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吧 关注:36,201贴子:513,524
  • 10回复贴,共1

受降长安君,悼襄王胸怀秦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战国时代,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时代,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时代,是一个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这一时期两军交战,将士肯定都是浴血奋战,以死报国,很少有投降的事件发生。
战国时代的战争,打输了全军覆没的情景时有发生,打不赢保存实力撤退的也不少,但是打不赢而投降的军队,甚至还没打就投降的军队,很难寻觅。
如果一支军队投降,很可能是这支军队的主将阵亡了,有如长平之战赵括阵亡,赵军群龙无首而投降。
凡事也有例外,那“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秦人,便在这例外之中。
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时期,秦国将军郑安平统领两万余秦军,集体投降赵国,就是在主将健在的情况下发生的。
而这两万余秦军,也是刚开拔到赵国不久的生力军,郑安平统领如此生龙活虎的一支秦军投降,成为了东方六国的笑谈。
当时的秦昭襄王恼羞成怒,一度迁怒于推荐郑安平为将军的相国范雎。
不过恐怕秦人怎么也想不到,约二十年后,地位更尊贵军职更高的秦人,将统领数量更为庞大的秦军,连同秦国的土地一起投降赵国。
公元前241年,五国联军在赵国老将庞暖的统领下,勇挫秦军,斩杀秦军主将蒙骜,这一事件,给东方六国带了意外的惊喜。
秦国国内,自秦始皇即位以来,一直存在四大势力集团:秦始皇、长安君成蟜、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这四大势力互相倾轧,却谁也奈何不了谁,一直到蒙骜阵亡,形式发生了改变。
首先是秦始皇,他即位以来,虽然努力培养亲信,文的有李斯,武的有王翦、桓齮、杨端和,但是这些人尚年轻,在秦国朝廷和军队中的话语权并不大。
秦始皇,虽然是名义上的国君,但他还未正式登基,他掌控的权势,最多也就是四分之一。
长安君成蟜,是秦始皇同父异母弟弟,他的母亲是韩国公主,地位与歌妓出身的秦始皇母亲赵姬,可谓天壤之别。
长安君成蟜年龄不大,能力倒是也有一些,他曾经到韩国,凭着一张嘴,从外祖父韩桓惠王手中,要了一百里地割给秦国。
长安君成蟜的实力,近年来突飞猛涨,这得从秦国几位将军说起。
秦国近十年军中有三位大将,分别是蒙骜、王龁、壁,这一年蒙骜阵亡,王龁老死了,将军壁压抑了多年之后,成了秦军的NO.1。
将军壁,不像蒙骜、王龁,都是有氏也有名的人,他只有一个名叫壁,他没有氏,说明将军壁的出身地位不高。
而将军壁虽然有一定能力,但比起蒙骜、王龁还是差的远。
将军壁这种出身地位不高,能力也不出众的军人,肯定就不能入秦始皇和吕不韦的法眼了。于是将军壁,就依托于长安君成蟜,逐渐成为秦军的主要将领。
长安君成蟜与将军壁,又是一对唇亡齿寒的铁杆搭档。
当蒙骜阵亡,王龁离世之后,长安君成蟜与将军壁迅速崛起,跻身最有竞争力四人之一,这让其他三方坐立不安。
吕不韦,依靠与秦庄襄王的铁杆哥们关系,才混到今天权倾朝野。由于秦始皇的即位,他居功至伟,再加上秦始皇与他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父子关系。若秦始皇不当国君,除非吕不韦自己当秦国国君,否则不论谁当了国君,吕不韦都难逃一死。
当有外人来抢秦始皇的国君之位时,吕不韦是不会含糊的,坚决站在秦始皇一遍。换句话说,吕不韦只能允许两个人当秦国国君,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他自己。
嫪毐,傍着太后赵姬才有今天的地位,太后的态度,决定了嫪毐的前途。
嫪毐与太后生了两个儿子,在太后眼中,只有这三个人可以当秦国国君:秦始皇,她与嫪毐的两个儿子。当有外人来抢秦始皇的国君之位时,太后赵姬也是毫不含糊的,坚决站在秦始皇一边。
秦国四大势力:


1楼2013-03-16 04:05回复
    这一切,就拜那连坐制所赐。
    不过,此时的秦国,国土面积接近半个天下,根基雄厚。这时候杀几万军士,迁移一个大城的百姓,根本没有对秦国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害。
    秦国发生的这一连串故事,东方各国都当做是史诗级巨献的电影来观看,只可惜这部电影时间太短,东方六国还没看过瘾。
    就像足球场上,当对方的守门员和后卫发生争执,己方一般都是冷眼观望看笑话。
    赵悼襄王也不例外,他回味着长安君投降的每一个细节,那是他人生当中最为美妙的时刻,绝不亚于邯郸名妓带给他的愉悦。
    赵悼襄王心中唯一感到遗憾的是,长安君成蟜输的太快太彻底了一点,如果长安君成蟜能坚持三年五载,赵国的形势又会大不一样。
    此时赵悼襄王,与老将军庞暖,正策划一场攻灭燕国的大计划!
    自长平之战以来,燕国多次趁赵国与秦国大战,背后偷袭赵国,让赵国每次面对秦国之时都不得不担心后院起火。
    秦国长安君成蟜兵败之后,秦国国内四大巨头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赵国也缓过气来,有机会彻底消除燕国这个隐患。
    不过,秦始皇和吕不韦雷厉风行地击溃长安君成蟜,这让赵悼襄王和老将军庞暖都很忌惮,万一秦国趁赵国攻打燕国而发兵攻赵,那后果也不堪设想。
    老将庞暖,既是军事家又是纵横家,他建议年轻的赵悼襄王亲自跑一趟咸阳,会一会同样年轻的秦始皇,与秦国结好,免得自己攻打燕国时秦国出兵攻赵。
    公元前238年,赵悼襄王来到了秦国咸阳。
    赵国的国君,纵然他们有弱点有缺陷,可是他们都不畏强敌,该战斗就战斗,同时他们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危机时刻还是能勇敢挺身而出。
    赵国的国君,很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不把个人安危和颜面放在第一位,国难当头,他们往往能放下身段,冒着生命危险前赴秦国。赵慧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都是如此。
    咸阳城已经今非昔比,商业繁荣,车水马龙,就连城外都已经建满各种宅院。
    一百多年前,东方诸侯国恐怕没有多少商贾愿意到秦国咸阳来,因为秦国法律有诸多限制,不准聚众赌博,不准私斗,秦国男人基本都参军去了,这就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可是现在,东方诸侯国的大小商贾,以能在秦国买到一块地为荣,秦国是他们必不可少的投资之处。
    这有点店现在的投资,一个贵族家庭,肯定是房产、股票、基金都要投一点,而且房产既要买国内的,也要买国外的,这叫资产配置,钱多了就要分散投资。
    这个时期的战国也是如此,由于秦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主动攻打东方诸侯国,秦国内地相对安定,而且此时大势已定,各国大商贾都把秦国作为投资首选地!
    赵悼襄王看到了秦国的繁华,唏嘘不已,邯郸坐落于中原交通要道上,历来商贾云集,但是比起此时的咸阳,还是略显寒酸。
    赵悼襄王心中感慨,内心深处浮现出一幅画面:自己统兵攻占了八百里秦川,将秦国纳入版图。
    不过这个想象的画面一闪即过,如今的赵悼襄王,经过了几年的锤炼,已经不是当初即位时那个将廉颇、乐乘对换职位的懵懂少年,当赵国国君这几年,他成长了,也成熟了。
    赵悼襄王到咸阳,同样年轻的秦始皇很高兴,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给了他莫大的面子。
    秦始皇年少登基,之后就被两个父亲,仲父吕不韦和假父嫪毐所压制,就综合实力来说,吕不韦肯定在秦始皇之上,而嫪毐有太后支持也是劲敌。
    如今诸侯国君来与他这个还未正式登基的国君会盟,而不是去跟吕不韦和嫪毐会盟,这也是一种向天下昭示权威的方式,秦始皇很满意也很在意赵悼襄王此行。
    秦始皇在咸阳大摆酒宴款待赵悼襄王一行,生怕天下人不知道,赵王来与秦王会盟。
    秦国王宫之内,两个青年才俊,秦始皇与赵悼襄王,互露欣赏之色。
    赵悼襄王盯着秦始皇拱手道:“燕王无道,燕国生灵涂毒,寡人欲发兵于燕,还望秦王末救。”
    秦始皇暗衬:你要打燕国就打吧,在我收拾吕不韦和嫪毐之前,也没能力干涉你。
    只听秦始皇皮笑肉不笑道:“燕王无道义,赵国可伐之。”
    就此,赵、秦再次达成同盟,这也是赵、秦最后一次结盟。


    4楼2013-03-16 04:09
    回复
      表格还是有问题
      秦王吕政的支持者,那时最主要是国相昌平君和昌文君。


      5楼2013-03-16 04:51
      回复
        楼主还能编什么?
        估计能一直编导到汉朝吧?
        下篇该李牧出场了。
        大概是你蚤粉的花菜乐章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3-16 08:39
        收起回复
          李牧还能为秦国制造悲剧?!还是多写写李牧自己的悲剧吧。
          有李牧在,秦国不过是晚几年统一天下而已。赵国永远没戏,不论你如何编造都没法改变的事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3-16 10:04
          收起回复
            鼓励原创,精华嘉勉
            气死阿姨,哈哈哈哈


            IP属地:上海8楼2013-03-16 23:04
            回复
              不过尔尔。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3-17 20: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