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吧 关注:34,005,540贴子:993,620,661

西游记附录的真正密码!D8知道的屌丝不超过3个!(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于吉镇楼!


IP属地:天津1楼2013-04-14 00:08回复
    现存最早的《西游记》刻本,当为万历二十年(1593)金陵唐氏世德堂刊刻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该本被公认为最接近于吴承恩的原作,已为以后各本采为祖本,这个本子里没有包括“附录”内容。在这个版本中直到《西游记》第十一回,讲到有三个大臣奉唐太宗之命,在全国挑选一名有德行的高僧担任当时中土的佛教统领,最终选定了玄奘,此时《西游记》中才非常突兀地出现一段话:“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这首诗传达了几点关于陈老师身世的信息,第一唐僧多灾多难,从降生开始就蒙难逢凶,历经苦难;第二陈老师的父亲是海州陈状元,而他的外公总管朝政,是相当于丞相一级的人物。吴承恩《西游记》中关于唐僧身世的描写就只是这一首诗,这当然让大家觉得非常奇怪,为何唐僧的出现会如此突兀且不着四六呢,我觉得有两个可能,第一是陈老师的身世在老吴写作时家喻户晓,对于当时的读者这样写也并不突兀,另一个可能是老吴有一部分内容缺失了,就如同高鹗续写红楼一样,缺了一部分,后人给补上了。我认为后者更加有可能,因为西游记的成书是老吴,但是故事在元朝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元朝时候西游记作为戏曲,内容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其中就有关于陈老师身世的完整介绍,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附录故事有些类似,当然不如附录生动,但是更加合理。这部分关于陈老师父亲陈光蕊的故事附录插入《西游记》始于朱鼎臣《西游释厄传》,它的第四卷中出现了现存的陈光蕊故事。从它的版本情况看,大约诞生在隆庆、万历间,迟于吴承恩创作期,大部分学者认为朱鼎臣删节篡改吴承恩的西游记并重名为西游释厄传,这个毫不怀疑。其书章节凌杂,到处显出朱氏之草草斧削的痕迹,其第四卷皆写陈光蕊故事,则为吴氏西游记所未有,而是由朱氏自行加入者。其所根据的,就是吴昌龄的《西游记》元杂剧。从此四大名著中就只有《西游记》绝无仅有的出现了夹杂在原文中的附录,呵呵,当然这也不能说错,只是这一部分内容和原文是有矛盾的,造成了阅读困难,在座各位看我说了这么多之后,是否能明白我的用意呢?简单来说,就是这附录的部分内容十分蹊跷,但是我绝不是靠自己想象,我也是有史料依据的,呵呵。


    IP属地:天津2楼2013-04-14 00:09
    收起回复
      首先关于朱鼎臣,这个人生卒年月事迹不详,但是他的《西游释厄传》一定是晚于《西游记》这个毫无疑问,但问题是《西游记》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也是不详,所以从时间上几乎没什么考证的依据,我们先抛开这个,谈一谈其他的,朱鼎臣为何要写这部《西游释厄传》?明明《西游记》已经成书了,还要搞个删节版再出一本,是为了稿费吗?是为了出名吗?他连身卒年月都没有也没出名嘛,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把这个话题也放一放,考虑另一个问题,他的书若是仅仅是《西游记》的删节版也好理解,为何全书是删节版,唯独却多出一个附录部分的第四章,单讲陈光蕊?大家会说这是因为元杂曲中有这一部分,朱鼎臣为了完整将这部分补上了。那么进入最后一个问题,他补上的附录和元曲有何区别?其实故事上没什么大区别,变化只有两点,元曲中的原文如下,陈光蕊自述:“下官自幼以儒业进身,一举成名,得授洪州知府。欲待携家之任,争奈夫人有八个月身孕。知会已去了,不敢迟留,来到江口百花店上,暂停一二日,寻个稳当船儿,却往洪州去。”大伙觉得有什么不对吗?大家看的没错,不是江州而是洪州,不是万花店而是百花店,朱鼎臣特意的改变了两个地名,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和故事关系不大,但是他为什么要改?大家知道,附录里矛盾重重,最著名的矛盾是贞观十三年,大家都知道时间是错的,不可能是同一年中举,落难,报仇,取经都发生,这明显是作者故意弄错的,他想向世人说明自己是傻子吗?另一个是江州的金山寺,元曲中确实是说玄奘飘到金山寺,但是并没有说金山寺在洪州,但是附录中一再说金山寺在江州,事实上大家都知道金山寺在镇江,更为奇怪的是朱鼎臣还提到了焦山寺,这是所有版本西游记中都没有提到的寺院,焦山寺是山西大同境内一座窟寺结合的寺院,和江州离得更远,他为何要故意提一个错误的地名呢?作为读者我们很奇怪他是怎么想的,是有意还是无意,是不知道还是知道?


      IP属地:天津4楼2013-04-14 00:09
      回复
        这些问题都很麻烦,但最麻烦的还不是这个,明朝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封禁过《西游记》,而后几十年又突然解禁,这是为什么?这一封一解中间发生过什么?其实过去几百年这些都是未解之谜,直到考古学有了巨大的突破。这个突破新闻上有所报道,大家可以自己搜搜看:浙江浦江郑义门村的郑义门祠堂隆重举行了福建蕉城郑岐村宗亲归宗仪式。这一幕,引起了国内外明史研究学者的瞩目。至此,明史中关于建文帝亡臣郑洽下落的考证可以说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2010年五月的新闻,也就是说郑洽的墓地让考古人员找到了,而且有证盗墓了,墓中棺材外有石匣,刻有碑文:“清池守鼎倚望君,丹海愚臣尤报国”,大家看到了什么,“鼎臣”明明就是上下诗文中各一个字,那么我们是否认为朱鼎臣是郑洽所用的化名?有可能是,但也可能不是,因为时间不对,郑洽在世的时候《西游记》未必成书,所以《西游释厄传》也就不能成书,那么是谁?


        IP属地:天津5楼2013-04-14 00:10
        回复
          世界上不得不承认的七个事实:1.你不能将肥皂水放在你的眼睛里。2.你数不了你有多少头发。3.当你伸出舌头时,你不能用鼻子呼吸。4.你正在做第三条。5.当你做第三条的时候,其实你觉得是可行的,但是你看起来会像条狗一样。6.你现在在笑,因为我把你整了。7.现在是不是准备回复我QNMLGB?


          IP属地:广东8楼2013-04-14 00:13
          回复

            铁箧十分沉重,四周严严实实地包着铁皮,就连锁心也用铁汁灌了的。建文皇帝一见暗自高兴,以为必然是退兵户策无疑了。谁知用铁锤砸开一看,建文皇帝全身都凉了,长叹一声道:“大数如此,还图什么!” 原来铁箧中藏的什么?原来是三张度牒,一把剃刀,就连袈裟,僧帽、僧靴等等也全都安放在里边。箧底还放着一张黄纸,开明出宫的暗道,叫他出走鬼门、水门,薄暮到城外神乐观集齐扈从人员。 当即有两个近臣自愿剃发随从,拿起剃刀给建文皇帝取下皇冠剃去头发,建文皇帝一面纵火焚宫,一面在劈劈拍拍的大火中潜进了暗道。薄暮到神乐观一点人数竟有四十多人,觉得人太多,遁迹不便,简选了一番,留下二十二人护驾。在这二十二名扈从中有一个人名叫郑洽。郑洽是洪武时进士,建文时官翰林待诏,他是浦江郑义门的后裔。大家议了一通,可靠建文皇帝潜踪的有七家,郑洽家孝义兼全,名盛一方,去金陵路途不远,便选为驻跸第一站。


            IP属地:天津9楼2013-04-14 00:13
            回复
              以上就是建文逃难的故事,故事很精彩,但是对于我们解答疑问还是没什么帮助,因为故事不单单如此,还有一个部分大家没有留意,史书上确有记载,明朝人的著作《致身录》中有这样的描述,原文我忘了,大意就是燕王扫北,攻入金陵城中,但却发现“宫室一空不留一寸罗缎,国库了然全无半点文银”,于是燕王大怒,纵火烧了宫殿,并称建文帝自圌焚了。金银哪去了,自打朱元璋起兵灭元,到后面建圌国几十年,大明朝从蒙古人那里夺回的钱财,以及自己积攒的家底全都不翼而飞?无非两种可能,第一就是皇帝跑了,宫里人监守自盗,拿钱分了回家,第二种就是皇帝给转移了,要知道建文帝在抵抗燕王的过程中组织过几次大战,他完全有可能为自己留下后路,时间也完全足够转移。我们认为倾向于第二种,因为若是宫里人分了,我想燕王一定能收回来,但是没有,燕王空手回北京了。那么最可能的就是建文帝把钱早早运走了,那么这笔钱到哪里去了?


              IP属地:天津10楼2013-04-14 00:15
              回复

                这一样是明朝历史之谜,但这个谜一样被咱们的专家解答了,那就涉及到另外一个牛人,建文帝的兵部侍郎廖平,这是建文帝二十二忠臣中少有几个不在身边随行的,这个人据说双手神力能文能武 ,能开十石硬弓,当然历史记载的牛人一般都是开十石硬弓,这个不足为奇,奇就奇在明朝有一部书叫做《从亡随笔》,其中说廖平一路“持鼎随行”,我勒个去,这是什么意思?一路拿着锅吗?而且其实并未随行,他拿着郭是给自己炖肉吃吗?逃难还这么讲究?之前史学界对于这句话还真有以为负责扛锅的,直到看到郑治的“清池守鼎倚望君”大家才开始推测,他们一个持,一个守的都是同一个锅,这个“鼎”,完全是九鼎,国家社稷的意思,什么是建文帝的九鼎,其实就是那一笔巨大的财富,有了这笔财富,如果时机得当,完全可以重新东山再起。这也就解释了廖平为何并未随行,却一样是二十二忠臣,看来他是放鼎去了,他的责任其实比护送建文帝更加重要,一大笔国资是不能带上路的,处处都是燕王的追捕,一旦鼎丢了,建文帝及其子嗣再无机会。


                IP属地:天津12楼2013-04-14 00:16
                回复
                  后面的故事就没有记载了,鼎放在哪里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历史上建文帝再没有时机东山再起,故事似乎又断了,直到《西游释厄传》出现,郑家子孙很特意的化名朱鼎臣,很特意的在明显的地方放上了一篇关于陈光蕊的附录,还很明显的改动了几个小地方,让大家一看就是假的,这是为什么?


                  IP属地:天津13楼2013-04-14 00:17
                  回复
                    这里涉及另一个历史之谜,就是建文帝的下落,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这样的记载,建文帝由密道逃出南京后,有“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我们前面说了郑治化名为郑三台,晚年和孩子隐居在福建,也就是说两个人散开了,建文帝去四川了,从郑治的挽联来看,他是在“守鼎望君”和“尤报国”,我们若不怀疑郑氏子孙的忠心,那么很可能就是建文帝逃难去四川,命令郑治守着财宝并等待时机招兵买马以图再起。类似的故事后面清朝也有,郑成功也是明朝忠臣,不得不说郑家出了不少好角。


                    IP属地:天津14楼2013-04-14 00:18
                    回复
                      这个故事虽然精彩的是依旧没有解答我们之前的疑问,为何要写《西游释厄传》?现在史学界有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写这部狗尾续貂的《西游释厄传》,而且署假名,目的就是为了添加一个附录进去,读者也都发现《西游释厄传》除了前几章,一旦陈光蕊故事讲完,马上进入胡写状态,完全有一种作者想立刻截稿的感觉。那么他从附录里想表达什么呢?


                      IP属地:天津15楼2013-04-14 00:19
                      回复

                        这里终于进入主题了,史学界认为在郑治死后,乃至幼子死后,郑家完全与建文帝一脉失去了联系,而且郑家改名搬到福建隐居,建文帝一脉若真是进了四川,到这个时候也根本就找不到郑家这一伙人,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建文帝知道鼎在何处吗?这个无定论,因为事实上直到建文帝入川,兵部侍郎廖平也都再未能随行,可能建文帝知道鼎在何处,也有可能廖平还没来得及见到建文帝,文帝就入川了,因为史书上记载说郑治带着建文帝没藏两天就被发现了,仓皇转移,所以失去和廖将军的联系完全是可能的,那么最后既然留下郑家守鼎,那么一定也就是最终廖平找到了郑治,或是把消息通过某种方式传给了郑治,但是郑治因为躲避搜捕,隐姓埋名,和文帝失去联系。


                        IP属地:天津16楼2013-04-14 00:20
                        回复
                          换做一般人,守着阿里巴巴的宝藏而且没人来要,基本就是陡然而富,富甲一方了,但史书记载郑家过得很清苦,所以再次表扬郑家的忠诚。故事说到了这里,大家可能也想到了,郑家子孙借着《西游记》的流行,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朱鼎臣的《西游释厄传》,为的就是吸引眼球,哪怕故意留下错误被读者遗笑千年。大家一定想知道这篇附录隐藏着什么吧?事实上没人知道,史学界到现在还在猜,但是还是有几个细节可以想象一下,第一为何是江州而不是洪州?第二为何是万花店不是百花店?第三为何是一个闻所未闻的焦山寺?重庆事实上古名就叫做江州,万花店是四川省内江市的一个古地名,现在好像改名叫隆昌县,我记不清楚了,为何改成四川的地名,想来最可能的是建文帝逃难入川的时候经过这里,看到这样的名字子嗣也许能引起联想。至于焦山寺,没什么特别的,山西一个古庙而已。但是《国榷》是一部未遭清朝篡改的明史,上面记载,嘉靖十八年,山西布政司上金银车十三辆。虽未提及山西焦山寺,但何来的十三辆金银车?又不是大寿。金银入库之后不几年,西游记解禁。


                          IP属地:天津17楼2013-04-14 00:22
                          回复

                            我想不知是否有意,也不知是否无意,也不知是不是建文帝子嗣自己投降,或是有牛人解破了哑谜,山西无端端的十三车金银,彻底结束了建文帝的鼎。
                            在万花店留下一个老母苦等十八年,而且失明,等到玄奘重回万花店,老母复明了。这个情节是附录原创的,在之前元剧中没有,所以是否也有什么隐喻?


                            IP属地:天津18楼2013-04-14 00:23
                            回复
                              “清池守鼎倚望君,丹海愚臣尤报国”,大家取其中词语,可以连成:“愚臣守鼎,望君报国”


                              IP属地:天津19楼2013-04-14 0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