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予吧 关注:527贴子:35,613
  • 12回复贴,共1

话说让让,为什么百姓都很讨厌王安石,而且不喜欢他的变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觉得王安石比司马光和苏轼强多了,变法也是为了百姓好,为什么百姓却讨厌他?


1楼2013-04-16 16:50回复
    又见王安石翻案党。
    好吧我来告诉你你所不知道的东西


    2楼2013-04-16 17:34
    回复
      青苗: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实际上以贷款为名,徵收一笔新税。宋太宗和宋真宗时和买绢帛,预支钱币,还可能对贫民下户有某种好处,而青苗法的真正意图却在于收利息。如在河北,“每户支钱,第五等及客户毋得过千五百,第四等三千,第三等六千,第二等十千,第一等十五千”[110]。青苗钱每年利息为40%——60%,后改为年利息20%,由于官吏、保正、保长们的作弊勒索,农民的实际负担肯定要高于规定的年利。


      3楼2013-04-16 17:37
      回复
        王安石以为政府如不理财,控制社会经济活动,则经济利益必归之兼并之家。如此,不但百姓深受其害,国家经济利益亦难免流失。在王安石看来,社会财富不在国家,就归于兼并之家。青苗法作为理财之道,抑兼并振贫弱与理财丰物可兼而得之。而且,主要是以抑兼并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青苗法的实施不仅要防止兼并之家在青黄不接之时放债取利,盘剥贫民;还要以贷钱取息的方式剥夺兼并之家的经济利益。然而,从青苗法实行的情况来看,抑兼并振贫弱的效果并不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4-16 17:38
        回复
          安石曰:“行人比旧已各苏息,可以存活,何须除放息钱。若行人已苏息,比旧侵刻之苦已十去八、九,更须除放息钱,即见今商税所取,不择贫富,固有至贫乏人,尚为税务所困,亦合为之蠲除。既未能蠲除彼,何独蠲除此。”
          此处“行人比旧已各苏息”之说,即使“逐人所供状”皆是“事实”,王安石本人并无夸张,也至多反映了市易法推行之初的情况,当时市易息钱和罚钱的“威力”尚未充分发挥。此后,各地的大量欠钱户便成了市易法推行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宋廷为此取消了结保赊请的办法。尽管多次蠲减和展限,仍有大量人户无法偿付市易息钱和罚钱
          “大姓富家”的破产,似可被作为“抑兼并”的成效,而加以歌颂。然而据苏辙统计,在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闰二月将所有纳还市易本钱的商人一律放免息钱和罚钱后,②开封欠市易钱户计27,155户,共欠市易钱237万馀贯,其中“大姓”35户,“酒户”27户,共欠l54万馀贯,“小姓”27,093户,共欠83万馀贯,其中欠钱在200贯以下人户为25,353户,共欠46万馀贯。由此看来,欠钱者主要是大量中小商人,应是无可怀疑者。他说:市易催索钱物,凡用七十人,每人各置私名不下十人;掌簿籍,行文书,凡用三十馀人,每人各置贴写不下五人,共约一千馀人。以此一千馀人日夜骚扰欠户二万七千馀家。都城之中,养此蟊贼,恬而不怪。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4-16 17:40
          回复
            王安石把“管桑之术”那种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官营禁榷等方式来拯救当时财政困窘的理论,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他错误地认为国家是公正无私、完全代表百姓利益的机构,因此国家实行轻重之术不会造成与民争利的后果,致使他急功近利地走向了“取天下之财”的道路上,他的变法无可避免地具有了明显的敛财色彩,极大地窒息了民间经济的活力,因此,新法不但没有解决社会总体的危机,相反还加剧了社会矛盾,以致民怨沸腾。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4-16 17:43
            回复

              王安石许多新法的本意,是要“公私两利”的。青苗法如此,市易法和均输法也一样。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一个名叫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富户奸商便趁机进行控制,牟取暴利,吃亏的自然是老百姓。因此他建议设置“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增价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则“商旅以通,国用以足”。这就是市易法的起因。具体办法,是由朝廷设立“市易司”拨款一百万贯为本,控制商业贸易。这个办法,和常平法一样,也是动用国家力量来平抑物价。当然“市易司”也不是专做亏本生意,也是要赢利的,只不过并不牟取暴利而已。比方说富户奸商一文钱买进二文钱卖出,“市易司”则一文钱买进一文半卖出。赢利虽不算多,也能充盈国库。再加上官府财大气粗,控制了市场,物价的波动就不会太大。


              7楼2013-04-16 17:46
              回复
                好长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4-16 21:15
                回复
                  因为变法主要方针是为国家赚钱,而且过程中,很容易给下级捞钱的机会。
                  变法过程比较好的部分,大概是打败西夏,得到河湟之地,但是在司马光当政的时候,又把那里还给西夏


                  IP属地:上海11楼2013-04-16 22:37
                  回复
                    既然老百姓不喜欢,就说明并没有带给他们利益


                    12楼2013-04-19 11:28
                    回复
                      王安石的变法有一些下达到地方之后就走样了,反而成为了地方官员捞钱的机会。苏轼主张循序渐进,徐行徐立,主旨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政策。王安石的一些主张没有完全考虑客观因素,而且受到佞臣的干扰无法真正在地方实行。


                      IP属地:北京13楼2013-04-20 15: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