,才能包纳一切;能够积极行一切善,就可处处利人,解决别人的痛苦。《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先要照见五蕴皆空,心胸广大不分别相,然后才能度一切苦厄,修行一切善,处处利人。这就是大乘菩萨精神。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6楼2013-02-09 00:11
                    回复
                      75.如何理解增上缘?

                      有顺增上缘和逆增上缘。顺增上缘就是很顺心的;逆增上缘就是比较逆心、唱反面教言的,你说这样他说那样,与你对着干。等于草木要长起来,水土、阳光,把它滋长起来叫顺增上缘;而天干呀、水旱呀这些就是逆增上缘。这是种断缘,反面教言,都叫增上缘。佛在世时的提婆达多,处处反对佛,佛就把他看成增上缘、逆增上缘,反面教言。以此锻炼佛心,坚持不退。所以什么事情你都要善于对待,遇到反面教言你不要灰心,要坚持。祖师有副对联:龙女献珠不为妙,提婆达多转FaLun。龙女献珠是顺缘,提婆达多是逆缘。提婆达多处处反对佛,拿大象来斗佛,拿大石头来打佛等等,这是逆增上缘,但是佛不退心,坚持感化他。
                      所以学佛就要有这种精神,不管顺缘、逆缘,都看作增上缘,以此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7楼2013-02-09 00:12
                      回复
                        76.什么叫毕竟空呢?

                        毕竟就是胜义。胜义是圆满彻底的究竟境界,但是对这个境界也不要执着,也要空。等于说法界是很高的,但你要执着法界、法身也不对的。般若讲的二十空,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要空完,扫荡一切妄情执着,才能见真相。《心经》里面讲“空中无色”,把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一直到菩萨的智慧般若境界”的执着,都要空掉、要无所得,才能见真空。空中有不空,那就不是断灭空,二谛圆融,菩萨才能达到悲智兼运,以实际行动救苦救难。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8楼2013-02-09 00:13
                        回复
                          77.如何理解“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这是龙树菩萨造《十二门论》的首颂。因缘所生法就是没有实体。一般讲自性是有实体的,没有变化的。既然是没有实体而且有变化,它就无自性。它不否定众缘生法,若是否定众缘生法,空就不能建立。当体即空就是在因缘生法中见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不能分离。你专讲“有”难免有常见,专讲“无”难免有断见,般若恰恰是来消灭这个断见、常见的。远离二边,契合中道,为中观之见。不管精神还是物质都是一样的,精神物质是一体。讲到法性它是不变,讲到心它就是动的,它就有体,有它的作用。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见法性要知因缘,知因缘就能见法性,见法性就等于见到如来法身。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9楼2013-02-09 00:13
                          回复
                            78.如何理解佛法与科学、哲学、宗教的关系?

                            在民国初年,对佛法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佛法亦科学亦哲学亦宗教,另外一种说佛法非科学非哲学非宗教,两个都有道理。你说佛法是科学它合得起,佛法建立在现实上,建立在因明论点上。你说是哲学它也合得起,它讲理性,讲意识的分析推断,作出结论,有分辨,有分析,有总合,有结论,重思辨。你说是宗教也可以,因为它信仰佛陀,信仰三宝,就信仰来讲,它还是宗教。所以佛法亦科学亦哲学亦宗教。
                            另一个论点呢,佛法非科学,非哲学,非宗教。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科学以人本主义为主,讲自然,讲自然趋向于物质,就有限定,所以说非科学。非哲学是什么呢?哲学重思辨,思辨从西方哲学来讲就是空洞的想象,凭主观臆断来得,不根据事实,中国的玄学,西洋的哲学唯心论都是这样的,所以佛法非哲学。为什么非宗教呢?因为宗教是信仰神权,西洋的宗教一般讲神权,上帝万能呀,真主万能呀。佛法本身不讲神权,它破除我,人我、法我、神我,什么都破。你就不能说它是一般讲的宗教。所以佛法非科学,非哲学,非宗教。
                            因此,这两个论点都有道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从一个方面来讲亦科学,亦哲学,亦宗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非科学,非哲学,非宗教。说明佛法的范围广大,可以包括这些,但是这些不能包括佛法。就是这个意思。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0楼2013-02-09 00:14
                            回复
                              79.什么叫福慧双修?

                              佛家修行就是持戒修定修慧,达到净化,消灭无明,消灭烦恼,这样子内心的明珠就发光,明珠放光就有智慧。一般人就是内心被无明烦恼障蔽,明珠被遮了。修福修慧就有德,福慧双修就有福有慧。有福就是自己满足,有慧就可以看前途,站得高看得远,就走光明道路,不走邪道。佛就是福慧双修达到圆满的境界,所以叫两足尊,即福与慧两者都满足了,都圆满了。我们学佛就要学这两种。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1楼2013-02-09 0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