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单位同事凑在电脑前欣赏网上的“高平吧”文字贴吧。一人努力去读,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兹摘录几个词语如下:“七成儿”、“各吵儿滑乱”、“瞎各杂”、“斜比各周”、“汗儿糕答尘”等。想不到,日常生活中顺口而出的高平话,读出来却如此富有喜剧效果。由此可见,语言从根本上是用来说的,不是用来读或写的,读出或写来,只不过是话语的另外一种或二种表现形式而已。
高平方言中语音的地域特点是十分清晰可见的。我试着从贴子上选取几个,大家读读看是谁的口音。1、夜合来真真夜,睡着了都把我夜醒啦;2、歪结是本和细的,你是哪儿的,3、垛嫩行? 4、明天早起等等。其实,不唯一乡一村如此,高平方言的繁复浩帙,博大精深,直令每个对它感兴趣的高平人望而生畏,无从下嘴。人常用“十里不同风,百里各异俗”来说明风俗的地域差异,于高平方言,可能就是“五里不同风,一村一语音”了。高平语音的地域特点,自然和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封闭自给的生产生活方式,继承多于创新的文化传承、趋同大于求异的性格特点等有关。对乡野风俗的偶心观察,我曾经认为,旧时高平人的婚姻视野及完成大约在五公里左右,那么,一个人儿时的语言环境也就在以家庭为中心方圆五百米的范围内了。
最珍贵的,是高平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语音,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了。说来有趣,读书时,因了对古典文学的偏好,毕业后就试着去写旧体诗。旧体诗是讲求合仄押韵,工整对仗的。要写出格律诗, 没有对仄声字的熟练把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仄声韵恰恰是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的。为此,不惜搬出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启蒙》做“悬锥”状,努力去背,却发现《附录》中的数百个入声字在高平话中躲躲闪闪,若隐若现,这不就是高平话嘛。临了,学写旧体诗未果,倒是找出一些高平方言中入声字的变化规律了。试举一二:如滑音,i向iai的滑过,u向ao 、uao的滑过,ai和an的假借等等。有网友“景德桥上”在贴子里提出“高平话富于变化,往往把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调”、“二声变成一声和四声组合”。其实就是古汉语入声字的嬗变,加之四声的“入声短而促”,以及高平话中往往省略介音,简化韵母等特点,这样就构成了高平话语音重而浊,语速快而紧,语调高而直的特点。言语交谈往往有重雷之韵,沉郁之势,高亮之调,急促之声。现在就用高平话读一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仔细体会高平方言中“白,日,入,目,一”五字的入声韵味。不要疑问,唐时王之涣这样说,今天你也这样说,你红唇白齿弹出的也许正是纯粹、标准的盛世唐音呢。
高平方言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入声字,高平口语中还保存有大量古代的语汇。如高平人口中“麦”音其实就是古汉语代词“某”义,“我”的意思,而高平口语的“恁” 则是“你”的假借。高平人嘴边的“各吵人”就是“聒噪”之义,而“晚夕”的口语在书面语中则显得文采飞扬,“今儿”“明儿”的儿化韵又运用得十分俏皮。大量古代语汇仍存于古代文献中。熟悉古典名著的人,不妨关注一下清人兰陵笑笑生和他的作品,其中不少高平口语、俚语的使用,让人疑惑他就是泫氏人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古代高平人怎样讲话,绝不是“子曰某云”在前,“之乎者也”断后。现代高平人更多继承了古代高平人的文化特质,高平人现在这样说话,其实古代高平人也是这样发音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高平学子在北京某高校读书,满口的石头钉子。同宿舍的北京同学听不懂,说你是广州人?他说不是。北京同学肯定地说,你不是广州市人,那你也是广州郊区的。
方言用于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在市场化、信息化的今天,不免露出窘态。但高平方言承载着高平人特有的特征,那就是豁达、耿直、朴素、豪迈。在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时,只要高平话能真切传达出高平人的高烈激越,豪气干云,顿雄沉郁,耿介直爽的精神气质,那么声音作为表达方式之一种,它的好听与否,也许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高平方言中语音的地域特点是十分清晰可见的。我试着从贴子上选取几个,大家读读看是谁的口音。1、夜合来真真夜,睡着了都把我夜醒啦;2、歪结是本和细的,你是哪儿的,3、垛嫩行? 4、明天早起等等。其实,不唯一乡一村如此,高平方言的繁复浩帙,博大精深,直令每个对它感兴趣的高平人望而生畏,无从下嘴。人常用“十里不同风,百里各异俗”来说明风俗的地域差异,于高平方言,可能就是“五里不同风,一村一语音”了。高平语音的地域特点,自然和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封闭自给的生产生活方式,继承多于创新的文化传承、趋同大于求异的性格特点等有关。对乡野风俗的偶心观察,我曾经认为,旧时高平人的婚姻视野及完成大约在五公里左右,那么,一个人儿时的语言环境也就在以家庭为中心方圆五百米的范围内了。
最珍贵的,是高平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语音,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了。说来有趣,读书时,因了对古典文学的偏好,毕业后就试着去写旧体诗。旧体诗是讲求合仄押韵,工整对仗的。要写出格律诗, 没有对仄声字的熟练把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仄声韵恰恰是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的。为此,不惜搬出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启蒙》做“悬锥”状,努力去背,却发现《附录》中的数百个入声字在高平话中躲躲闪闪,若隐若现,这不就是高平话嘛。临了,学写旧体诗未果,倒是找出一些高平方言中入声字的变化规律了。试举一二:如滑音,i向iai的滑过,u向ao 、uao的滑过,ai和an的假借等等。有网友“景德桥上”在贴子里提出“高平话富于变化,往往把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调”、“二声变成一声和四声组合”。其实就是古汉语入声字的嬗变,加之四声的“入声短而促”,以及高平话中往往省略介音,简化韵母等特点,这样就构成了高平话语音重而浊,语速快而紧,语调高而直的特点。言语交谈往往有重雷之韵,沉郁之势,高亮之调,急促之声。现在就用高平话读一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仔细体会高平方言中“白,日,入,目,一”五字的入声韵味。不要疑问,唐时王之涣这样说,今天你也这样说,你红唇白齿弹出的也许正是纯粹、标准的盛世唐音呢。
高平方言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汉语入声字,高平口语中还保存有大量古代的语汇。如高平人口中“麦”音其实就是古汉语代词“某”义,“我”的意思,而高平口语的“恁” 则是“你”的假借。高平人嘴边的“各吵人”就是“聒噪”之义,而“晚夕”的口语在书面语中则显得文采飞扬,“今儿”“明儿”的儿化韵又运用得十分俏皮。大量古代语汇仍存于古代文献中。熟悉古典名著的人,不妨关注一下清人兰陵笑笑生和他的作品,其中不少高平口语、俚语的使用,让人疑惑他就是泫氏人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古代高平人怎样讲话,绝不是“子曰某云”在前,“之乎者也”断后。现代高平人更多继承了古代高平人的文化特质,高平人现在这样说话,其实古代高平人也是这样发音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高平学子在北京某高校读书,满口的石头钉子。同宿舍的北京同学听不懂,说你是广州人?他说不是。北京同学肯定地说,你不是广州市人,那你也是广州郊区的。
方言用于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在市场化、信息化的今天,不免露出窘态。但高平方言承载着高平人特有的特征,那就是豁达、耿直、朴素、豪迈。在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时,只要高平话能真切传达出高平人的高烈激越,豪气干云,顿雄沉郁,耿介直爽的精神气质,那么声音作为表达方式之一种,它的好听与否,也许就不是那么重要了。