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蝎在流泪吧 关注:503贴子:68,076

【叔本华】《不灭的灵魂》(摘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灭的灵魂》 ———叔本华及其惊世哲学(王婧怡 唐亚微 编译)
【一个人唯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矫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方可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
·“我的秉性与众不同,这些因素使我每时每刻都处于隔绝和寂寞之中。”
·“生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我下定决心,用思考生命的方式度过一生。”
·叔本华根本没有心情陷入这种爱国主义运动中,他写道:“人应当从自己的生活之中升华而出,应当认识到,一切的过程和事件、喜悦和痛苦都无法触动他那优良的、内在的自我,一切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人们总是在寻找‘为什么’,而不是静观‘某物’;人耳目总是在追求遥远的东西,而不去把握近在咫尺无处不在的东西;人们总想外界,尝试一切方向,而不是回归自我,在这里所有的谜团都可以解开。”
·“即使是在社交场合也必须学会保持寂寞,不要把自己的全部想法都告诉别人,对于别人说的话不要太较真,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智识层面都不要对别人有太多的指望,对于别人的观点要无动于衷,一定要保持心态平和。”
0.0.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3-05-09 15:16回复
    ·“世界作为自在之物乃是一个巨大的意志,这个意志不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因为它不知道什么,它只是想要,究其原因,意志就是意志,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是。”
    ·“一般人只有在认识伴随着他而且动机决定其具体表现的地方才能辨认出意志。可是我却要说,每个运动形态、追求、存在,所有这一切都是意志的现象和客观呈现。撇开世界使我们的表象这一点不谈,意志就是一切事物的自在,也就是世界上剩下来的那个东西。”人是意志的体现,意志也意识到了它自身的存在,正是意志将人与石头相区别。
    ·“如果我曾经感到不幸福,那么原因多半在于谬误,在于自己的糊涂。我把自己当做了另外一个人,他怨天尤人,其实这个人并不是我。有时候,这人是一个当不成教授,又没有听众的无薪俸讲师,或者不是遭到这个市侩的诋毁就是被咖啡馆的女招待蜚短流长,或者深陷伤害赔偿官司,或者作为一往情深的情人遭到女孩的拒绝,或者疾病缠身不得不待在家中......这一切都不是我,这一切都只是材料而已,充其量是用它们来做一件上衣,我有时候把它穿在身上,有时候我又脱下来换上另一件。”
    0.0.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3-05-10 16:24
    回复
      【叔本华的哲学旗帜】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哲学的根基
      ·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解释,或者说有它为何如此的理由。
      ·我们的所有表象都在一种有规律的联系之中,这种有规律的联系是先验的,任何独立存在的事物,都不能成为我们的对象。充足理由律表明的就是这种联系。
      ·叔本华认为康德、莱布尼茨等人试图证明充足理由律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证明一个特定命题,就意味着有一个理由使它存在,而这个理由却正是充足理由律。为了证明它,就必须假定它成立,所以证明这个命题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循环论证。充足理由律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处于一种先验的地位,也就是说,它是不能证明的。
      ·充足理由律包含着四种意义,一切的现象都可以根据这四种意义进行解释,他将这四种意义成为“四重根”。这四重根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和行为动机。也就是说,这四种形式并不能证明充足理由律,而是充足理由律通过这四种形式表现出来。
      0.0.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3-05-13 14:54
      回复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叔本华说,世界就是表象这样的观点绝不是他提出来的,它曾出现在笛卡尔的怀疑论中,由贝克莱第一个准确地提出来。
        ·按照叔本华的观点,人们认识的世界,看到的一花一草,都是人的表象。人们看到的太阳是人眼中的太阳,手摸着的土地是人眼中的土地。而观察者的身体也是表象,但由于人的身体是人可以直接认识到的,所以属于直接客体;而其他的事物是人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认识的,所以是间接的客体。每个人在观察世界的时候都是主体,但是他们也是别人观察的客体。
        ·世界上那些使植物生长的力,使物体永远向下降落的力,使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力,虽然它们看起来如此的不同,但是,其内在本质是一致的,就是意志。一切的客体、现象都是表象,只有意志是自在之物,它存在于一切盲目起作用的自然力中,存在于人类思考之后的行动中。
        ·叔本华认为,人通过两种方式认识世界,第一种是理性认识,运用概念、逻辑来认识世界,这时认识的对象是表象的世界;第二种是直觉认识,是非概念、非逻辑的认识,认识的对象是意志世界。即使理性认识再发达,也不可能认识到实在的世界。
        0.0.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3-05-14 15:49
        回复
          ·依叔本华之见,康德最大的贡献是区分了现象和自在之物。康德的思考虽然没有达到现象时表象的世界这样的程度,没有意识到意识是自在之物,但是康德也指出,人们既可以从客体出发,也可以从主体出发来认识世界。
          ·叔本华认为,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失误是他将直观与思维混淆了,这也使得他的理论有自相矛盾之处。而且叔本华也不认同康德提出的自在之物不可知论。他认为,康德之所以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是由康德的认识方式造成的,因为不是通过理性来认识自在之物。叔本华却从康德的观点中推论出自在之物是主体,主体是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的。在叔本华看来,既然康德认为无法通过理性来人是自在之物,那就说明自在之物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的认识对象也是有其他方法来认识的。这种方法就是由情感产生的直觉,而这种直觉只有在人处于激烈的情感状态时才会通过顿悟产生。
          0.0.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3-05-15 15:20
          回复

            《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将哲学建立于科学验证之上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切现象中的形而上学。意志是一切物质的基础,意志对所有的自然过程都起作用。他在自然现象的四个级别上证明了这一点。自然现象的四个主要级别是: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人类包括了他们所有主要的东西,并且因其特殊的人性而优越于一切生物。
            ·“我的生命力源于意志......这与将生命力的功能区分为再生产力、暴躁易怒和敏感性的古老划分根本不矛盾。再生产力是意志在细胞组织中的客体化,是植物的首要特征,是人的植物性。如果它在人身上居主导地位,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冷淡、无聊、迟钝、麻木。暴躁易怒是意志在肌肉中的客体化,是人的动物性。如果它在人身上居主导地位,那么,我们就会见到忠诚、强壮和勇敢,几乎所有的热血动物甚至昆虫在暴躁易怒方面都远远胜过人类。敏感性是意志在神经系统中的客体化,这是人的主要特征,是人所特有的人性。动物在这点上是无法和人相比的。如果敏感性在人身上居主导地位,那么,这就是天才。因此,天才是更高程度的人。一些天才不愿意承认相貌呆板、特征平常的人为人,是因为天才在这些人中找不到自己的同伴,他们认为自己的本性才是标准的人性。”
            0.0.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3-05-16 16:37
            回复

              《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叔本华认为,人可以做自己想要的事,但是在其每个生命的瞬间,能确定的愿望却只能有一个,而不是既是这个,也可以是其他。人可以权衡各种影响意志的动机,今儿在行动的理由和停止的理由之间做出一个表面自由的选择,但是最终对意志起作用的经常是那个强烈的动机。对同一动机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个体的性格。也就是说,人的意志行为不可避免地受一个人的动机、性格的影响。
              ·人的意志在行动中并不是自由的,意志的自由只存在于存在中。而道德只能建立在同情和他人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最好是建立在与其他生物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人类行为仅有三个基本源头,它们是:1.利己主义。意欲自己的福利,而且是无限的。2.邪恶。意欲别人的灾祸,而且可能发展成极度残忍。3.同情。意欲别人的福利,而且可能提高到高尚与宽宏大量的程度。
              ·同情是唯一的非利己主义因素,所以是唯一真正的道德动机。痛苦和苦难是实在的,积极的,直接作用于意识的。而满足、享受、幸福等等本质只在于减轻痛苦,是消极的。一个人的痛苦、危险、无助,才唤起我们的同情。我们不太关心幸福的人,是因为他的情形是消极的,他并没有痛苦、贫穷与哀愁。
              ·“正义和博爱这两种德行的本质是同情。这种同情自身是人类意识中的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在本质上它是个人的,根植于人性之中。”因此,人们称那种完全缺乏同情心的人为非人,而将“人性”当做是同情的同义词。同情的作用首先是从正义的德行中产生出的“不伤害他人”这一准则,其次则是从博爱中产生“尽你之所能帮助一切人”这一准则。叔本华把对动物的同情也纳入到他的论证之中。并极其公开地指责基督教缺乏对动物的尊重。他说道:“对动物的同情与性格的善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可以肯定地断言,对动物残忍的人,不可能是个善良的人。”
              ·道德是从对万物同情中产生的,它并非根植于现象之中,而是根植于自由意志这一万物的根源之中。
              0.0.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3-05-17 15:28
              回复
                《附录与补遗》
                ·这部著作从日常的经验和立场出发来探讨人生、探讨幸福,表述了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思考。
                ·其中的《论女人》是后世批评最多的一篇。他认为,在宇宙中,越是高等的事物,他们就会越晚成熟。女性在十八九岁便趋于成熟,而男性在28岁之前却少见有成熟。所以女性虽然成熟较早,但理性发展却十分薄弱。她们的思维仅仅局限在表面不懂得深入思考,喜欢讨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忽视重大问题。他还认为,妻子不应该与丈夫有同等的身份和称号,女人永远是劣于男人的“第二性”。一夫一妻制并不是合理的社会制度,并且女性不应该占有和管理财产。
                ·第三版序言中叔本华说道,如果不是那些自己拿不出一件好东西、又阴谋不让别人的好东西出头的人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么,真正的和纯粹的东西就更容易得到它们应有的地位了。
                ·“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在傍晚的时候走到了,就该心满意足了。”(彼得拉克)“流传久远和发迹较晚成正比。”
                ·相对于他的其他著作,《附录与补遗》也更适合没有哲学基础人来读,人们更易理解接近自己生活的东西,而不是大部分人一生都没有思考过的伦理、道德,可能这也是他晚年声明卓著的一个原因吧。
                0.0.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3-05-20 14:28
                回复
                  【叔本华的精神世界】
                  ·人一生都活在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身份之下,在时间造就的深渊中,成为了一直疲于奔跑的人。动物只沉浸在眼前的快乐和痛苦中,而人类———独有精神世界的神造物,在欲望的驱使下追逐未来的财富,可悲的是,成功之后才发现也不过如此,失望至极,“我们发现,我们所得到的、曾经让我们渴望以求的东西原来是虚无”。
                  ·叔本华说:“人生必定是某种错误”,但即便是错误,我们也要努力维持生存,我们获得的最大褒奖也仅仅是“无痛苦”,摒弃了厌烦之情,生存并没有带来快乐,也许在某些状态下幻觉告诉我们前方是有快乐存在的,但接近目标之后,也才发现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
                  ·“你说过的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在下一个瞬间就将是过去的存在了”。曾经万分重要的事,现在可能显得不足称道,在下一个瞬间,现在便成为过去。即便如此,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努力经营下去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生理的存在也作为一个社会的存在。
                  0.0.


                  IP属地:黑龙江9楼2013-05-22 16:49
                  回复
                    ·天才无论经历多少事情,也永远不会熟悉这个平庸的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琐事,他不会让自己把精力和热情放在这些平凡而琐碎的事务中,绝不会让自己随波逐流。所以,天才更容易犯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错误。而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的智力是忠实于本能的,也就是说智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意志而存在的。所以,智力放弃了本应该追求的更高的目标,全心的服务意志。所以,天才本质上就是理智过剩的怪人,而那些性情暴烈、冲动、没有头脑的人则是欠缺理智的怪人。
                    ·人类,由于有了理性,并伴随理性产生了谨慎,并由此学会了掩饰,所以使得意志活动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只有在产生激情和爱的时候,才会揭开这层面纱,显露出意志。
                    ·人们之所以喜欢逗猫、狗等小动物,是因为它们的生命意志被毫无掩饰地展现出来,所以才给予了我们诸多乐趣。所以,人们喜欢看那些自由自在的动物,它们顺从天性、毫不掩饰地觅食、喂雏......人们喜欢从这种简单明了的形式中来观看自己的本性,动物都是真实、直白的,从不企图掩盖自己的本性。它们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人才会矫揉造作。
                    0.0.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3-05-23 16:06
                    回复
                      ·人们依照习惯而发生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动机在起作用,因为人们在行动时,根本不用思考。在行为变成习惯之前,是有动机作用的,但是,一旦开始并产生了惯性之后,习惯足以使行为继续下去而不需要什么理由。就像力作用于物体之上,物体运动之后,就不需要这样的动力也能持续运动一样。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对于幸福的胃口极大,但能品尝它的嘴却极小,所以说,幸福也是消极的,尽管我们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但人生总是痛苦的。
                      ·叔本华认为那些不希望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一直热衷于追求幸福、长寿和荣耀的人,就像是永远渴望扮演主角的浅薄演员一样,他们根本不懂的重要的是如何扮演所承担的角色,而不是扮演什么。
                      0.0.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3-05-24 16:23
                      回复
                        ·性格是由意志和约束力这两种因素构成的。
                        ·生命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冲动 ,是性格的原动力;约束力是意志在理解自身之后得到的一种力量。人们在生命的最初总是热衷于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人们慢慢就会明白,生命是多么的虚妄、飘渺,所以有些人才愿意隐居山野。当然,除非一个人主动拒绝感官的快乐,否则,从奢侈、纵情的生活转变成简单宁静的生活是全无可能的。很多心灵纯净、美丽的人在领悟到这一生命真谛之前,还是可以尽情地享受生命,过着天真无知的生活。当然,前提是人不能去折磨别人,使别人痛苦而从中取乐。只要条件许可,时机成熟,人人都会作恶的。每个人的天性中,既有善良、仁慈的一面,也有邪恶、歹毒的一面。但是人在实际生活中,究竟要展现出哪一面,就要视情况而定了。比如说,人们在目睹其他人痛苦的时刻,某一时刻会产生出无尽的怜悯和同情,而在下一时刻可能就产生了幸灾乐祸的满足。叔本华认为,自己就是这样,某一时刻对整个人类有着发自内心真诚的怜悯,而在另一时刻又极为麻木不仁,甚至仇视人类。
                        0.0.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3-05-28 15:37
                        回复
                          ·人类的种种表现,都说明了人类具有两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对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是根据个体化的原则,把其他一切生物都看成是陌生的、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是明显地与我们不同的。对他们除了漠视、妒忌、仇恨之外,绝无其他感情,而且看到他们受罪,我们会感到高兴;另一种是根据所谓的“这就是你自身”的原则。他把一切生物都看成是与我们同一的,所以他们总是会唤起我们内心的怜悯和爱心。所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第一种方式将人与人隔开,而第二种方式将人与人结合在一起。对待其他人时,第一种方式让我们感到我是我,别人是别人;而另一种方式让人们觉得他们就是我自己。
                          ·人们在看到他人受苦时,会产生怜悯之情;但是,在看到别人幸福快乐时,却不会也感到幸福快乐,这时人们总是怀有几分嫉妒。即使幸福之人是我们的朋友,情况也不会好多少。我们对待他们幸福的兴趣远远低于我们对他们受难之时的同情。这是因为,我们不希望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拥有这份快乐。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理智和性格的善良之间,并不存在着任何直接的关系。......性格差异却直接根源于意志。并且,性格并不是超越时间的,但是意志确实超越时间的,它是永恒的。性格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它和意志根源于同一种永恒之中。因此,除了先验的解释之外,对于性格并不存在其他更好的解释。
                          0.0.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13-05-29 16:36
                          回复
                            ·叔本华认为“对他人所说的话给予过高的估价,这未免太尊敬他们了”。
                            ·“绝大多数人对他人所思所想给予极度的重视,他们更为关注他人的意见,忽视了在他们自己意识中的思想,忽视了对他们最为直截了当的东西。”
                            ·幸福怎么说都是自己的事情,依靠他人实在是不靠谱,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点,也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这份愚蠢了,“他人的尊重并无直接价值,只有相对价值”,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所以有时候我们身处幽静之处,并非是因为环境而获得平和之感,而是因为远离人群,远离了种种看法和评断。
                            0.0.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13-05-31 16:02
                            回复
                              ·叔本华认为,自然界的真理有许多外在的意义,但是却没有内在意义。只有理智和道德的真理才拥有内在的意义。理智和道德的真理是意志的最高阶段,但是自然真理却只涉及意志的最低阶段。
                              ·胆量实际上是个体在危险时刻或面对威胁时的一种理智的反应,以此来接下来可能会遭受更大的威胁。胆量此时的性质与忍耐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清醒理智地认识到如果不面对现在到来的灾祸,那么未来的灾祸远比当前的灾祸更为危险,所以逃避或是任何不理智的举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灾难,所以胆量也是一种忍耐,对恐惧和害怕的忍耐。也正是由于这种对恐惧的忍耐需要极高的自我控制能力,胆量才被称为是一种美德。而胆怯却不具备这样的忍耐能力。
                              ·对个体来说,他自身的存在就意味着一切,甚至可以说他自己构成了世界上一切其他的存在。但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有可能个人的死亡对于人类群体来说没有特别大的损失,可能对人类的群体来说具有更大的益处,一个有限的个体不应当把他个人的自我保存置于一切其他目标之上。也基于这样的原因,勇敢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0.0.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3-06-06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