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傅红雪
从向应天死后,这部剧的叙事明显紧凑了许多。傅红雪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意志力绝佳地诠释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内涵。
很喜欢那个《大悲赋》的设定,经脉尽断方能修炼的佛门武功,不仅生理上的境况与傅红雪契合,更可贵的是那种向死而生的佛家思想,似乎也隐隐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走向。
从整体剧情上来说,《大悲赋》与之前的《灭绝十字刀》也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后者透着强烈仇恨意味的戾气,前者则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圆觉。
所谓“悲生于智”,这个“智”有智慧的意思,入世间、经世变,于痛苦磨难中涅盘出智慧,因看透炎凉而生大慈悲(打住打住,拔太高了,傅公子不能出家……);另一面,大约“智”也有理智的意思,前期的傅红雪由无情而有情,总绕不过一个“情”字,然而“情”之为物,“变”是常态,于是有了知晓身世前后巨大的心理落差,当所有的谜底揭开,所有情感的对应人一一离去(当然叶开除外),极度的情感波动终归于平静,“浓夭不及淡久”,这种去除了凡俗情感色彩的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彻悟,可使慈悲飒沓的人生态度渐趋永恒。
在这里,完全实现了自我的傅红雪,其“超我”人格也初露端倪。
个人来说,对结局是持击赏态度的。傅刀天涯,造型又与开头呼应,从开头人与刀同封入冰中,到最后刀不再作为人复仇的工具,人也不再为刀中仇恨控制,而是人刀分离,共对云起(难道真的不是因为坐着拿刀没有那么帅么= =)。此时的傅红雪确乎成了“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的形象,因而名姓中的伦理仇恨随之消解,不再是为复父仇而活,也无情感束缚,傅红雪成为了真正的、完全独立的傅红雪,无爱无恨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