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制作吧 关注:27,706贴子:162,911

在现实世界里,李安一辈子都是外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去年11月10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首次在李安的故乡公开放映。近九百张票,15分钟内迅速售罄,在台湾才停留两三天的李安,在放映前到达戏院和观众打声招呼,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咦,这家戏院还在?好怀念。”


IP属地:重庆1楼2013-04-05 22:22回复
    @紫墨_竹雪 亲 看看哈 嘿嘿


    IP属地:重庆2楼2013-04-05 22:25
    回复
      对将近三十年没在台北看电影的李安来说,这家位处西门町的电影院,像是带点陌生的久违故友一般,即便匆忙来去,也得打声招呼。因为,李安的电影梦,就是在离开西门町后筑起的。


      IP属地:重庆3楼2013-04-05 22:26
      回复
        梦开始的地方


        IP属地:重庆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4-05 22:27
        回复
          1970年代,考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影剧科的李安时常跑到西门町看艺术电影,他看的第一部艺术电影就是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处女之泉》(The Virgin
          Spring)。接连几部艺术电影轰得他“久久不省人事”,但也让他“感觉到导演的存在,意识到艺术电影的力量”。
          现已改制为台湾艺术大学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位在新北市板桥区,只稍过个桥,就到达西门町,因此李安在艺专读书时,可沉浸在西门町的电影世界中。对许多观光客来说,西门町像是个次文化集结地一般,充满年轻人爱好的商品物事,但对台北的文艺青年来说,西门町一直是电影圣地,即便不论每年金马影展洋洋洒洒的世界电影片单滋养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定期来此朝圣,平日的西门町就已聚集众多电影院,播放各样电影,供电影爱好者选择。
          西门町位于台北城的西门外,在日本殖民时期,还是一片荒凉土地,十九世纪末,日本人决定仿效东京浅草区,将这里开辟成休闲商业区。1930年代,台湾吹起一股新文化运动风潮,从音乐到戏剧,都繁花似锦绽开在这块土地上,民众对于休闲娱乐需求攀高,于是在文人雅士等中产阶级聚集的西门町,也开启了一家又一家的戏院,形成台北的电影街,至今仍然不变。


          IP属地:重庆5楼2013-04-05 22:27
          回复
            这里孕育了许多世代台湾电影导演的梦,自然包含李安。而后,他制作了第一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这部十八分钟的黑白短片,灵感来自于余光中短篇小说《焚鹤人》,描述一位画家写生时看到白鹭鸶飞翔天空的自在,于是想作个鹭鸶形状的风筝,但试了几次都飞不起来,“我想表达艺术家面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挣扎,我当时也有这种心情,对电影既充满向往又不明所以。”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如此描述。这部短片后来让他申请上了纽约大学电影系,他的电影路也从此开通。


            IP属地:重庆6楼2013-04-05 22:27
            回复
              另起炉灶


              IP属地:重庆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4-05 22:28
              收起回复
                然而,对当时的“国立艺专”而言,拍电影是种奢侈,仅能让技术组的成员在毕业前摸一下十六厘米摄影机,不是技术组的李安,于是,转向父亲借了钱,买了个超八厘米的摄影机,如此才能完成《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这部短片。而这也是李安的父亲李升送给他的唯一和电影相关的礼物,李升从不赞成李安拍电影,即使李安成名后,仍期盼他能放下导演筒、执起教鞭,当个戏剧系的教授。
                熟悉李安故事的人都知道,这个重视教育的校长父亲,深深影响着他的言行举止和待人处世,更左右了他的电影创作。
                李家祖籍是江西德安,祖父李宾雁曾被地方县官欺负,决心将儿子李升送进洋学堂,日后走入仕途、当官庇荫家族。李升也很争气,一路读到大学,对日抗战胜利后,返回故乡,以年仅28岁之龄当上江西崇仁县县长,后调任教育部主任秘书。1950年,他辗转来到台湾,从此不停在台湾岛内迁居、从事教职,从嘉义、屏东、台东到花莲,最后终于在台南定居。而李安,便在李升在屏东教书时,于潮州镇出生。


                IP属地:重庆8楼2013-04-05 22:28
                回复
                  屏东县位于台湾最南方,亦即魏德圣拍摄《海角七号》的所在地,如这电影所述,这个国境之南拥有包含原住民、河洛、客家等族群,文化多样。而潮州镇位处屏东中央,是该县第二大市街。清雍正四年(1726),广东省潮州府住民横渡台湾海峡来到这里,开垦拓荒,所以此地原名为“潮庄”,并承袭潮州原有的信仰和文化,聚落以潮州三山国王庙为奉祠中心。
                  李安是李家第三个小孩,却是长子,李升相当兴奋,百感交集:“李家终于有后了。”当年李升来到台湾,在嘉义教书时,便得到来自家乡的信息:李家被打为黑五类,李升父母皆被枪毙。李安祖父李宾雁临终前托人带话给李升:“老家全完了,你在海外另起炉灶。”李安自然成为李升的寄托,为其命名为“安”,取江西德安之意,但也是李升来台搭乘轮船“云安号”之名。
                  在潮州这个热带城镇呱呱落地,还没真正感受到南方风情,七个月大的李安便随着父亲调任台东,仅居住一年多,又往北搬迁到花莲,在这个台湾的后山,度过了他欢乐的童年时光,他曾自述:“地方的淳朴,人情的温暖、诚挚,给我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尤其是花莲师范附小的启发式教学,是我上艺专之前最快乐的一段学习岁月。”
                  花莲:静好岁月


                  IP属地:重庆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4-05 22:28
                  回复
                    花莲师范学院原在花岗山,李升赴任后,将其迁往美仑,而花莲师范学院旧址则成立了“国军退除役官兵师资训练班”,即让那些因战乱而无法求学的官兵,有机会继续读书进修。小小的李安便和家人一起居住在“师训班”中,成天与这些即将为人师表的退伍军人一起,演艺明星任贤齐的父亲即是其中一位。
                    花岗山虽名为山,但其实是块靠海的高地,和美仑隔着美仑溪对望,溪水从花岗山的东北方流入太平洋。花岗之名来自日本,起因为当地阿美族人反抗日本殖民,日本调派兵力攻打,并正式铲平花岗山头约十米,并将黄土往东边倾倒成为一座小山丘,命名为花岗山。而此地,也成为日后日本军警、消防队训练之所。如今这个区域多半是学校、体育场等教育文化场所,不见昔日肃杀之气,站在这里往下望,只见花莲市最热闹的街道纵贯于此,但不论何等繁忙,与台北等都会一比,还是悠然淳朴。
                    因为师训班聚集了许多“退伍军人”,因此各种康乐队都会到此表演。身为“校长公子”,李安便都是坐在第一排位置观看各种戏剧、歌舞特技演出,甚至偶尔还会和弟弟李岗一起“粉墨登场”,展现表演欲。
                    这个欲望到了上小学更是充分发挥。花师附小的老师胡辰雄回忆,当年刚从师专毕业到花师附小任教时,为了熟悉教学,不时到隔壁班观摩上课情形,有一次就看到李安头绑毛巾、手拿根扫帚充当拐杖,反串演个老婆婆,让他印象深刻,直觉有趣:“这个小男生居然肯在众人面前男扮女装表演。”


                    IP属地:重庆10楼2013-04-05 22:29
                    回复
                      李安自己也提过,小学时,老师都会要求同学表演相声,而这是他的专长,常自编自导许多话剧。小学三年级时,因为男同学不愿演女生,只好自己反串,为此校长还对他的父母开玩笑:“你这儿子将来可能走第八艺术(电影)。”果真言中。
                      但在教导过李安和李岗兄弟的退休老师冯惠如心中,李安就是个乖巧、听话的学生,尽管后来李安的艺术成就惊人,但老师们也拿出1964年出刊的《儿童月刊》指出,当时的李安代表学校参加花莲县第四届科展,以作品“自动灭火器”获佳作,可见其兴趣不只在艺术。
                      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过程中,因为得挑战从未碰触过的3D技术,李安必须费神搞懂屏幕算式比例,他笑说从小数学就不好,让他钻研许久。然而,从他在花师附小的表现,或许只能推断不是李安没有数理能力,而是台湾惯有的填鸭式教育破坏了他原本对科学的兴趣。
                      花师附小属于美式开放教育,一个年级才三个班,每班才四十人,男女合班,多是外省子弟,大家都说国语。当时班上会分为六组,不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设备,教学也以发问讨论为主。李安认为,发问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所谓“学问”,要学就要问,他相当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李安十岁时,李升调职台南,李安也就转学了。这一转,给李安带来不小的文化冲击,他面对的是一所九千人的大学校,每个年级二十班,每班七十人,大家都讲台语,“把我吓坏了。”


                      IP属地:重庆11楼2013-04-05 22:29
                      回复
                        台南:水土不服


                        IP属地:重庆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04-05 22:29
                        回复
                          “在花莲的生活很单纯,泥土性很强,那是一个典型的国民党军公教环境,接受美式自由开放的实验教育。”李安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指出,他一直到了台南,才有“外省小孩”的自觉,“十岁搬到台南,老师、校长都讲台湾话,当时对于日本式教育有极大恐惧,尤其害怕数学。虽然在那个环境下严重不适应,但也提供了建立良好纪律、道德标准、社会意识的机会。”


                          IP属地:重庆13楼2013-04-05 22:30
                          回复
                            @love张正森 吧主 嘻嘻
                            睡了么

                            插一楼 道个晚安


                            IP属地:重庆14楼2013-04-05 22:30
                            收起回复
                              台南被称为府城,是汉人迁移台湾最早发展的城镇,更是郑成功的屯垦地。他在这里打败荷兰,据城为王,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台南于是成为台湾四百年移民史的起头篇章。“一府、二鹿、三艋舺”便是形容当时台湾三个重要且热闹的开发城镇,“府”即是台南府,位居其首。
                              因此,外头人来到台南,会看见一个有别于台湾其他城镇的文化风情,孔庙、武庙等文化建筑保存良好,日治时期的消防署和大楼还是挺立,绿荫苍苍、节奏悠缓,老街和小吃不时在转弯处等着,时间没有为这里带来太多改变,没有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但台南人却比台北人还骄傲他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产。他们也比其他地方的台湾人,更“台湾”。


                              IP属地:重庆15楼2013-04-05 2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