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汉滨区东部,距城区12公里的汉江南岸,该镇解放前称作石郎乡,石梯镇由原石梯乡、青套乡两乡合并而成,东与旬阳县段家河镇接壤、西连张滩镇、南接关家镇、北与关庙镇、早阳镇隔江相望,东西长约40余公里,南北宽仅10公里余。全镇国土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34个自然小组,有农村住户4912户,总人口18316人,镇内现有耕地面积17006亩,其中水田1394亩,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红薯、杂豆等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芝麻、花生为主;蔬菜类作物均为陕南普通品种;以蚕桑、畜牧、魔芋、中药材等为农业主导产业。
石梯镇政府所在地小地名叫十六铺,汉江作为连接南北的大动脉、是黄金航道时,石梯镇政府所在地是汉江上重要的一个码头,明清时期就沿着汉江边开有十六家店铺,来往南北的商船多在这里休息用餐,“石梯晚渡”被列为安康八大景之一。
石梯镇境内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南高北低,东西宽、南北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人口居住分散,地貌属浅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00—800米之间,是典型地陕南山区农业乡镇。
石梯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藏种类繁多,主要有重晶石矿、硫铁矿、石灰石、板石、砂金、石煤、绿松石、铜矿、水泥石等矿产资源,其中重晶石、水泥石、铁矿储量丰富,极易露天开采,尤其是重晶石矿总储量达1081万吨,硫酸钡平均含量为76%--92%,最高含量达97.4%,目前重点开采的叶沟村重晶石矿,远销海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境内适宜动植物生长,品种繁多,据林业部门数据统计,拥有植物种类近300余种。经济林主要有柿子、柑子、板粟、核桃、油桐等;混交林主要有侧柏、桦树、椿树、泡桐、杉树、马尾松、油松等;药用植物主要有黄姜、杜仲、五倍子、柴胡、当归、车前草、半夏、金银花、夏枯草等。同时动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野猪、草兔、松鼠、蛇、黄鼠狼、汉江红尾鱼、鲫花鱼、青虾、鲇鱼等;鸟类主要有锦鸡、麻雀、山鸡、画眉、绿嘴画眉、大山雀、喜鹃等。
石梯镇境内风景秀丽,光照适中,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自然景观奇特,其中八路垭双柏、鸡公岩、和尚岩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流传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汉江流经石梯镇10个行政村,石梯素有“一江清水绕村流”的画意,本镇籍著名画家唐明东先生的《一江清水送北京》长卷的主体背景就采用的石梯山水,让这方美丽的地方更加美不胜收,青套古渡“端午龙舟千帆竞”给石梯打出了民间文化品牌。
石梯镇社会事业发展健康有序,信用社、学校、卫生院等设施齐备,功能健全;交通运输便利,群众生产生活安全、舒适,镇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陆兼容,汉江在境内流程40余公里,张(滩)青(套)公路贯穿境内,全镇村村通公路,村级公路硬化率达
90 %;通讯条件便捷,固定电话安装率达70%,电视入户率达90%,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镇各村。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推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个体经营户也明显增多,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石梯镇政府所在地小地名叫十六铺,汉江作为连接南北的大动脉、是黄金航道时,石梯镇政府所在地是汉江上重要的一个码头,明清时期就沿着汉江边开有十六家店铺,来往南北的商船多在这里休息用餐,“石梯晚渡”被列为安康八大景之一。
石梯镇境内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南高北低,东西宽、南北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人口居住分散,地貌属浅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00—800米之间,是典型地陕南山区农业乡镇。
石梯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藏种类繁多,主要有重晶石矿、硫铁矿、石灰石、板石、砂金、石煤、绿松石、铜矿、水泥石等矿产资源,其中重晶石、水泥石、铁矿储量丰富,极易露天开采,尤其是重晶石矿总储量达1081万吨,硫酸钡平均含量为76%--92%,最高含量达97.4%,目前重点开采的叶沟村重晶石矿,远销海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境内适宜动植物生长,品种繁多,据林业部门数据统计,拥有植物种类近300余种。经济林主要有柿子、柑子、板粟、核桃、油桐等;混交林主要有侧柏、桦树、椿树、泡桐、杉树、马尾松、油松等;药用植物主要有黄姜、杜仲、五倍子、柴胡、当归、车前草、半夏、金银花、夏枯草等。同时动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野猪、草兔、松鼠、蛇、黄鼠狼、汉江红尾鱼、鲫花鱼、青虾、鲇鱼等;鸟类主要有锦鸡、麻雀、山鸡、画眉、绿嘴画眉、大山雀、喜鹃等。
石梯镇境内风景秀丽,光照适中,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自然景观奇特,其中八路垭双柏、鸡公岩、和尚岩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流传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汉江流经石梯镇10个行政村,石梯素有“一江清水绕村流”的画意,本镇籍著名画家唐明东先生的《一江清水送北京》长卷的主体背景就采用的石梯山水,让这方美丽的地方更加美不胜收,青套古渡“端午龙舟千帆竞”给石梯打出了民间文化品牌。
石梯镇社会事业发展健康有序,信用社、学校、卫生院等设施齐备,功能健全;交通运输便利,群众生产生活安全、舒适,镇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陆兼容,汉江在境内流程40余公里,张(滩)青(套)公路贯穿境内,全镇村村通公路,村级公路硬化率达
90 %;通讯条件便捷,固定电话安装率达70%,电视入户率达90%,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镇各村。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推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个体经营户也明显增多,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文明建设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