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阳漫吧 关注:382贴子:26,408
  • 34回复贴,共1

关于哲学智慧ABC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参考书目:《哲学是什么》(英)霍元奈尔(Chris Horner)著


1楼2013-05-06 16:35回复
    哲学是爱智之学,我们当然知道智慧里面有知识,但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究竟是什么东西?又该如何获得追求智慧的方法和能力?
    潜水冷吧很久,偶而出来冒个泡。发现大家争论的问题常常是天马行空,各说各的,龙首蛇尾,最后是不了了之。智慧的影子犹如吉光片羽,由于缺乏论证的过程、方法和程序,很难被对方把握和接受,更不要说反思和有理有据的批判了。
    额,个人认为,哲学不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而是以质疑批判的态度进行的开放性思维活动,从而为新的可能性开辟智慧的道路。哲学是知识的活水,信仰的炼狱,想象的跃迁,逻辑的乐园,起点的家园。哲学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过程没有结论。它是所有学科的检察官,有权怀疑并起诉所有学科的不法行为,并要求对方自证清白。但是哲学没有最终的上诉法庭,没有法官的关于真假的判决书,只有“有理”“无理”“可接受”“不可接受”的听证会记录,这些记录构成了哲学史。


    2楼2013-05-06 17:21
    收起回复
      哲学问题大致分为8大系列:
      1,形而上学
      2,认识论
      3,心灵哲学
      4,科学哲学
      5,伦理学
      6,政治哲学
      7,艺术哲学
      8,宗教哲学


      3楼2013-05-06 17:33
      回复


        IP属地:福建4楼2013-05-11 16:21
        回复
          你依旧没有搞明白,作为学科的哲学的确没有最终结果,这里的基础不是所谓的优劣,优劣属于价值判断,我说的基础是事实判断。你说的“哲学是以真理归为规范的断言式的学科”,依旧没有超越时间,也就是说,你所谓的学科是某种正在进行时,依旧受困于时间,依旧不具有反人类主义特征(我这里的反人类主义不是从人道主义层面说的,而是指不受人类认知影响的)。
          “哲学能够做的只是找出前提,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判断关系来提出它的质疑,而我们对于哲学判断的正确性信念,其真实性是无法充分证明的”
          你这里又有个逻辑前提,即哲学是挖掘式的,哲学在之前并不知道某学科某个前提以及这个前提所包含的哲学思考,而你口中的“哲学”是具有这个挖掘作用。问题是,何以见得哲学在此之前不知道这个前提?仅仅因为后世哲学家公开讨论这个前提?因为某个人的缘故,这个前提进入哲学视野,因此它被称为被“哲学”找出来的。事实果真如此么?何以见得某个学科的某个前提没有被思考过,何以见得这个前提设立之初,前人没有就这个前提展开了哲学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化为这个前提?
          因此,你所谓的哲学应该成为哲学家的哲学,因为某个哲学家人认识到这个前提,并提出质疑,因此,这个被你成为哲学问题。那么事实是什么呢?整个西方哲学史对诗是一窍不通(也许尼采和柏拉图认识到了边儿,前者以其抵御虚无主义,后者则是在理想国里驱逐诗人)。而诗人,却对诗有着大量的思考,也许这些思考不能表达出来,不能为除诗人之外的人所理解,但是能说这些东西不是哲学的么?那么我们回到我们对哲学的定义为什么上来了。也许以后某个哲学家找到了诗的密钥,开启了诗的奥秘之门,照你所说,这时应该称之为哲学,因为挖掘到了这里。但是这些思考在这位哲学家找到诗的密钥之前就不能称之为哲学么?因为某个哲学家给了它光?所以称之为哲学?因此,你在定义哲学时依旧没有离开人的存在,这也符合现代形而上学特征,即存在者是依托人的存在而存在的。


          IP属地:江苏5楼2013-05-13 22:57
          收起回复
            这个问题我们私下里讨论的差不多了,我厘清下,我说的哲学属于学科,学科中的问题也就是学说,正在研究的的确是与人有关,是必须在时间之内的,但一旦这个问题形成结论,就必须超越时间。至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这和它是哲学学说并不矛盾,没有人说某个哲学结论必须是正确的,即使这个哲学结论以后被论证为错的,能说明它不是哲学的么?我只需要它是哲学的就够了,这个哲学结论被淘汰只不过另一个哲学结论代替了这个哲学结论,这也是在哲学之内发生的。
            但这个结论被用于其它学科,跟人没有关系,这个跟人没关系是指它在任何人面前都成立,也就是我所说的超越人。比如一加一等于二,它被研究出来设为数学的前提,它运用于数学学科在任何人面前都是客观存在的。
            哲学什么时候与人有关呢,就是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的时候,这时候需要人去思考为什么等于二而不是等于三,也就是说,在哲学某个学说的不断深入研究的时候是与人有关的,但是一旦这个研究形成某个结论,被运用于其他学科,就超越了人,因为其他学科无力就这个前提展开其学科内部的反思,这个前提只能在哲学内部进行反思,或者是思考结果成为其他学科的前提。
            那么一个学科无力对其前提进行反思,思考为何是这个结果,难道不能说这个前提是该学科的基础么?
            即便某天一加一等于三这个哲学思考结果被运用于某个学科,无论它是否正确,如果它错误了,它会成为一个错误的学科,但它也是这个错误的学科的前提,也就是我所说的基础,因为该学科无力超越自己的职能范围,对不属于自己研究的的前提进行哲学思考。


            IP属地:江苏6楼2013-05-18 18:56
            回复
              再比如,一加一等于二作为数学的前提,能说这个前提设立之人没有对这个前提进行思考么?就是因为他的思考导致他设立一加一等于二。也许后世的哲学家忘记了这个前提是如何设立的,反过来反思这个前提的设立的原因,也就是它的哲学思考。但这并不能否定掉第一个设定该前提的人进行的思考就不是哲学思考,这个前提就不是哲学思考的结果,也就是哲学学说。


              IP属地:江苏7楼2013-05-18 19:00
              回复
                额,这个问题关涉到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基础”“基础知识”和“基础主义”观点的认识取向。
                2,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奠基关系如何?
                3,反思是否只是哲学的专利?
                如果,
                1,基础:是能够作为学科基础的必须具备地基般的坚固稳定可靠的架构和确定无疑的相关知识,这里我的问题是,存在这种知识吗?比如数学的基础是逻辑的演算还是数学的命题?如果是演算,岂不推论出逻辑演算是分等级的荒谬结论?如果是命题,数学中的很多命题都是自明的直觉的被看作公理的东西,而证明这些公理的工作至今仍然在进行,使得我们很难发现或者确证可以真正被叫做基础的东西。
                2,基础主义:一种支持存在基础知识的认识论信念,既认为哲学作为对追求终极知识为己任的目标使其具有了评价其它学科“公理”的能力,进而有理由成为所有其它学科的基础。看来你是支持这种观点的。我的问题是,如果任何基础知识(包括哲学自身的基础)都是不确定的,无始无终的,你是否仍然支持?比如,作为哲学家的康德的关于几何学的先验综合判断就被非欧几何学这样的事实驳倒了,哲学判断公理的能力就无法让人信服。
                3,如果哲学是其它学科的基础,那么哲学与其它学科就应该具有一种奠基关系。所谓奠基关系其实就是部分与整体,独立与不独立的关系,一个不独立的内容必定是被奠基的,具有依赖性的,必定作为部分而奠基在整体之中的,或者是通过整体而得到奠基的。其奠基形式或者是一种相互间奠基(比如不带感性的理性是无法想象的,如同无广延的颜色),或者是一种单方面奠基(比如判断可以单方面奠基于表象中),或者根据其奠基联结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分为直接奠基和间接奠基关系。
                尤其是单方面奠基涉及到原初和简单的意识行为而更加复杂,比如范畴直观奠基于朴素感性直观之中,逻辑述谓判断奠基于述谓的经验明见性之中,所有评价和意愿行为最终都奠基于原信仰之中.....这里,奠基并不意味着论证(给出根据),它仅仅意味着:被奠基的构成物如果不回溯到奠基性的构物上去就无法自身被给予。而这些奠基关系又可以划分为静态的有效性奠基(它是超越时间的)和动态的发生性奠基关系(它是在时间之中的)。在这个意义上的奠基关系都涉及到了“起源”这个环节。前一种关系可以导出后一种关系,或者后一种关系可以回溯到前一种关系上。你前面说的哲学是其它学科基础的理由只能在这个意义上部分成立,的确,1+1=2,只是一个数学命题游戏中的一个约定,这里数学不负责解释1,2,=这些符号中的命题意义,后者属于哲学领域的原因,只是因为哲学思考的角度是把“人”摆进去“看”的建构,而非其它学科那种“从外面看”问题的角度。“人”一旦放进问题里面,我们就失去了对于自己的把握,自我总是时间性的自我,我失去了看问题的支点,也由此决定了哲学思考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无法给出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或者我们最多可以这样说,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建构基础,但不是一切学科的知识基础。何况,就哲学自身的基础或者哲学是否有确定无疑的基础也是一个悬案。
                4,反思是否只是哲学的专利?
                胡塞尔是这样定义反思的:反思是目光从所意识到的某物向对该物意识的转移。既反思是一种意识行为而非感知,是关于意识物的意识行为,因为反思的意识行为永远不会是直接的当下。如此看来,反思不是哲学专利,因为伦理学就常常用到反思,比如会突然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做(某个事情)?”
                而反思的基础是体验的当下化,既,使体验本身获得存在(如何存在),体验本质得以揭示(本质直观)。如此看来,爱因斯坦在电梯里面关于相对论的思考也是一种反思。
                再看反思的两个特征:意识变样(目光转移,态度改变),意识能亲和经验。显然,反思具有方法论意义,像意识和意识内容只能通过反思被认识。这其实是一种本质洞见,宗教在这方面利用反思方法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哲学逊色。如此看来,反思的的确确不是哲学的专利了。


                8楼2013-05-19 21:15
                回复
                  额,我想我已经说过我的观点了: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建构基础,但不是一切学科的知识基础。因为哲学没有提供这种可能性的能力。诚然,你说的对,每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基础,沙滩上的房子也有基础,否则该学科无法成立,但一定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基础概念(追求终极性意义)。每个学科都可以反思自己的基础,这个反思可以是哲学层面的(比如科学哲学)也可以是其它层面的(比如美学的或者逻辑学的),所以,不是其它学科无法进入哲学思考,而是哲学思考并不具备该学科的储备性基础知识(这种知识的正确性是不证自明的)。如果一定要说哲学优先于其它学科,可以成为其它学科的基础,也只是因为哲学是对于探索和真理的本质研究的学科,由此而具有了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其它学科的向导似乎比说哲学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更加贴切。
                  另外,推翻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的恰恰是依据数学理论而来的科学实践观察而非哲学推论。哲学与其它学科的边界并非泾渭分明的,每一个学科都可以进行哲学思考,只是如果它不进入哲学语境就无法像哲学那样思考哲学并得出哲学结论。所以不存在其它学科是否越权的问题,就像你不能说一个普通观众出于爱好进行剧情设计就是对编剧的越权,这个观众就不是观众而成了那部片子的编剧了。作为学科的哲学是永恒独立的,而且它是以作为哲学家的哲学显现的。


                  10楼2013-05-22 09:20
                  收起回复
                    理性之海,脑海,被呼为海就会有波动,智慧有点像渔网,有杂念就把它网起来,杂念会在那跳来跳去,就把立马它网住,看它哪里跑。那谁去拿这个渔网呢?谁去看这一片海域,一样是那个在上的东西,你能感觉到,说不定还看到。


                    11楼2013-11-13 1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