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树立自觉的学科与学说意识
具有自觉的学科与学说意识,不仅是理解和把握哲学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学者具备应有哲学素养的重要表现。
所谓自觉的学科意识,就是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基础,懂得站在科学的高度上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学说。要有一种健全的心态,自觉地保持科学、严谨、求实、宽容的学风和永不满足的批判精神,既不盲目追从别人的学说,也不急于将自己的学说强加于人;要以“问题-回答”的水平来衡量学说的优劣得失,充分地尊重学科发展的逻辑,充分地尊重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决不仰仗任何权势或谋求话语垄断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对于任何一家学说体系来说,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是理解和尊重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追求自己学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表现。
所谓自觉的学说意识,就是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基础,坚定不移地掌握自己学说建设的方向和标准,有不断攀越理论高峰的目标和志气。要有一种进取的心态,学会独立思考,不迷信任何现成的公式和教条,敢于和善于超越前人(其实就是超越自己),用当代人的智慧(它是人类智慧的历史延续和凝结)去面对一切问题、回答一切问题,经过努力,创造出有时代精神的思维和话语。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志气,那么就永远走不出只会咀嚼前人、人云亦云的心态,造就不了大手笔,产生不了新成果。
有自觉的学科与学说意识,就是在学术研究中,决不应该学科与学说不分,只见涓流不见大海。如果缺少以学科立场看待学说的自觉性,就会导致某些学说的自我封闭或自我膨胀。在人类思想史上,由于分不清学科与学说,以某一学说遮蔽整个学科,或者因为反对某一学说而否定某一学科,或者因为主张某一学说就无视整个学科的情况,屡有发生。这些都是错误而愚蠢的。面对学说的多样化、多元化,哲学家最需要有一种健全的心态,自觉地保持科学、严谨、宽容、求实的学风和作风,防止简单化绝对化,既不盲从也不武断,唯一地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才是保证学术和人才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有自觉的学科与学说意识,就是在学科层面要有“人弘道,非道弘人”的态度,即永远尊重事实、尊重实践、尊重科学、服从真理;在学说层面,则需要站在“道弘人,非人弘道”的立场上,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科学精神与价值导向。
处理好学科与学说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考验学说质量和学者素质的重要标志。例如正常的学术争论,应该是从尊重学科的共同前提、基础、规范、任务和目标出发,通过各抒己见的探讨来形成和积累更多的共识,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如果在争论中形成门户之见,过分看重个人或小团体的得失,就会使学派变成宗派,滋生武断偏执、意气用事、搞“对人论证”、甚至借用非学术资源干扰学术等不良现象。这就很容易破坏学术环境,把学科发展的动力变成阻力。这种倾向不仅于学者有害,于学科有害,甚至可能成为影响社会风气的公害。
【参考文献】
《金岳霖文集》,1995年,甘肃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6年,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