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吧 关注:3,390贴子:30,305
  • 15回复贴,共1

[提问]关于统兵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电视剧「贞观之治」中,多次涉及领兵者在兵事结束后,去兵部交回统兵权,即将统兵鱼符交回的场面。
武德年间,发生在秦王身上交回统兵权的有三次分别是:第四集中东征战事结束,献俘之后。第六集对刘黑闼兵事结束。以及第九集中对突厥战事结束之后。
在第六集中太子和齐王讨论过,说秦王总是能拿到统兵权。
可是从剧中展示,战事结束就交回统兵权的,也就是说秦王带兵之后都是及时交回的,那总是拿到年又怎么样呢?反倒是太子和齐王商量过尽量拖延,缓交统兵权呢。缓交又有什么好处呢,或者说秦王经常拿到统兵权,他们又在担心什么呢?


来自iPad1楼2013-05-15 01:44回复
    半夜了还这么活跃....


    IP属地:北京3楼2013-05-15 09:52
    收起回复
      查了一下 唐初的统兵权应该是这样
      中央直属军事单位只有十六卫 十六卫领各折冲府 但是没有战时指挥权 有军事行动时由皇帝下令 然后兵部颁发鱼符给将领 带兵将领持鱼符调集各军队 打完仗以后必须交回兵符 然后各部分军队才返回各驻地
      至于为什么缓交兵权...古时兵权意味着一切 任何人都怕持有兵权的人 包括皇帝 按当时的制度来看 皇帝能够直接指挥的部队只有十六卫 而兵部对于各地部队只有平时的管理和训练权利 战时指挥权只凭鱼符


      IP属地:北京4楼2013-05-15 10:12
      回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来讲,对于一个国家,祭祀和兵事是最重大的事情,祭祀一般由皇帝亲力亲为,兵权一般由皇帝直接管辖,有战事时授符给统兵将领,必要时还要亲征。唐初时,全国的军队除了归皇帝统帅的国家军队和各州地方军,各亲王、郡王、高位大臣还有自己的戍卫府兵,百姓除了给朝廷服兵役,还要固定给所在地封主服役,也就是到封主府上做府兵,有钱的可以交钱免役。太子和齐王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这点从太子剿灭刘黑闼的事情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太子拿到一次统兵权,转身就私匿了五百盔甲,还有武器,这些都是可以用来武装自己府兵的东西,一旦有发生火拼的情况发生,装备好的自然就要占便宜。反观之,秦王拿了那么多次统兵权,他又私自匿了多少好装备呢?不得而知。而且秦王府是以武立功,武将多,府兵实战经验丰富,对太子确实是很大的威胁。再加上秦王老是统兵,跟底下的将领就熟悉,说不定私交还好,火拼的时候怎么保证下面的中低级将领站在那一边呢?这个问题在宋朝的时候,宋太祖想出来一个办法,平时训练军士的将领和战时统兵的将领不是一拨人,这样军士和上级之间相互不认识,也就不会有因私人情感而带来的隐患。


        IP属地:四川5楼2013-05-15 12:56
        收起回复
          「之治」剧中,到了贞观年间30集到33集左右集中讨论了杜如晦留下的军队改革方案。最后好像结论也是兵将分离。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3-05-15 14:40
          收起回复
            电视剧中每次秦王在兵部交鱼符的时候都说”依大唐武德律...”依律做的事、说明制度是这样。如果要违背又不担罪名,那就要偷偷着干了。比如楼上提到太子在剿灭刘黑闼时所作,或担心秦王有统兵权的时候所干的事,估计都要贯穿在整个兵事过程中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3-05-15 14:47
            收起回复
              科普贴~~~


              IP属地:广西8楼2013-05-15 16:09
              收起回复


                9楼2013-05-17 12:21
                回复
                  除了要考虑真实兵权以外,还有人脉这一层。谁摸到过兵权就可以把自己人往相应的官职上放,虽然兵权交回,但是朝堂之上势力就形成了。很多特殊情况下将领就算不拿兵符,往那些大头兵前面一站,凭借多年带兵的威德就能让众人听命于己。军队毕竟是人组成而不是机器,对自己熟悉的人自然就容易产生亲和感。


                  IP属地:北京10楼2013-10-21 09:50
                  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0-21 15: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