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们谈一下天下大同,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和谐。在《大学》中,全球和谐的理想就是平天下。它依然是以个人的努力为基础,认为有了德天下就能太平。确切地说,个人的努力必须符合互惠原则:“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为了实现全球和平,应当遵守上述原则。因为在世界上,国家不应分上下、左右、前后。这些原则可以应用于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模式和不同生存方式的国家。
世界各国都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由众多国家组成的世界上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应当如何依据作为仁德的克制与自律原则去行事,因为只有把其他国家看成是独立平等的国家才能得到对方的尊敬。这种克制原则可延伸为上面所提到的互惠原则,不要占任何国家的便宜。克制原则和互惠原则的形成是极其理性与自然的事,其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事不应该做。但是,需要做什么事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论语》中就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运用这两个原则的困难是: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想获得的东西或许恰好是他人不想获得的,还需要知道他人的需要和欲望以适应他人。如果每个国家都这样考虑他国,全球和谐便容易实现。但问题经常是人们不知道他人的需要,而他国的需要也许正是自己国家的需要。各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发展展开竞争,成为竞争对手。因此,如何实现和谐不仅要克制,还要理性地、公开地进行谈判,为了双方的利益达成谅解。
从这个角度讲,就是和而不同。暗隐的困难是:差异是否能造成不同,是否对未来构成威胁。就此而言,理性地思索与讨论,并进行合理的交流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只注重个体的道德也是行不通的。在《礼记·礼运》中,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国又被描绘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理想国家的重要特点是:选出圣人与智者来服务众生,倡导诚信、和谐与友谊。在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中,人人都能得到关心,就像在家里一样,人人都关心他人,不仅善待老人,儿童和弱者也会得到很好的照料。鳏寡孤独均有所养,男女同样居有其所,行有所止。其他理想性质的内容还包含:财物不必只为己用,做不做事无人忌妒。在此完美的社会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无盗无抢。
这个国家被称为大同。我们确实可称其为同和或共和,可以借用汉语中“共和”这个词来说明这个理想国家:天下为公,人尽其才,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庸》里所描绘的国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问题是,这样的国家是否只是一个乌托邦,而不能存在于现实中。从理论上讲,还没有一个国家能达到这种程度,它涉及到相互间的信任,对政策的信任,以及对统治权力的信任;它还涉及到对目前的生产和分配的经济模式的修正。它不完全是由公正分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它是由人的道德转化而来的,其依据是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信任互助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仅仅通过理性是无法建立这样的国家的,只有通过每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样的国家才能出现。确切地说,这就是儒家的观点:把普遍的道德修养看作国内和国际间利益和社会利益和谐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