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后十几年,赵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不能与秦国相提并论,以至于最后几次赵秦大战,赵国屡屡获胜却越打越弱,秦国屡战屡败却越打越强。这是双方国力的体现,赵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赵国很受伤,秦国却恢复的很快。
赵氏家族,慷慨激昂,纵然他们也会犯错,即使战国后期赵国国力不如秦国,但是在邯郸人的心目当中,赵氏家族就是永不凋谢的玫瑰!
赵国的末代国君赵迁,在其八年的国君生涯中,背负了一身的黑锅,然而了解他的人却并不多。
赵王迁的往事,可以从秦始皇开始说起。
历史上的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一代雄主,然而在他成为雄主的道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成为了垫脚石。
公元前240年,少年秦始皇头上还有三座大山: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和长安君成蟜。
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吕不韦和嫪毐联手攻灭长安君成蟜。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和吕不韦联手剿灭嫪毐。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秦始皇免职打发回封地,叱咤天下风云十几年的吕不韦,竟然没有做任何反抗。
秦始皇在对付国内竞争对手时,表现出来的这种骇人听闻的能力,绝对是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内战内行。不知道秦始皇对东方六国又会如何,会不会外战外行呢?
公元前237年,当吕不韦被免去相国职位,秦始皇大权独揽的时候,赵国老将军庞暖,正在统领赵军攻打燕国。
就在一年前,赵悼襄王曾亲自到过秦国,以稳住秦国在赵国攻燕时不出兵干涉。那时候吕不韦和嫪毐都在,赵悼襄王按常理推测,秦国至少还有好几年窝里斗,应该无暇东顾。
事与愿违,赵悼襄王是按常理推测的,但秦始皇却不是一般人,秦国的局势注定不会按常规发展。只过了一年多,秦始皇先后解决了两大腹心之患。
秦始皇解决了内部矛盾,赵国就危险了,因为秦始皇趁赵国为数不多的军队在攻打燕国,以雷霆之势发动了攻赵的战争。
秦国一动兵,秦始皇培养出来的三员大将也浮出了水面,他们是王翦、桓齮、杨端和。
当老将军庞暖攻下燕国的勺梁,王翦领一路秦军,也同时攻取占了赵国的阏与、橑阳(今山西左权)。
燕国的勺梁,其实已经是赵国的国中之城,由于燕国将下都武阳等城池割给了赵国,赵国又攻占了一些燕国城池,这勺梁其实就是燕国在赵国的飞地。而赵国西边的阏与、橑阳,都是军事重镇,赵军此战得不偿失。
当老将军庞暖攻下燕国河间的狸(或作厘,今河北任丘东北),桓齮、杨端和领第二路秦军,攻占了赵国河间的六个城。
同样是在河间地,赵国六换一,很不划算。
当庞暖攻下燕国河间的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的时候,桓齮却并没有继续攻打河间,而是南下到赵国南部,攻占了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两城。
邺城,就是西门豹治邺的城市,这里可是邯郸以南的大城市,几百年后袁绍和曹操都把这里定位都城。邺城不但是大城,而且民富人众,肥肉一块。
而安阳,是邺城附近的又一座大城(曹操墓就在这里),而且距离邯郸很近。
秦军打到邺城和安阳,赵军就不得不考虑邯郸的安危了,绝对不能再进攻燕国。
于是老将军庞暖收兵回邯郸,此时赵国保证都城的安全,才是当务之急。
赵国都城是保住了,但只重压之下,不到而立之年赵悼襄王病倒了,这一场大病,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公元前236年,不到而立之年的赵悼襄王,英年早逝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赵悼襄王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候离开,因为此时离赵国灭亡只有八年了。后面的八年,赵国这朵缤纷的玫瑰逐渐凋零,国势将逐渐日落西山。
赵悼襄王曾经立有一个太子赵嘉,但是在他临死之前,废了这个太子,立当时还是少儿的赵迁为太子。
回首赵悼襄王的一生短短二十多年,其中他即位后的十年,面临秦国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纵然如此,他依然任用李牧、庞暖从燕国手中夺取大片土地;他用老将庞暖合纵抗秦,最终击溃秦军主将蒙骜,间接导致吕不韦失势;他还策反了秦国宗室长安君成蟜。
赵氏家族,慷慨激昂,纵然他们也会犯错,即使战国后期赵国国力不如秦国,但是在邯郸人的心目当中,赵氏家族就是永不凋谢的玫瑰!
赵国的末代国君赵迁,在其八年的国君生涯中,背负了一身的黑锅,然而了解他的人却并不多。
赵王迁的往事,可以从秦始皇开始说起。
历史上的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一代雄主,然而在他成为雄主的道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成为了垫脚石。
公元前240年,少年秦始皇头上还有三座大山: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和长安君成蟜。
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吕不韦和嫪毐联手攻灭长安君成蟜。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和吕不韦联手剿灭嫪毐。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秦始皇免职打发回封地,叱咤天下风云十几年的吕不韦,竟然没有做任何反抗。
秦始皇在对付国内竞争对手时,表现出来的这种骇人听闻的能力,绝对是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内战内行。不知道秦始皇对东方六国又会如何,会不会外战外行呢?
公元前237年,当吕不韦被免去相国职位,秦始皇大权独揽的时候,赵国老将军庞暖,正在统领赵军攻打燕国。
就在一年前,赵悼襄王曾亲自到过秦国,以稳住秦国在赵国攻燕时不出兵干涉。那时候吕不韦和嫪毐都在,赵悼襄王按常理推测,秦国至少还有好几年窝里斗,应该无暇东顾。
事与愿违,赵悼襄王是按常理推测的,但秦始皇却不是一般人,秦国的局势注定不会按常规发展。只过了一年多,秦始皇先后解决了两大腹心之患。
秦始皇解决了内部矛盾,赵国就危险了,因为秦始皇趁赵国为数不多的军队在攻打燕国,以雷霆之势发动了攻赵的战争。
秦国一动兵,秦始皇培养出来的三员大将也浮出了水面,他们是王翦、桓齮、杨端和。
当老将军庞暖攻下燕国的勺梁,王翦领一路秦军,也同时攻取占了赵国的阏与、橑阳(今山西左权)。
燕国的勺梁,其实已经是赵国的国中之城,由于燕国将下都武阳等城池割给了赵国,赵国又攻占了一些燕国城池,这勺梁其实就是燕国在赵国的飞地。而赵国西边的阏与、橑阳,都是军事重镇,赵军此战得不偿失。
当老将军庞暖攻下燕国河间的狸(或作厘,今河北任丘东北),桓齮、杨端和领第二路秦军,攻占了赵国河间的六个城。
同样是在河间地,赵国六换一,很不划算。
当庞暖攻下燕国河间的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的时候,桓齮却并没有继续攻打河间,而是南下到赵国南部,攻占了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两城。
邺城,就是西门豹治邺的城市,这里可是邯郸以南的大城市,几百年后袁绍和曹操都把这里定位都城。邺城不但是大城,而且民富人众,肥肉一块。
而安阳,是邺城附近的又一座大城(曹操墓就在这里),而且距离邯郸很近。
秦军打到邺城和安阳,赵军就不得不考虑邯郸的安危了,绝对不能再进攻燕国。
于是老将军庞暖收兵回邯郸,此时赵国保证都城的安全,才是当务之急。
赵国都城是保住了,但只重压之下,不到而立之年赵悼襄王病倒了,这一场大病,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公元前236年,不到而立之年的赵悼襄王,英年早逝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赵悼襄王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候离开,因为此时离赵国灭亡只有八年了。后面的八年,赵国这朵缤纷的玫瑰逐渐凋零,国势将逐渐日落西山。
赵悼襄王曾经立有一个太子赵嘉,但是在他临死之前,废了这个太子,立当时还是少儿的赵迁为太子。
回首赵悼襄王的一生短短二十多年,其中他即位后的十年,面临秦国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纵然如此,他依然任用李牧、庞暖从燕国手中夺取大片土地;他用老将庞暖合纵抗秦,最终击溃秦军主将蒙骜,间接导致吕不韦失势;他还策反了秦国宗室长安君成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