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吧 关注:2,018,096贴子:30,948,495
  • 21回复贴,共1

人生幸福的基础是孝顺父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人都追求幸福,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事业顺利......
这一切,不是那个人的恩赐,完全是自己可以求得的。怎样去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最根本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就是孝道。
那么孝,什么样又算是孝?请大家共同学习钟茂森博士的《孝经研习报告》。
感恩大家!


IP属地:山东1楼2013-05-08 07:37回复


    IP属地:广东3楼2013-05-08 09:31
    收起回复
      喜欢楼主的标题。奈何,太长!!!还是不看了


      IP属地:湖南4楼2013-05-08 09:35
      收起回复
        喜欢楼主的标题。奈何,太长!!!还是不看了


        5楼2013-05-08 09:36
        回复

          孔子提倡的这六种技艺,题目是不同,「指意殊别」,因为它们的各种指向(方向)有不一样,因为学得多,孔老夫子担心后人学杂了,怕道离散了,因为学六种技能,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明道。所以孔子你看在《论语》当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最后一个艺就是六艺。所以德、仁、艺都是帮助我们悟道的,道是什么?宇宙的本体。孔子他非常了解,学问最终就是明了宇宙本体,佛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佛就是儒家讲的圣人,宇宙间的大圣。如果是后人学习这些技能,而忘记了学习的目标,这就是容易使到道离散,志向不专一。后世莫知根源,可能只学了皮毛,没有真正学到深处、根源,因此孔子作《孝经》以总会之。孔子为什么要作《孝经》?总会六艺。那不仅是总会六艺,而且是德、仁、艺统统总会,换句话说,整个儒家的学问,都以《孝经》进行总会。你看看郑康成,这是大儒,他这个见地实在是了不起,知道《孝经》这本书虽然篇幅很短,可是学术地位如此之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它可以说是涵盖了整个儒家的学问、整个圣贤的学问。我们就以殷重的心、诚敬的心来一起学习这一部无上的宝典。我们来看正文,讲了很久都是讲概要,到现在我们才真正开始学习正文。请看第一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
            我们还是依照唐玄宗的《御注》和邢昺的《正义疏》,《正义》这个批注里面把章题一个字一个字的开解,『开宗明义章第一』,「开」就是张的意思,就是你要彰显。「宗」是什么?宗是本,本就是根本。根本是什么?根本实际上就是道,佛家讲的自性,要把这个自性开张出来、彰显出来,用什么?用孝。所以孝道是开解、开显自性宝藏的钥匙,因此称为性德。「明」就是显,明显,「义」就是义理,把这个自性的义理,所谓道理,把它明显化。「章」这个字也就是明的意思,就是分开每一段来使到义理很明显,这叫章。这部经第一章就是开门见山为我们把根本的义理开显出来。所谓行孝,后头接着这五孝,「天子章」,讲天子之孝,诸侯、卿大夫、士人、庶民,这五种人行孝,它都在「开宗明义章」中显现出来,所以称为开宗明义。「第一」,我们知道这是按照章的数目字来排列,这是第一章,因为这一章是总说,把孝的道理说出来,后面的各章都是批注第一章的,所以第一章是整部经的主旨之所在。我们来看看,在这里邢昺的批注里头有讲到,提了一下整部经的层次、结构和大意,我们有必要在没有学习正式经文之前,也把这个大意了解一下,对整部经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开宗明义章」之后就是「天子章第二」,我们来看疏文里面讲到,「言天子、庶人虽列贵贱,而立身行道,无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陈天子,等差其贵贱以至庶人」。这段话就是说明「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人章」、「庶人章」,这五章它是列一个贵贱,按照次第,虽然有次第、有贵贱不同,可是在行孝方面,立身行道方面没有限制高卑,尊卑,地位不同,统统需要行孝。所以五孝,五章分别列出五种阶级的人如何行孝,我们从这五种当中就能够推演,实际上是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需要行孝,不分贵贱贫富的。下文说「次及『三才』、『孝治』、『圣治』三章,并叙德教之所由生也」,「三才章」是第七章,「孝治章」和「圣治章」是第八、第九章,这三章是讲德教之所由生,就是圣贤的德教从哪里出生的?从孝出生,这是叙述这个含义的。
            底下第十章「纪孝行章」是叙述「孝子事亲为先」,这是如何事亲的,这是我们讲的行孝的第一个层次事亲,再有事君和立身。「与五刑相因」,「五刑章」跟它相搭配。这是讲到「夫孝始于事亲也」,这是第一个层次。所以这两章是讲到第一层。底下「『广要道章』、『广扬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扬名于后世也」,你看看这两章是专门批注「开宗明义章第一」里头说的「先王有至德要道」,这是「广要道章」。还有「广至德章」,也是属于批注「至德要道」的。「广扬名章」是讲到扬名于后世,立身,如何立身的。下文说「扬名之上,因谏争之臣,从谏之君,必有应感」,讲完「广扬名章」以后就讲「谏争章」,「谏争章」这是说君臣之间、父子之间都有一个道理,如果不符合道理,是可以进行劝谏,这是「谏争章」。必有应感,这是「感应章」,感应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最后乃至天、地、人之间,都有感应的。「三章相次,不离于扬名」,所以讲到「广要道章」、「广治德章」和「谏争章」,三章合在一起,实际上都是教我们如何行大孝,立身扬名的,还有「感应章」,这统统都是为了说明立身之道的道理。「事君章」,这是讲的「中于事君也」,这就是说明孝的第二个层次。
            所以讲完如何事亲、如何立身和如何事君以后,最后末后是「丧亲章,继于诸章之末,言孝子事亲之道纪也」,这个纪就是到了极限。因为儒家讲人道只讲从生到死,它没有讲到生之前,也没有讲到死之后。所以它这里讲到「孝子之事亲终矣」,终就是终了,到了极限,这是父母去世以后,我们能够继续的祭祀,这已经是尽孝。这是讲到各章的大意。我们再接下来会逐章逐章的详细的学习。我们来继续看「开宗明义章第一」,请看正文:
            【仲尼居。曾子侍。】
            这是第一句。在唐玄宗的《御注》里面他是讲到,『仲尼』,这是孔子的字号,就是讲孔子,『居』是闲居,闲坐着。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孔老夫子有一天正在闲坐着。『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在旁边侍坐,『侍』就是侍坐。因为这个「侍」是学生在老师旁边服侍老师,有的时候是站着,有的时候是坐着,所以侍立、侍坐都可以。在这里,因为后面讲到曾参避席,就是从自己座位上起来,那我们可以推测到,当时曾子是陪着夫子在坐着。我们来看邢昺的《正义》,他有一段文字解得很好,「正义曰: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摽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这是讲到孔老夫子为什么要批注,就是写这部《孝经》。这里再次说明是孔子亲手所著的,因此它的地位完全是跟六经相同的,统统出自圣人之手。所以这里说,孔老夫子以六经设教,这就是儒家的学问。六经虽然它的名题不同,因为根据你所学的科目定名,譬如说礼、乐、书、数,这些不同的名字,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六经、六艺统统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证道的,证道就是所谓的回归本性本善,回归人之初,人的本来面目。孝是最好的帮助我们回归本性本善的方法,所以叫道由孝生,孝是德之本。我们昨天有谈到德是道的相,而孝是德之本,所以从孝入手来成就道德这是最方便。但是如果我们对孝的道理并不明了,「孝纲未举」,这时候夫子,这圣人,就要为我们立教。所以「欲开明其道」,为我们阐述说明这里面的道理。「垂之来裔」,让后人,我们这些后学,都能够了解。
            因为曾参是以孝子之名著称,我们知道这位曾参他是从小跟他母亲在一起相依为命,家里也很穷,曾子对于他的母亲还有父亲都是非常的孝敬,真是纯孝。有一天他上山去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道如何接待,就慌了神,想到怎么样把曾参赶快唤回来,于是就咬自己的手指,这一咬手指,我们知道十指连心,心就痛,结果谁的心痛?山上的曾参他心就觉得痛,他就知道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就赶紧从山上跑回家来,来看母亲出了什么事,才知道原来是客人来了。他母亲说我不知道怎么样把你从山上唤回来,所以就咬自己的手指。你看看曾参他的这种纯孝到了极处,跟他母亲有这种感应,这种感应比现在手机方便太多,手机还要有电磁讯号,上了山,深山里面你那个电磁讯号都不灵光了,而且还有辐射,有副作用。古人你看完全是用真诚之心来感应,这是纯孝的感应。曾子他是大孝子,因此孔老夫子要讲《孝经》当然要对他来讲。所以这是假借曾子做为对象,用问答的方式来陈说孝道。他自己讲自己的字号,所以是「仲尼居」,夫子自己写文章写「仲尼居」。写曾参,参是他的名字,对他尊重,就用子。所以老师对学生也是很尊重的,他用曾子,不用曾参,所以用「曾子侍」。我们看到,曾子他是夫子的传人,学识也非常的渊博,他每天都用反省的功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跟人家一起共事有没有忠诚?跟朋友在一起交往有没有讲信用?老师传下来的有没有真正去落实?习就是落实,吾日三省,最后成就圣贤。所以后人把他尊为宗圣,所以他也是夫子的传人,尤其是在孝道方面。所以你看看夫子为什么要对曾子讲《孝经》?他自己做到,虽然他行孝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对理还并不是很明了,或者是明了得并不圆满,所以夫子跟他讲《孝经》。
            从第一句话「仲尼居,曾子侍」,这个「侍」,我们就可以想象一组图画,曾参在夫子旁边必定是毕恭毕敬侍奉在老师身边,随时听候老师的命令,对老师那种恭敬、谦敬,我们就知道他一定能够传承夫子之道。所以一个老师他希望传道给什么样的学生?必定是对老师有诚敬、谦恭的态度。对老师恭敬就是对道的恭敬,所谓尊师重道。曾子为什么能这么尊师?因为他是孝子,所以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古代的圣贤学问都是师道,儒、释、道三家统统都是师道,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教育,不是宗教。这个教育,这个师道,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孝经》是根本的经典,儒、释、道三家都以孝为根基。


          IP属地:山东14楼2013-05-20 08:00
          回复

            底下讲到「教之所由生也」,这个教就是圣贤的教育,从这里出生。邢昺的《正义》中说到,「案《礼记?祭义》」,《礼记》里面的这一篇,叫「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本教就是根本的教育,教什么?教孝道,教之所由生也。《尚书》:「敬敷五教」,《尚书》里面提到的五教,就是五种方面的教育,具体说是哪五种?「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这也就是谈到五种教育,教父亲,父亲要做到义,义就是义务,父亲的义务是什么?养育孩子,教育孩子,子不教,父之过,母亲的责任就是她要慈祥、慈爱,对孩子关怀,关怀里面必定是有教育。所以父母要承担起父母的这分责任,尽到这个本分。兄弟之间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互相的关怀,兄长照顾小弟,小弟恭敬兄长,在一个家里面,如果是没有父亲的话,兄长就要负起父亲的责任,长兄为父。教子以孝,就是做儿女的,他的本分是什么?孝顺父母,这孝顺涵盖面很广,不仅是对父母,对兄弟能够行悌这也是孝,所谓「兄弟睦,孝在中」。《尚书》里讲的五教,就是教给我们,在家庭里面要尽到自己的本分,做父亲的像个父亲,做母亲的像个母亲,做兄弟的像个兄弟,做儿女的像个儿女。通过这样的人伦关系,我们一推演,「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从家庭的人伦关系推广到社会上的君臣、朋友这些关系,以后成家立业了,还有夫妇关系。所以五伦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些伦理的、道德的教育,根本就在于教孝,所以称为「教之所由生也」。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孝经?开宗明义章》还没有讲完,先讲到这里,下一次继续跟大家做分享。如果讲得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IP属地:山东16楼2013-05-22 08:33
            回复


              IP属地:广东22楼2013-05-28 12:09
              收起回复
                骚年,你太年轻了。你真的以为有那么多人回复你吗?其实我是看你可怜,于是,我不辞辛劳的注册了很多ID,不断的回复你,希望能满足一下你的虚荣心。但是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像我这样为你着想。希望你好自为之。 好了,不说了。我换号继续回复你,不然你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3-05-28 12:18
                回复
                  母爱。父爱,


                  28楼2013-06-03 09:41
                  回复
                    求删帖。 吧主。


                    IP属地:吉林31楼2013-06-06 16:58
                    回复

                        李嘉诚因为他从小得到母亲的这种教导,做人很诚信,譬如说他开的长江实业公司有一次一个美国的客人给他下了一批订单,本来已经合同都签好了,但是临时又取消,结果李嘉诚按照道理,按照法律是可以追究对方责任,让对方赔偿的,但是李嘉诚他自己想到,宁愿吃亏,我也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也要包容对方。结果这一个心念发出来以后,虽然他表面上看吃了亏,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美国的这些厂商看到李嘉诚确实是一位有诚信的、可靠的、老成的人,于是都把订单交给他,纷纷跟他订货。所以因为他的这种品格,在商业界里面得到圈子里面的商业人士的敬佩和信赖,事业就一帆风顺。而在他成为华人首富以后,他仍然生活得很节俭,他对于富贵他自己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他引用孔老夫子的一段话,这《论语》里面的,富贵如果是靠不正义的、不合法的手段而取得,那么一位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君子把富贵看作是浮云一样,并不会为着富贵而去攀求,甚至用卑鄙的手段去谋取。李嘉诚他把自己这些财产捐出很大一部分,二十多年来总共捐了和承诺捐出的有七十七亿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用在国内这些办学、办教育、医疗、扶贫和文化体育的事业,这是报国家恩。自己维持一个好的家风,让自己的儿女也能健康成长,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也都健康成长起来,也都能够挑起他父亲留下来的家业。李嘉诚他自己说他有第三个儿子,这第三个儿子是什么?叫李嘉诚基金会,就是专门做慈善机构的这些事业,所谓取诸社会还诸社会,他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慈善事业上面。
                        所以我们看到,富贵的人能够在上不骄,能够满而不溢,才能够长久,如果是一骄奢淫逸,他的富贵很快就崩溃。很多所谓的快速成长起来的这些企业家们,可能因为自己骄奢淫逸,几年的工夫把自己的财产挥霍殆尽,或者甚至因为自己不守法而锒铛入狱,身败名裂。我们看到在美国(Morgan Stanley)摩根斯坦利这个金融集团,这是一个很大的银行,一位华裔的女总裁,身居要职,因为从事内幕的股票交易,跟她的先生连手把这个公司里的内部消息用来做为交易,谋取非法的利润,结果被查出来,自己也锒铛入狱。虽然她有很高的职位,也有很高的学识和文化,但是到最后全部败光,她家里的财产还不足以抵消法院判处的罚款,真的是搞到家破人亡。所以居上而骄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富贵不会有好几年。不骄、不奢的德行,最根本还在于孝道。所以夫子在本经里一开端就说,「夫孝,德之本也」,没有孝道,他心里面不是常常想到父母,想到祖先,想到祖先留下来的家业,就很容易凭着自己的那种贪婪、欲望,造出不合法、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事情,因此富贵也就不能长久。
                        李嘉诚我们看到他是一个很孝敬他母亲的人,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文革以后回到老家潮州去看故乡,走访一下亲人,就发现潮州开元寺在文革当中受到破坏,就有意想要修复潮州开元寺,这是一个千年的古刹。李嘉诚了解他母亲的意思之后立即慷慨解囊,捐助修复开元寺,在他给开元寺住持的一封信函里面他是这样说到的,「本人此次提出对贵寺重建稍尽绵力,缘于家慈信佛多年,体念亲心,思有以略尽人子养志之责」。所以你看李嘉诚是养亲之志,母亲有一个良好的愿望,想要恢复千年的古寺院,这也是一个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文化的传承的地方,也是佛陀教育的场所,可以帮助净化一方的人心,这是好事情,所以李嘉诚就马上慷慨解囊来实现他母亲的志愿,这是孝道。所以我们想,他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么大,有这么大的财富,根在于德行。
                        在《四书.大学》里面有一段话说得好,「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一个君子他最注重的就是德行的修养,不是追逐财富,只有小人才舍弃德行,追逐财富。君子他明白德行是根本,「有德此有人」,你有很好的德行,自然就有人投靠你,帮助你。就像李嘉诚,跟随他创业的、打天下的一班老臣,都是跟着他三十多年的,忠心耿耿,没有离开过他的,哪怕是在公司低潮的时候,也都没有舍离李嘉诚。为什么他们能够这么做到?还是佩服李嘉诚的德行。所以有德的人他自然就有一批真心跟着他干事的人,这是事业的基础。「有人此有土」,有了人,他自自然然要创业就会有资产,土泛指是资产,就像房地产,这都是资产。李嘉诚就是其中一方面是靠房地产发家的,有人此有土。有了这些资产就能够生财,「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赚得的财产要怎么个用法,不是自己骄奢淫逸搞享受的,要把它用做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李嘉诚在一次被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为什么他现在还在继续的经营,他的财产吃八辈子都吃不完,但是他还在这么努力的工作,因为他还是希望用自己的财富为社会做贡献,所以这个财是有用,如果只为自己享受,那个财不是正当的使用,那个财也保不长久。因此,「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德是最根本的,财富都是枝末。一个企业的领导懂得这个道理的话,他肯定自己修德,他把德行摆在第一位,他的企业必定能够长久,他的富贵也能长久,如果没有德行,企业很快就没落。


                      IP属地:山东33楼2013-06-18 08:35
                      回复
                        挽尊
                        挽尊
                        挽尊
                        挽尊
                        挽尊
                        挽尊
                        挽尊
                        挽尊
                        挽尊
                        挽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13-06-26 14:29
                        回复

                          后面讲到,『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个「诗」是引用《诗经》里头的一句话说,孔老夫子你看言必有据,他讲话都有根据的,他自己本身也给我们做出好的榜样,也是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是那种符合礼法、道德的话他不说。所以他讲的这段话,实际上他能够找到《诗经》里面的依据。《诗经》告诉我们,「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是早,早晚都不可以懈怠,一人是讲天子,卿大夫早晚都不懈怠而敬事天子,这是《诗经》上说的意思。「夙夜匪懈」做什么?就在自己的服、言、行三个方面用功、谨慎,不能有丝毫的不妥当产生。所以一个真正的孝子,从早到晚对自己的言语、造作、形态统统都是谨慎,没有丝毫松懈的,就是他谨慎的心没有松懈过,以这样的一种心来侍奉自己的长上,这样就可以言行没有亏欠,而能够守其宗庙,能够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种道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引申的含义。这个一人不是确定要指哪一个人,这个一人统统也是指我们的老祖宗,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再往前,伏羲,所以我们所有的华人都是伏羲之后,这个一人也可以称为是伏羲,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我们如果不好好的修学,努力把老祖宗的教诲落实,对不起老祖宗,这就是不孝。所以这句话的含义可以引申到很深,真正能够昼夜都对自己言行、心念不松懈的人,他当然可以成就圣贤。
                            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有一段话讲得好,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这是讲菩萨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可以断一切的恶道苦,这种方法是什么?「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所以一个菩萨,菩萨在佛法里面可以解释成觉悟的人,一个觉悟的人他对自己的言行、心念毫不松懈,昼夜都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常念是心善,思惟是思想善,观察是行为善,这就是这里讲到的言行、心念都善,而且念念都使自己的善增长,不会有所亏缺。这是昼夜匪懈,不会松懈的,甚至不令毫分的不善间杂,丝毫的不善都不会夹杂在心念里头,所以念念都是善,能够这么做的可以说就把「夙夜匪懈」这一句做到圆满。「以事一人」是说的什么?说到底一人就是自己,佛法里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整个宇宙是我们心识变现的。孔子说的为仁有己,天下归仁,天下就是个自己,自己以外没有天下,这就是佛法也讲的「法外无心,心外无法」,除了自己心以外没有现象,宇宙万物统统就是自己一颗心。所以昼夜匪懈的这么去努力修行,不令毫分不善夹杂在心念里面,为的是什么?为了回归自性,回归到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是回归到道上。所以把孝做到圆满的人也就是他回归本性本善,也就是他跟道合而为一。所以当他成道以后,他一看整个宇宙只有一人,谁?就是自己,自己以外没有别人,没有万事万物。所以这句话可以体会得很深,所谓深的人看了体会很深,但是《诗经》是老少皆宜,浅的人看他能体会浅一点,也很好。我们讲解就是要把这个意思往深处讲解,让大家了解孔夫子的那种志与道的深意,才知道行孝这种意义是无限的深广,这样他愿意回归本性本善的就愿意行孝,知道行孝到了登峰造极之处也就是成圆满的大圣。
                            我们这一章「卿大夫章」也就报告到此地。下面我们来看「士章第五」,我们先把经文念一念: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士章」这是讲士人如何行孝的。什么叫做士人?古人有一个定义,在《白虎通》这一部书里面,《白虎通》是汉朝时候的一部经学著作,可以说是一部经学的全书。它上面说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士是什么意思?就是从事事业的一种人。古代讲到士、农、工、商,农、工、商都是职业,但是士并不算是一种职业,它可以做为一种后补职业。士人,一般说是读书人,读书人可能是没有正式的事业或者是职业,可能没有财产,但是读书人在古代最受人尊敬,士、农、工、商,这个士排在第一位。孟子说士有恒心而无恒产,这是说到一个士人他只要有这种恒心,把这种心培植起来,即使是没有产业,他也能够堪称士人。子贡,这是孔子的学生,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是士,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说,「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贡是问到什么人才能够称为叫士人?一般说好学读书的人、君子,这种人称为士人。我们来看看孔子怎么回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这是讲他的行为有道德,他知耻,这个耻字刚才我们讲到它是圣贤的根基。所以学问之道也就是学耻很要紧,自己真正知耻,一切的行为造作自然就懂得收敛,处处都对自己负责任,凡是见不得人的、不可告人的事情绝对不做,因为这是可耻的。所以社会上真正知耻的人多,社会就安定和谐,因为知耻君子才做到。
                            现在社会毛病出在哪?不知耻的人多,不知耻就是无耻,把违背伦理道德仁义的这些事情还当作一种能力,还引以为荣,还认为自己是什么英雄好汉,敢作敢为,这是无耻之徒。所以凡是做这些违背道义的事情,这都是不懂得什么是耻,不懂得耻就会做出无耻的事,对不起自己也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祖宗。所以行己有耻重要,这是士人的第一个标准。「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是要从事一个事业,要为领导负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于自己的身分负责任,各行各业里头这些官员,或者是公司的职员,或者是机关团体的行政人员,都要懂得不辱君命,不辱君命就是他真正负责任,不会让自己的领导或者自己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丢面子。
                            像在古代很有名的晏子使楚,齐国的宰相晏子去楚国出使,没有让齐国受侮,像蔺相如,这是赵国的士人,出使秦国也不辱使命,这些都是不辱君命的好的样子。我们做为一个中国人,也要懂得不能丢我们国家的脸,特别是到了外国去,要做出一个有德君子的样子,让外国人看了都佩服,不能够辱我们的国家。所以不辱君命真能够做到是了不起的人。现在因为交通发达,来往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到了外国去都要晓得,我们这张脸、这个肤色,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中国来的,所以你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整个中国人的形象。可能你去到一个外国的小镇,那个小镇的镇民可能一辈子没来过中国,或者一辈子没见过几个中国人,他对中国的印象就从你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得到的印象。如果你做得很好,他的内心知道中国人都是好样的,如果是你做得不好,他就会落下一个印象,中国人就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有辱国家。今年我们国家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各国的来宾会很多,每一个国民确实都要懂得不能够有辱我们的国家,处处要做到遵守礼法、遵守道德的样子,让外国人看了佩服我们,这就称为士,让四方的人都能赞叹。


                          IP属地:山东39楼2013-07-04 07:35
                          回复

                            子贡听到孔子的这个解释以后,他继续又问到,「曰:敢问其次?」子贡听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能比较难办到,就想再问一次,除了刚才讲的以外,还有什么样的含义?这个士代表什么?结果夫子说「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就是你真正把孝悌做得很好,你的家里人都称你是个孝子,你的宗族的人都知道你是在行孝道,一乡党的人、整个家乡的人都称你是有悌道,悌道就是兄友弟恭,你懂得尊敬长辈、尊敬兄长,孝悌这个德行为人称颂,这就是士。子贡又问到,「敢问其次?」再次一等,就是第三等的士人是什么样子?孔子回答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就是说,「言必信」,出言要诚信,「行必果」,这是做事必须果断,必须有结果。所以孔子提倡忠信,这个信很重要,自古皆有死,而人无信则不立。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就体现在他的诚信,他出言诚信,行为果敢。「硁硁然」这是表示石头敲击的那种声音,很坚硬的声音。这说明什么?他的忠信、果敢一生不改变,像敲石头发出那种坚硬的声音,不改变的意思。这个「小人哉」,小人不是说相对于君子的那种小人,这个小人是什么?所做的事情是很小的,他只能是谨守他的事业、只能够保住小范围的事业这种人,但是他也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种人也是算士人。所以孔子眼目中的士我们就知道这也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有一定标准的。
                              我们继续来看这段文,这段文的大意我们先跟大家报告一下,『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这是讲到,这个「资」就是用的意思、取的意思,用侍奉父亲的那种心来侍奉母亲,这是讲到侍父和侍母在爱心上相同,爱心对父母是一样的,爱父亲也爱母亲,这是讲爱。那么讲敬,『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这是在敬这方面讲,敬父亲和敬领导这个心是一样的。所以这里讲『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对母亲而言比较多的是叫爱,比较在亲情方面显得多,对于领导而言,这个君是我们对于领导,比较多的讲的是敬,父亲爱和敬兼有。这是讲到用心是一样的,对于父母或对于领导,都用这颗爱敬之心。
                              所以要以孝事君,用我们的孝心去侍奉领导,这是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这就是忠心。把我们侍奉父亲这种心去侍奉君上、领导,叫做忠,敬父母的这种心来敬领导,那就能够顺。所以忠和顺都能够不失,都能够保持,这样你去工作,『以事其上』,你来工作,你就能够『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这个「禄位」是我们现在说的你的工作、你的薪水,你都能够得到保存,为什么?因为你工作认真负责。「守其祭祀」,古人都祭祀祖先,要使祭祀延续必须我们有禄位,我们的工作能够维持得很好才有能力祭祀。所以守其祭祀这是讲你能够延续你的工作、延续你的家族,这就是所谓『士之孝』。
                              最后引用《诗经》里面一段话说『夙兴夜寐』,这是讲到早起晚睡,「兴」是起来,「寐」是晚睡,就是起早贪黑来工作。『无忝尔所生』,「忝」是辱,不要让自己的父母耻辱,「所生」是谁?我们是父母所生,生我者父母也,不能够让父母为我们感到羞耻。这段话我们将大意先解释一下,具体的文意、义理我们下一次继续细细的学习。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IP属地:山东40楼2013-07-08 08:37
                            回复
                              求删贴,吧主救命啊,刷屏一时爽……@远在深圳的游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3-07-08 0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