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皇朝吧 关注:192贴子:28,112
  • 14回复贴,共1

〖资料〗--转载--孟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子
英文:Mencius; Meng.zi
名:轲
字:子舆;子车;子居
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生卒:前385年?-前304年?


1楼2007-07-22 18:19回复
    【孟子概述】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楼2007-07-22 18:19
    回复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3楼2007-07-22 18:19
      回复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楼2007-07-22 18:19
        回复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6楼2007-07-22 18:20
          回复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7楼2007-07-22 18:20
            回复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8楼2007-07-22 18:20
              回复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

                 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9楼2007-07-22 18:20
                回复
                  【孟子年谱】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魏伐赵,取利人与肥。越寺区、弟思杀其君。孟子在邹。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擒乐祚,攻取皮牢。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孟子在邹。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约生于此年。魏入河水于甫田。暇阳人来归。孟子在邹。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东周惠公杰卒。孟子在邹。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商鞅变法。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魏及韩侯盟于巫沙,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孟子在邹。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鲁、宋、卫、韩君朝魏,梁惠王称王。商鞅为左庶长。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赵会燕成侯于安邑。孟子在邹。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韩。越无颛卒。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齐败魏于桂阳。韩侯朝魏。秦败魏,斩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邹。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秦迁都咸阳。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10楼2007-07-22 18:20
                  回复
                    【历代追封追谥】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


                    13楼2007-07-22 18:21
                    回复
                      【孟子世系】

                      历代亚圣公:

                      四十五代孙 孟宁 
                      五十四代孙 孟思谅,字友道 
                      五十五代孙 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孙 孟希文,字士焕 
                      五十七代孙 孟元,字长伯,弘治二年袭。 
                      五十八代孙 孟公肇,孟元弟孟亨之子,字先文、孟公棨,孟元之子,字橐文 
                      五十九代孙 孟彦璞,字朝玺,隆庆元年袭 
                      六十代孙 孟承光,万历二十九年袭 
                      六十一代孙 孟弘誉,天启三年袭 
                      六十二代孙 孟闻玉,崇祯二年袭 
                      六十三代孙 孟贞仁 
                      六十四代孙 孟 
                      六十五代孙 孟衍泰 
                      六十六代孙 孟 
                      六十七代孙 孟 
                      六十八代孙 孟 
                      六十九代孙 孟 
                      七十代孙 孟 
                      七十一代孙 孟 
                      七十二代孙 孟 
                      七十三代孙 孟庆棠 
                      七十四代孙 孟繁骥 生于1908年。他1943年世袭接任“亚圣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 
                      七十五代孙 孟祥协


                      14楼2007-07-22 18:21
                      回复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15楼2007-07-22 18:21
                        回复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16楼2007-07-22 18:21
                          回复
                            `


                            18楼2007-07-22 18:22
                            回复
                              • 211.137.33.*
                              四书


                              19楼2010-04-19 1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